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助学课堂,助力学生成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为打造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学校开展了“助学课堂”为主题的实践。助学课堂的关键在于能够准确为学生的学情“把脉”,把教学的力量用在重心处和关键处。切实把教师从繁复的课堂讲解中解放出来,把学生推到前台,让质疑、争辩、补充、修正等充盈其间,在师生、生生多维互动中,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助学课题 学习需要 成长
  一、精心设计助学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实验之初,曾为助学单的设计而苦恼和迷茫,我们一直专心在研究,通过怎样的引导,通过怎样恰当的提问,让学生能够快捷、轻松地理解知识。在设计助学单前一定要吃透教材和课标,多设计一些这种发散思维和提高表达能力的问题,尊重学生的思考,并相信他们的能力。助学单问题设计应摒弃浅显而琐碎,有利于孩子们的思维发散。如教学“比的认识”之后,教师有意识的启发:学了除法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想一想,关于“比的基本性质”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在极富弹性空间的“助学单”引领下,学生的“先学”充满了个性和创意,完全不像以往完成作业那样去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每天都能出现令人惊喜甚至让人叹服的成果,而这些色彩斑斓的相异性思维成果,第二天又能为全班同学所共享,反过来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碰撞出更多样、更创新的思维,奠定了基础。
  二、“以学定教”满足学生个体多样性的需求
  我们的课堂要实现从“以教定学”到“以学定教”的智慧转身。具体地说,就是将传统的“教”与“学”颠倒顺序。通过合宜的问题设置,让学生主动探究在先,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在前,当孩子们的“相异性想法”在课堂上充分激荡与碰撞之后,教师据此研判学生的实际需求,再确定教什么和怎么教。如“圆的认识”单元复习课,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以学定教,课始直接切入课题:“这一单元我们学过了哪些内容?能画一个图整理出来吗?”“找一道好题,分析这道题好在哪里?准备明天与同伴交流。”这样设计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不仅很好地生成了课堂学习讨论的资源,同时也颠覆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理念。随后,老师继续以“关于这一单元的内容,我有什么要提醒同伴注意的”为线索,串起了整堂课的教学脉络,使得教学板块结构大气,资源生成鲜活生动,使得每一个学生在不断的数学活动体验中丰富了学习经验,深化了对知识理解。这样,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了独立探索的机会,而且由于学习时间开放、研究内容开放、学习方式开放、学习资源开放,学生浸润其间,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便能显现出来。把教师从冗繁的讲解和琐碎的提问中解放出来,还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为了学生的“进”,教师要智慧地“退”
  我们常常会看到,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故意装惊讶、装不懂,恰恰逗得孩子去急于说明、急于辩解,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最投入的,思维也是最活跃的。可见,教师的“退”是一种智慧、一种勇气、一种艺术,目的是以此来换取学生的“进”。事实上,也只有老师“退”了,课堂上才会出现提问、质疑、辩论、反驳……才会把教学引向创造的境界。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中,老师让学生像小老师一样讲一讲面积推导的过程,其与孩子补充评价。老师退到一边,把课堂完全交给孩子。孩子在课堂中你发言,我补充,我辩论,我总结,没有老师讲,在孩子们激烈的争辩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下,知识点逐个击破了,重点问题迎刃而解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始终一副高警惕状态,随时准备着对每个孩子的发言做出恰当的评价和鼓励,让孩子有兴趣和激情参与其中,真正做到自己是课堂的小主人。对于讨论中不乏个别学生发言内容会偏离焦点,及时让孩子聚焦还不能打击学生的满腔热情,老师的教育机智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教学,应该把学生推至前台,把学生真正置于课堂的中心位置。教师用适度的“退”来换取学生的“进”,这样才能经营一个鼓舞人心的课堂。
  “助学课堂”关注知识,更关注能力,主张让学生习得“带的走的知识”,而这种能带走的东西,便是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中,数学的“冷峻之美”与学生“火热的思考”结合起来,课堂不仅有自信的展示与交流,好奇的提问与补充,更有激烈的争辩与质疑……会自学、会倾听、会思考、会提问、会合作、会辩论,再也不是课堂中遥不可及的奢想了。让助学课堂推动学生成长,听到学生成长“拔节”的声音。
  参考文献:
  [1]李玉玺.基于学习方式变革的“1+1”助学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2017,(30) :71.
  [2]秦艳.指向深度学习的语文“助学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2017,(30) :21.
  [3]柯玲玲.試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助学课堂”[J].内蒙古教育,2017,(10) :1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53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