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生活化”策略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要想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注意联系生活,营造和谐良好的教学环境,转变品社课教学方式方法,展开生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现状,对于应该如何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提出了几点有效性建议。
  关键词 小学品德与社会 生活化 教学策略
  0引言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推行,素质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小学阶段是学生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方式。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承担着提高学生人格、提高思想境界和素养水平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基础性学科。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教学任务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的重视程度却不尽人意,教学效果也往往差强人意。对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应该改变教学理念,积极探寻新式教学方法。
  1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现状浅析
  如今,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品社课程教育应注重教学生活化,以学生实际生活为教学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且积极的三观,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根本教育目的。但实际上,很多小学在开展品社课程时,并没有意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根本原因是教师普遍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导致课堂教学始终由教师为主导,学生失去主体地位。此外,学生在品社课程教学过程中学习积极性不高,也是致使该课程教学成效甚低的主要原因。
  2生活化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优势
  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有着明显的优势,其首先体现在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上。一方面,生活化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更多地要依靠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探索和学习,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不再是一个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的角色。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能够有效地释放出来,学习的动力更加充足,进而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生活化的教学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更高,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教师的依赖更低。因此,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锻炼效果更加明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去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遇到难题时需要主动地寻求合作,主动地向教师求教。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必然会得到更好的锻炼,学习能力自然会水涨船高。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生活化”策略研究
  3.1教学目标生活化
  由于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既包含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又包含了相对隐晦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生活化教学目标。对于简单容易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要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主。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做游戏的方法掌握教学知识点;对于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教师可把晦涩难懂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改编成顺口溜、歌曲等。
  3.2教学内容生活化
  心理学家经过调查研究与反复论证得出:当教学内容越贴近生活实际时学生越容易理解知识点。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教师在教学中需把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以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教课前让学生觀察生活中所存在的教学案例,进而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同时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一些生活场景,并把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融入教学场景中,以便让学生感受与学习教学内容。总之,教师需要把教学内容生活化,以便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3教学活动生活化
  知识不仅仅要学,还要会做,会运用。只有将自己所学能够运用到实际中,才算学会了,做到了,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的说教是不能完全实现教学目标的,而且还会引起部分学生的反感,对课程感到乏味。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提高。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知识与生活的结合,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生活中离不开买东西,教师可以在学习此类知识时,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可以按照学生居住地就近分组,小组进行实践活动,调查家庭附近的购物场所、菜市场、商店等,记录商店名称,主要卖什么商品、买卖方式、人流量等,汇报时可以一一说出来,也可以出示照片,还可以直接描述其特点,让学生来猜测这是什么场所。除此之外,还可以对家庭、朋友、同学的购物情况进行小调查,调查内容有:喜欢买什么?买多少价位的?都常去哪些购物场所?对商店的环境与服务是否满意、如何改善等等。通过这样的调查,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认识到知识不只是在课堂中学习,生活中处处与知识相联系。小组合作增强了学生的团结性,学会了合作。
  3.4组织学生不断进行探究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理念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生活理念规范的价值观。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并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真正掌握生活实践方法。例如,教学《珍爱生命、遵守规则》一课时,老师出示一些图片和影视片段,让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分组探究,从中悟出人人都应遵守交通规则,才能确保人的生命安全的道理,在生活理念下珍爱生命。
  4结束语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必不可少的系统性课程,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道德素养水平,同时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新时期,教师要自觉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充分解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生活实际中的案例,提高教学的吸引力,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谢凤霞.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6(20).
  [2] 程振禄.关于品德与社会课程整体建设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32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