语文阅读教学与教育戏剧融合课程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每一间学校都在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因为都知道过去是知识的驱动,未来是智慧的驱动;过去是制造为中心,未来以创造为中心;过去追求的是标准化、规范化,未来讲究的是个性化、特色化。我们也追求教育改革,一直在说教师要营造参与式、互动式课堂教学,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但具体的方法是什么呢?有可操作的经验吗?实际上我们原来的一些教学的方法已经很难做到对这些的彻底改变。
而教育戏剧恰恰是给老师一个最好的工具,我们有办法改变那些传统的、灌输、一言堂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地位上去。
教育戏剧实际上就是模拟现实生活或虚构、假设一个环境,建构出场景、故事、人物、事件,以解决某种实际问题为动因展开活动。教育戏剧的活动关注学习者当下的个体感受,通过活动的当下表现与体验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生活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与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力,培養正确价值观。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提供的很多文章也是模拟的或者发生在别人身的故事、又或者是虚构的文学经典故事,这些故事同样着眼于人,强调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可以说他们人文的关怀是相通统一的。
教育戏剧通过模拟生活场景,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发展都是在人际互动、对话交流中实现的。这个实践过程为个体体验创造了空间,更为人际关系的表达沟通提供了机会。这与语文教育在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上也是相通的。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静态的学习方式使得对言语的表现功能的重视程度总是低于对文本阅读功能的重视。我国语文教育学者胡适曾提出“用 活的语言做活的教学法”的教育主张,提倡使教学行为生活化,打破课堂禁锢,与生活、 生命需要成为一体,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新鲜的生活感受。想要提升口语表达表现力,就要重视其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真实感。教育戏剧正符合了这种主张,契合了他的要求。
以教育戏剧作为教学方法引入语文课,不能为了戏剧而戏剧,需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灵活选取其中最适合的方法。将教育戏剧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既可将教育戏剧作为教学方法以满足语文教学内容, 也可将教育戏剧作为教学主题,以语文相关内容作为教学素材,总言之能找到共同的交叉点来做。在进行语文教学内容与戏剧教育教学方法的融合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的融合点必须是一个能让人慢下来思考的问题的知识点。教育戏剧常说我们的素材要有极端问题,包含矛盾、质疑、可发展成情节的问题。因为矛盾的、可疑的内容是戏剧情节推动的原动力,在学习中可使学习者获得个人体验,在内在矛盾与外在矛盾的人际互动中获得新的意义构建。如五年级第十册《猴王出世》一文中我在设计教案时为了获得参与者的个人体验,我进行是这样提问:作为第一次见到这种神奇景象的猴子,水帘后面会是什么呢?我们要不要冒险踏出这未知的一步?学生自然分成:1.想要一试的;2.不敢走出这一步的;3.觉得可以,但是自己不愿意试一下的。三组展开分析与辩论。有愿意尝试的和不愿意尝试的,但自主选择都是被接纳的。学生们的辩论思考中为直观感觉梳理出背后的依据。
辩论结束后,再次请之前愿意跳进水帘洞的猴子做最终决定。感谢这些勇士在理性的思考后有勇气尝试开拓未知的领地。老师继续发问,我们作为族群的其他成员,能不能给到他们什么支持或需要提供什么可行的支持呢?然后请他们商量:在外面等待的群猴,可以做些什么,进洞之前,我们可以做什么准备呢,写在纸上。在活动的过程中建立小组合作的信任感,根据真实的体验,融合了集体应对的对策,共同体验“迈出未知一步”是由于对未知的恐惧。
课程融合点应符合实施班级学生的年龄、认知结构水平、亟待解决的学习或生活问题,能与学生“连接”的素材。提到素材的“连接”时,想到朱生豪的一段文字:“盖莎翁笔下之人物,虽多为古代之贵族阶级,然其所发掘者,实为古今中外贵贱贫富人人所同具之人性。故虽经三百余年以后,不仅其书为全世界文学之士所耽读,其剧本且在各国舞台与银幕上历久搬演而不衰,盖由其作品中具有永久性与普遍性,故能深入人心如此耳” 只有这样学生才有探究兴趣、有愿意思考价值并能依靠现有水平通过活动探究能以解决的问题。如人教版十二册《北京的春节》这个内容“连接”了所有学生的生活,我们每年都过春节,一线城市学生来自天南地北,也适合学生的话题。学完《北京的春节》后我们可以开展拓展的环节:了解各地春节的风俗。首先让学生问父母、听爷爷奶奶讲自己家乡春节的风俗,上网查找资料补充。等学生丰满了自己家乡的春节风俗习惯后,采用坐针毡的习式,轮流让学生进入特定的角色身份接受其他同伴的询问。这样的活动很快就了解了很多地方春节的民风民俗。
课程融合点选取都应该合乎人性,具有积极价值观导向,不做道德说教,也不做二元对立的简单划分的内容。如人教版第九册《钓鱼的启示》我们引导学生思考,“我”钓到一条很大的鲈鱼,但是“我”把鲈鱼却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的原因。“我”面临困难的抉择是什么?把个体放在了人生的交叉点上。我们可以让孩子讨论找出合理的原因,汇报时我们就可以“良心小巷”或给他“写信”的戏剧方式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明白: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塑造健全人格、涵养心灵的基本目标。
