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例外的协奏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伟大的作曲家、小提琴、管风琴、大键琴演奏家。《意大利协奏曲》(Italian Concerto)是巴赫在1735年为双层大键琴而创作的一首独奏协奏曲。本文将从《意大利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创作背景、曲式分析、演奏分析与处理等方面进行阐述。根据自身的演奏体会表达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为喜爱巴赫及演奏这部作品的音乐爱好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巴赫;独奏协奏曲;曲式分析;演奏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一、创作背景简介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3—1750.7)生活在巴罗克晚期,这一时期的键盘器乐发展空前繁荣,意大利主调色彩浓重的音乐广为流传,涌现出许多包括巴赫在内的优秀演奏家和作曲家。经过多年地深入研究,巴赫融合了意大利音乐与复调音乐不同的风格特点,以独奏与全奏的部分替代了主部与插部的关系,从而产生了这部完全不同于以往庄重风格的《意大利协奏曲》。
这是一首唯一例外的协奏曲,因为这首作品不会在乐团演出,只有在钢琴家的独奏会中能够听到,他是巴赫于1735年为巴罗克晚期流行的键盘器乐——双层大键琴而作,由单一键盘器乐演奏。因为大键琴是拨弦乐器,音量小而且没有太大的强弱变化,为了得到强弱差别,巴赫产生了叠加键盘以区分强弱的想法,将作品按照协奏曲形式写成独奏和乐团全奏部分,虽然这部作品由全奏开始,接着独奏,再进入全奏,又回到独奏,事实上都是同一个人在同一架键盘器乐上进行演奏,但这种写作和演奏方式却得到了不一样的音响效果。最精彩的是,虽然只有一种乐器在演奏,全奏部分听起来却像是有好几种乐器,非常热闹;当进入独奏部分后,伴奏声部就变成了乐团衬托着突出的强音,完整表达了独奏部分的歌唱性,所以这是一部一个人演奏的协奏曲。仅仅通过一架键盘器乐展示了整个乐队的恢弘效果,这部独特的作品具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二、曲式结构分析
《意大利协奏曲》由快板、慢板、快板共三个乐章组成。快板第一乐章是整个作品的基本乐章。巴赫继承了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的协奏曲创作思维和原则——整首作品基于独奏和全奏形成对比,大量使用Ritornello乐段,即微小的反复乐段。速度约是稍快的快板(allegro animato),F大调,2/4拍。
曲式结构如下:
第一乐章共分为四个部分,全奏先后出现了五次,全部主题材料都被积极地展开并大量使用。从辉煌热情的F大调全奏引入,作品整体情绪轻巧明快富有弹性,节奏强调强拍,乐句铿锵有力,旋律线条清晰而又充满跳跃感。每一部分的全奏开端都紧紧围绕主题,在变化发展中也不断扩展出新的内容,表达了每一部分完全不同的情感。
在F大调的关系调上变化出了第二部分到第四部分,宽广和主动性强的第二部分全奏乐段在d小调上不断模仿并充分扩充了主题素材部分,接下来的独奏却开始渐渐收缩,连续的倚音连奏与断奏俏皮独特,力度较弱,听起来轻巧有趣,这一乐段也在第四部分的独奏中重复出现。
从结构图中可以看出,第三部分是以全奏—独奏—全奏的结构组成,恢复了稳定性和对称性,由整体较弱的全奏进入,力度和表达的情绪逐渐加强。但第四部分却由独奏开始,干脆地进入全奏,与第一全奏部分遥相呼应,回到F大调后完整再现了第一全奏部分的音乐材料,以回归主题干净、圆满的结束。在整个乐章中,每一部分的独奏起到了插部一样的连接对比功能。通过其不断变化,或收缩或扩张,突出了明丽的全奏主部音乐,整个主题给人以充满弹力、生气勃勃而又富于刚毅性的感觉,具有明显的和弦性、主调性特点。这一乐章整体呈循环结构,为古回归曲式。
三、演奏分析
这部作品最初是为双层大键琴而作,虽然在模仿独奏与全奏上现代钢琴与大键琴相差甚微,但音色上这两种乐器仍有一定的区别。在现代钢琴演奏中,触键的变化會引起音色的变化,而不仅仅是音量的变化。因此,在演奏这部作品时,我们需要通过手指力量的变化来区分独奏和全奏、配合和对抗的关系,将主题旋律尽可能的突出,从节奏的松紧变化中巧妙的显示出左右手的对比,使音乐充满了层次感,音响效果应做到连贯又不失力量。
需要注意的是,作品中的 forte和 piano不是如今普遍使用的强弱记号,而是巴赫对于作品中的乐队部分与独奏部分的标记,演奏者应加深理解并重视。演奏时必须体现出全奏部分的恢弘与独奏部分的细腻感,在音乐形象的对比、音符时值的对比和音色的对比三个方面将意大利趣味展现得淋漓尽致,表达出整个乐章乐观积极的整体情绪。
第一部分由全奏辉煌的引入(谱例1),第1小节与第5小节左手的第一个和弦应做到坚实沉稳,强调乐句的宏伟开端,第8小节开始左手需要稍加重力量突出主旋律的起伏,右手出现的所有十六分音符都要轻巧且短促,第9小节右手由跳音开始的六度后半拍应重点强调并保留足够时值。从第15小节以后,左手十六分音符注意连断音的区分以得到旋律的细腻变化,左右手的渐强和渐弱应体现出巴赫作品中情节戏剧化的特点但不宜过强。第30小节左手的短促跳音充分衬托出右手精致明快的旋律,但要注意上方音构成的旋律线条始终不能断开,这里要在连线内完成跳音,必须在触键和手腕的落提上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并加以训练,才能获得接近原作的音响效果。
