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强音乐舞蹈融合,实现高校舞蹈教学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如今高校的舞蹈教育形式出现的问题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如何才能将教育改革工作顺利地在舞蹈教学中进行,让音乐教学与舞蹈教学相融合,让舞蹈课堂有限的空间变得深广,改变严谨枯燥的课堂氛围。对此,为深入探索高校舞蹈教学改革,本文将从教育本质出发,正确定位课程目标,分析音乐舞蹈融合的意义,探讨具体的实行措施。
  【关键词】音乐舞蹈;教学改革;高校;融合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人们生活的逐步富裕精神文明逐渐提高,舞蹈教育逐步深入人们生活,各层次学校都开展了相应的舞蹈课程。在舞蹈教学不断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种种问题,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模式为舞蹈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有些失败,有些得以保留。在新时代中,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舞蹈是复合型人才艺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应不断改善舞蹈教育方法,完善人才培养措施。在此基础上,舞蹈教学中融合音乐是大势所趋。
  一、高校音乐舞蹈教育现状分析
  (一)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如今,教育界中的教育理论有两大理论派别,即“自律论”和“从属论”。自律论观点认为,音乐教育自身便是一种教育类型,不从属于任何其他教育,拥有自己独立的特征形态和教育目的。从属论观点认为,音乐是为了完善人类的人格,是德育或智育的一种方法途径,它自身仅仅为德育或智育而存在,反驳音乐教育是独立的这一观点。现今的教育模式和社会现象表明了教育界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认知都偏向“自律论”。然而,在现实的高校教学中,音乐教学的地位有些尴尬,音乐教育虽被大众认可,但在高校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冷落,发配冷宫,音乐教育仅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随着社会关注度而呈现忽升忽降如同心率图的态势,在教育过程中是实打实的“从属”之位,暗中符合了从属论的观点。
  音乐教育在实践方面问题可大致划分为三部分。其一是,音乐教育在不同高校开展进度方面差异巨大。每个学校对音乐的看中程度各不相同,较为看重的高校在音乐课程时长、内容方面都做到极致,臻至完美,教学效果自然不错;但对音乐教育不太重视的学校,音乐实打实的处于附属之位,关注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师资力量不够,教育思想观念落后,课程建设不足等。其二是,音乐教学管理不规范,教學目的不明确,教育内容随意,教师往往只是教授自己擅长的部分,其他教学关键内容一概不管。音乐不同其他专业,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技能,这种特殊性也往往限制了教师的发挥。其三是,音乐教学研究落后,一些学校本身对音乐的研究并不深入,开设音乐课程也仅仅是随大流,对音乐课程本身没有多大重视。
  (二)舞蹈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舞蹈教育人才不足,各个高校的舞蹈教育起步较晚,在舞蹈教育上往往是一师难求,难以找到名师去指导有天赋的学生。艺术学院随着人们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而重视,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还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既具有娱乐功能,也具有教育功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乃至国家都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复合型人才,但这一目标难以实现。
  问题有三:其一,舞蹈教学未与创新科研型课程相结合。目前,高校教育课程大多偏向单一教学目的,科学性人才只学习科学,艺术类人才只学习艺术,如此固然使学生精神专一,不在其他方面耗费精力,但难以培养出复合型人才。有人认为,科学与艺术不沾边,科学严谨,艺术抽象,但仍有相似之处,科学有时需要抽象型思维打开思想空间,艺术需要拥有逻辑展现思想,两者有机整合,更能开发人的内在潜力。高校若忽视艺术作用,将真正与素质教育脱节。其二,舞蹈教育与社会思想型教育脱离。在高校中舞蹈教育除了教授舞蹈等基本专业技能,还会教授艺术鉴赏等科目,培养出艺术学院独有的审美艺术,但大多高校只看中艺术学生对自身艺术技能和艺术素养的培养,却忽视了对社会人文的教育,忽视了艺术与生活结合的美学,脱离了现实。在舞蹈专业课上,不能只注重对舞蹈的培养与理解,还应教授学生从自我感觉出发,将感受从哲学的角度阐释,丰富艺术素质教育内涵。其三,舞蹈教育在艺术类教育中地位不明确。目前,高效开设艺术课程主要是选修课,一般分为三类:一技巧性课程;二鉴赏类课程;三基础知识型课程。第一类较为专业,按照学校自身拥有的资源数量而有所不同;第二类根据学校性质而有所偏好,从而在各个高校中产生差异;第三类每个高校基本都具备,主要是为了补充学生艺术知识,因此造成舞蹈教育在教育领域中没有确切的定位。
  二、音乐在舞蹈中的应用
  (一)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相合鸣
  在舞蹈教学中,单一的动作练习无疑是枯燥乏味的,容易造成学生身心疲惫。单一的动作也很容易模仿学会,但将单一舞蹈动作连接而成一支舞蹈则难上加难,什么时候快,什么时候慢,是很难迅速学会的。学习舞蹈的基础是体态律动,身体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通过听觉经由大脑转化为肢体动作。如果将音乐与舞蹈结合,课堂教学将事半功倍。音乐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舒适的精神状态下舒展躯体,让舞蹈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同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选取一些节奏感适合的教学内容,通过语言动作等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下容易找到舞蹈的感觉,同时也容易锻炼乐感,将作品表达到极致。
  (二)保障训练量的适度
  音乐舞蹈教育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音乐的节奏有难易之分,简单明快的节奏对于舞蹈初学者更容易掌握,也更容易引起他们对舞蹈的热情与兴趣;节奏紧凑或难以把握节奏的音乐则适合舞蹈基础较好、乐感较好的人去学习。通过音乐学习舞蹈容易让学生记忆深刻。在练习中,随着音乐节奏摆动,在不断练习中对舞蹈动作逐步深入,将音乐与舞蹈结合,完成音乐舞蹈教学目标。
  三、音乐舞蹈教学改革措施
  (一)明确教学目标
  起初的舞蹈是原始人祈祷祭祀上苍的一种方式,进而渐渐演变成舞蹈,成为人民精神生活的反映,转变为一种艺术形式。将各种内容通过优美的肢体语言表达,使看到的人不自觉地理解其中内容,进而明白它所传达的内容。而今,舞蹈教学的目标大致是教会学生舞蹈姿势,忽视了舞姿精神内容的传达。如果只是教给学生舞蹈姿势和变幻的节奏,那么机器人做得岂不是更好?舞蹈的核心在于舞姿的意蕴,并不是说舞姿不重要,而是意蕴和舞姿同样重要,只是教师要在教学中告诉学生们舞蹈作品的意蕴。
  (二)改善教学方式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在音乐舞蹈教学中,要改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学习的被动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者。在学习中,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作用不可忽视,学生将学习作为兴趣爱好,主动接收外界信息才能将知识最大化地吸收。同时,将正确的学习方式教授给学生,对学生学习进行针对性指导,让学生将自己对音乐舞蹈的理解表述后教师对其进行完善改编,让学生的舞蹈获得音乐的灵性,音乐获得舞蹈的动感,两者在互融中互相充实对方,得到完美的结合。
  四、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应用于舞蹈教学领域,可以强化舞蹈自身节奏感,丰富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对舞蹈的理解。然而,音乐在舞蹈中运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对两者的融合产生了制约。需要从事舞蹈教学的工作者不断探索,为音乐舞蹈融合之路作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超.关于新时代下高校舞蹈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J].大众文艺,2019(1):223-224.
  [2]吴卉连.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文化生态传承路径探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3(6):108-111.
  作者简介:邵曼曼(1981—),汉族,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艺术学院公共艺术教研部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713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