教学融合点发展出的学习区域情节要有留白的功效。有留白才会具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参与者的个性感触、独特创作、不同角度的思考,使其所引发的感悟或反思能比课堂呈现出的更深远。
在教材中寻找这样学习区域,对工作来说这是重要的步骤,对教师来说也是重要的能力。首先确定的区域是和生活相关,并具有普遍性。伯顿认为戏剧之所以能成为教育媒介,是因其具备从个别性中看到普遍性的能力。学习区域应该通向一群人的共同经验,不要太窄,这一方面是教育观念的体现,要提供探索的(下转第13版) (上接第12版)可能性,而不是告诉大家一个结论。另一方面我觉得也是一种自然的结果,一群参与者的视角本就是多元的,留白是尊重人的做法。例如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习作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在成功保护入戏的情况下,老师引领参与者回顾故事,那你会想到祖国的那些方面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呢?总结他们的发言可以归类祖国风光秀丽;祖国文化灿烂;祖国历史悠久、祖国人才辈出;祖国科技发达;祖国发展日新月异;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祖国还很落后;祖国建设需要更多人才;祖国一定会腾飞;祖国的汉字有魅力;祖国的古诗是瑰宝;祖国人民崇尚自由…… 课程的融合点应该能推动语言与思维发展的原则。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是语文学科的责任和任务。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可这样说,语言是由省的外部语言,思维是无声的内部语言。比如学习人教版第十册《小嘎子与胖墩比赛摔跤》一文中学习完课文后,设计了这样的戏剧环节:老师可想看看精彩的现场咧。你们想吗?那场精彩比赛中还可能会有什么人?还会有什么事物呢?学生叽叽喳喳说好长一段时间后,老师故意打断学生的讨论,目的是让她们自己去建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去创作排练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无形中学生语言得到训练,思维得到提升。表演完后老师进行总结:
刚才我留意到了孩子们你们在展现的时候配上了很多很出彩的对白、台词,恩我们现在把它写下来给课文补白,我们再一次回顾了课文文中他们一个字都没说,一句话也没讲,但是你们能给他配上生动活泼的台词语言,我们一会回课室把它写下来。
附录课后剧本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剧本)
时间:一个炎热的下午
地点:桥边大树下
人物:小嘎子,胖墩儿,小嘎子的铁哥们,胖墩的铁哥们,胖墩妹妹,邻居老奶奶,邮递员,大树。
(在一个炎热的下午,小嘎子和胖墩争夺小木枪)
胖墩:小嘎子,快把木枪给我!
嘎子:不给!要不……比赛!
他人:哇!他们要怎么比呀;我认为小嘎子会赢;肯定是我哥赢;有好戏看喽;……
(以上话,很多人同时说。大家对他俩指指点点)
嘎子:比爬树!
胖墩:比摔跤!
嘎子:爬树!
胖墩:摔跤!
嘎子:好!摔跤就摔跤!
胖墩: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嘎子:随便摔!(想了一会)
胖墩:来!谁怕谁!
(嘎子围着胖墩边转边跳,笑嘻嘻的。胖墩在原地转,目不转睛地盯着小嘎子)
胖墩哥们:哥们!上啊!怕什么!
(嘎子突然冲上去,使劲推拉拽顶他,小胖墩还是一动不动)
胖墩妹:哥,小心!后面,后面!
嘎子哥们:好样的!加油嘎子!
(邮递员走进看)
邮递员:这俩孩子可真有意思!
其他人:加油!加油!……(渐渐小声)
(老奶奶慢慢走近)
老奶奶:这俩孩子小心啊!别弄伤啦!
(小嘎子使什么招都没用)
嘎子哥们:去勾他腿!!
(用脚去勾他腿)
胖墩妹:哥,小心!他要勾你腿!
(胖墩别住嘎子的脚,往旁侧里一推)
胖墩:我赢了!快把木枪给我!
老奶奶:嘎子啊!没事吧?有没有受伤?
嘎子哥们:嘎子,不要紧吧?
(大家一起去看嘎子。嘎子一个机灵跳起来!指着小胖墩)
嘎子:这次不算!你等着!下次比爬树!(拿起小木枪,气呼呼地跑回家)
从剧本中可以看到学生配上了丰富语言、动作、神态、心里等语句,逻辑严谨,语言丰富,这就是利用教育戏剧手段所带来的课堂魅力。
有效的戏剧活动能让处处自感被受限的学生在解放身心中拓展视野,活动可以说是“心灵的探险”与“灵魂的壮游”。可以说语文课堂的教学选取恰当的素材,借教育戏剧工具的注入在很大程度上恰恰能唤起一个境遇,在里边我们有机会创造人类的自我,构建一个角色参与助人了解自己,致力于一切真假和善伪的剔析,对集天使和魔鬼于一身的人性原态有了更深刻的追索,这些都能让人从中发现一个真实的自己,从而检点小我,疏浚心源,唤出自觉意识,养成反省习惯,然后从心底生出广大的社会关怀,乃至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担当。
参考文献:
[1](英)戴维斯,曹曦译.想象真实[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林玫君.儿童戏剧教育的理论与实务[M].复旦大学出版社.
[3]張晓华. 创作性戏剧教学原理与实作㈤[M].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4]陈世明等.儿童戏剧的多元透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32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