第53小节在主题上有了第一次变化(谱例2),在左手均匀的十六分音符衬托下,后半拍的 C音力度为f,演奏时充满刚毅和弹跳性,带来一种全新的生机勃勃的感觉。
自信和活力的主题渐渐地变得柔和,像一道月光指引着后三个变化,在明亮的主调色彩中,第二部分的独奏旋律线条内使用了大量的装饰音,有顿时豁然开朗,令人倍觉有趣,在弹奏这些装饰音时则需要轻巧精致,连奏与断奏完全区分。 独奏与全奏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旋律线条和音响效果不再像主题一样富有动感,而是十分轻巧。例如以下旋律(谱例4),右手的旋律线条趋于主调色彩,左手织体伴奏则是三度、四度、五度的主调的双音重复,将右手旋律衬托突出。
最后完全再现了第一部分的全奏内容(谱例5),F调主和弦昂扬的再次响起,回到了主题最初的陈述,圆满结束了第一乐章。第一乐章中主题共变化出现了五次,每次出现时旋律声部都应突出,当最后主题被完全再现时,演奏者更需要将力量凝聚在指尖,这一部分构成了整个演奏最辉煌的阶段。
在主题的多次变化中,演奏者也必须表现得新颖有趣,通过乐曲的层次感、流畅严谨的速度与节奏使观众感受到其中细腻的感情变化,而对于细节的控制不仅仅需要技术的支持,更需要有自己对作品的分析和理解,在大脑中提前分配好左手和右手的旋律线条,并根据音符的逻辑排列来设计下键的深浅和力度,突出每个变化主题特点的同时保证整体的和谐与生动,才能真正理解和诠释这部独特的作品。根据我对这部唯一例外的协奏曲的研究和演奏体会,认为在演奏第一乐章时需要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节奏与速度
《意大利协奏曲》属于巴罗克时期的音乐,十八世纪属于节奏较缓慢的时代,不允许有类似于浪漫主义音乐所使用的自由的节奏,巴赫的作品更是以节奏的平稳流畅著称。我们演奏这部作品时,还要与当时巴赫创作之初使用的古钢琴演奏速度相吻合,不应一味地追求速度,追求速度就背离了巴赫作品的初衷,对于节奏和速度要有严谨的把控。
(二)连奏、断奏与非连奏
巴赫作品要求音色明亮简洁,弹奏时对手指触键要有很好的控制。这部作品的触键应和巴赫作品的基本风格保持同步,每一個声音都要清晰才能够把意大利音乐活泼动听的旋律充分展现出来。在弹奏这部作品之前,首先应该在脑中构建一条自然而流动旋律线条,虽然巴罗克音乐的旋律起伏感并不像浪漫主义音乐那样丰富多彩,但一定的旋律起伏仍不可缺少。
一般使用非连奏的触键方式来模仿古钢琴的清脆效果更加贴切。即每一个音之间的距离要一致均匀,自如的把每一个音型、线条表现出来。第一乐章中八分音符多为旋律线条,十六分音符为衬托突出主要旋律,故十六分音符采用轻触键、连奏的方式表现,八分音符用断奏、深触键展示坚定的音乐风格特点。独奏乐段中,尽量用指腹触键,左手重复的伴奏音型半触键即可;这样才能收到诙谐、风趣幽默的效果。在弹奏跳音时,弹够时值的一半为恰到好处,不应过短,也不能拖拉。
(三)装饰音的演奏
在《意大利协奏曲》第一乐章中,颤音、回音及波音等多次出现,创作之初是为了丰富古钢琴音响效果,由于古代钢琴音色轻盈柔和,装饰音和现代钢琴弹奏时音色有些不同,演奏这首作品时装饰音的弹奏方式一定要适用于现代钢琴比较厚实的音色,因此,装饰音的力度变化不可过大,以免破坏整部作品的基本结构。
(四)音响效果与声部区分
演奏时不能太过于厚重,要给听众们轻松自如的感觉,这部作品是巴赫与人们进行欢快放松的沟通对话。所以,演奏起来要控制手指的力量,对手指独立和控制的要求很高。对于速度较快的段落,需要在演奏的过程中尽可能的放松手指,使主题旋律更加突出;内声部的主题演奏不能模糊,要清晰地表达主题旋律,尽量控制手指的下键力度;低声部在演奏时要以沉重为主,特别是在低音形成阶梯型走向和模进时,要注意控制其他声部的下键音量。
四、结语
在《意大利协奏曲》的创作中巴赫通过将各个声部交织,使每一乐段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构成了一个整体,透过乐曲传达出丰富的能量,继承了意大利音乐简明扼要的风格,加上德国传统的复调创作手法,模仿了协奏曲中全奏与独奏的对立,将第一乐章果断坚定、气势恢宏展示了出来。巴赫的键盘音乐作品与德国音乐风格迥异的作品并不多见,因此他在《意大利协奏曲》中以地方特色为题材发挥他的创意,以多声部的古钢琴曲呈现的协奏曲效果,成为钢琴艺术史上唯一例外的协奏曲,值得探索、理解和更好地诠释这部作品。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2][德]阿尔伯特·施韦泽著,何源,周广琛译.论巴赫[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田歌.巴赫《意大利协奏曲》创作风格与钢琴演奏分析[D].青岛:青岛大学,2013.
[4]管峰.试论巴赫《意大利协奏曲》的风格特征与演奏处理[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1(6).
[5]王科灵.《意大利协奏曲》的风格超越与表达体验[J].艺术百家,2010(2).
[6]顾培洁.巴赫《意大利协奏曲》第一乐章的音乐分析[J].北方音乐,2015(9).
[7]郑爽.巴赫《意大利协奏曲》风格与演奏探讨[J].当代音乐,2016(4)(上).
作者简介:孟晓,山东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孙海音,山东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714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