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演奏的艺术表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通过对吉炜、袁莎、任洁、王中山等古筝演奏家对《枫桥夜泊》乐曲引子、慢板、快板、再现慢板的演奏处理手法进行比较,探索其中的人文意蕴。
  关键词:《枫桥夜泊》;王建民;古筝协奏曲
  《枫桥夜泊》是王建民的古筝协奏曲作品,本文选取吉炜、袁莎、任洁,王中山等演奏的版本进行比较,试析此曲的演奏技巧与艺术表现之美。
  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之艺术表现:
  作品《枫桥夜泊》采用了“散板-慢板-散板-快板-华彩-慢板-尾声”的曲式结构。但不少古筝大师都会对作品在谱面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编:吉炜的版本省略了慢板与快板间连接的散板部分以及华彩部;袁莎则将慢板快板间的散板、华彩后慢板的前半段进行了改编,用古筝模拟古琴的音调;而任洁版将钢琴部分改编为交响乐,融入木鱼、沙锤、萧、笛、排钟等,赋予《枫桥夜泊》更诗意的画面感。王中山的版本算是这几个版本中最遵照谱例的了。
  1 引子
  在乐曲开头的四个音程中,糅合了昆曲的音调素材,别具传统韵味。诗歌描写的地点是姑苏,开篇寥寥几个音,便如同身临其境般,画卷徐徐展开,将听众感观迅速代入,可谓巧思。
  在其他大师作品中,吉炜和袁莎的版本,都采用前重后轻,前急后缓的处理方式,差别在于吉在第三个和弦无揉弦而袁有揉弦。王中山版本则轻重对比不是很鲜明。相比之下,笔者觉得任洁在乐曲开头的处理上更有昆曲的风格韵味,揉弦恰到好处。虽然只是寥寥几个音,却能体现演奏家美学思想。
  《枫桥夜泊》引子部多次运用低音区不协和音程的拨弦和高音弦泛音相交合的方式,模拟出“夜半钟声”与阵阵回音的效果,照应诗句中景象,极为巧妙地通过虚与实的融合,来表达作品中的意象与意境。
  引子部拨弦与泛音相交错,加之钢琴颤音的渲染,形成一种参差不齐的朦胧感。袁莎版本的引子部,节奏相对齐整,而吉炜版轻重起伏更清晰,节奏也相对自由。王中山版本节奏规整,泛音极具穿透力。任洁版由于要和交响乐团进行配合,节奏自然不会过于自由,且更突出重复的和弦,在一个乐句内同一个和弦反复多次,则体现了诗人此刻内心的踌躇和彷徨。引子部任洁的版本的古筝演奏应该是笔者听过的所有版本中相对较还原原作谱例的版本之一了,古筝与交响乐相得益彰,丰富的配器使气氛渲染更加浓厚。
  2 慢板
  引子与慢板间有一段钢琴过渡独奏,王建民仅用寥寥两句乐句,将诗人徘徊流离、内心凄怆之心境呼之欲出。任洁版的交响乐代替了钢琴伴奏,改变了配器,加入木鱼、笛、萧等乐器,画面感更为强烈,相较钢琴独奏为伴,交响乐版伴奏情绪更为饱满浓郁,感同身受。
  慢板依旧延续引子的创作手法,采用了大量低音拨弦手法,高音弦同音交织,形成深浅错落的听觉层次。
  袁莎和任洁对于慢版的处理上较为相似,滑音轻柔,刮奏飘然。吉炜版相对另外两个版本,揉弦、划弦用得较少,拨弦沉稳,揉弦克制,轻重有度,不失情怀。袁莎和任洁版本的慢板部分,对于揉弦滑音的运用,虽柔不哀,彰显另一种孤寂韵味。而王中山大师对于《枫桥夜泊》慢板中,滑音和遥指的处理,则流露出近似陕北民歌的凄离。笔者认为,此出所传达的悲,应该是内敛的悲,而过于明显厚重的滑音,会使悠然清冷之意境全无。
  3 快板
  快板持续快速的重复音给人一种一直处于激烈斗争中的情绪,却无所适从的紧张感。王建民将旋律的起伏埋于快速的连音和点指中,在为演奏者提供技巧展示的同时,不失去旋律的美感,实为难得。对于快板的处理上,王中山首先速度上就略慢一些。快板的再升华部分王中山用得较多演奏家都采用的处理方式,即与前部点指断开,再进行提速。而袁莎版本则直接以刮奏取而代之。任洁的版本在表现和速度上没有那么收放自如。笔者认为吉炜的版本更加妥帖,进行的节奏随乐句的推移越来越快,却张弛有度。在点指技法部分速度三次提升毫无拖沓,如此激烈的内心争斗,最后只用一个低音终结,仿佛尽力挣扎过后依旧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和悲壮。
  4 再现慢板
  再现部慢板中,作者再现了慢板的主题旋律。王建民采用左侧琴弦刮奏技法,产生一连串无调性音阶,别具一格。袁莎版本删减了前两个乐句,弱化了钢伴,但这个版本古筝的揉弦运用的非常出色。吉炜版一如她之前的演奏风格,揉弦和滑音运用的较少。而再现慢板部分,任洁版本的配器优势得以明显的展现,运用萧和古筝进行配合,蕴含着昆曲的腔调和江南丝竹风情。
  5 尾声
  尾奏部的旋律在不停重复的单音背景下弥漫。慢板后接踵而至的尾声轻柔的仿佛听不见,在钢琴颤音渲染的一片朦胧里。任洁版的尾声以吹管乐器和若有若无的弦乐为主,作为尾声的气氛烘托,以排钟模拟钟声。其他几个版本中,吉炜版本的钢伴则显得尤为突出,听郎朗的演奏能够感受到空间的由近及远,处理得细致入微,恰到好处。
  参考文献:
  [1] 王國维.宋元戏曲考[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3] 夏海蕾,雷琼.意境:音乐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J].理论界,2006(07).
  [4] 张梅.探析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审美特征[J].大陆桥视野,2012.
  [5] 张少康.论意境的美学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4).
  作者简介:林心蕾(1994—),女,福建人,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美学方向2016级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23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