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德彪西《前奏曲》的创作特点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德彪西,法国人,印象派音乐代表人物。印象派音乐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而产生的音乐流派,这些音乐并不描绘具体的景物,只借着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种气氛,或一种印象。德彪西在创作上进行了创造性的变革,由此形成了曲式结构、节奏、调式布局、和声材料上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派音乐;前奏曲;创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十九世纪末,在欧洲文化活动中心——巴黎萌生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即印象主义艺术。印象派音乐一词是从绘画借用过来的。不同于印象派绘画的是,印象派音乐的主角是音响和音色。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者与完成者,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这种持续了几百年的音乐风格不同,印象主义音乐常被人们称为一个人的流派。
  德彪西曾写作了两集、共二十四首前奏曲,其中,《前奏曲第一集》出版于一九一〇年,《前奏曲第二集》出版于一九一三年。书中每一首曲子就像一幅画或一首诗各有各的魅力,有的神秘,有的忧郁,还有的充满幽默感,但大多数的曲子像蒙上了一层薄纱景物,影影绰绰、模糊梦幻。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是《前奏曲第一集》中的第八首,是德彪西为世人所熟知的曲目之一。此曲是根据卢康特·德·利勒(Lecante de Lisle,1818~1894)的诗集《苏格兰之歌》编成的。描绘坐在苜蓿花丛中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歌颂爱情的美妙。
  一、模糊自由的曲式结构
  德彪西所创始的印象主义音乐,同印象派绘画的主张十分相似,在明确的线条或轮廓之外,他更喜欢只借着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种气氛,或一种印象。这首作品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从曲式划分标准来看,本曲是由展开性中段动力再现的三段曲式构成。
  整首作品大致可以分成三段:呈示段是1-11小节,由并行非方正二句式乐句构成。第一乐句为1-7小节,其中,1-4小节为第一材料(例1),由围绕着主音的Ⅵ7和弦构成,以环绕式旋律和后十六分节奏音型为特点;4-7小节为第二材料(例2),以弱起为节奏特点。第二乐句为8-11小节,为主题的变化重复,主要使用了第一材料进行写作,只使用了第二材料中的弱起节奏。
  从接下来的第12小节开始,乐曲进入展开性中段。展开段是12-23小节,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12-16小节,主要材料来自于呈示段,没有大量引入新材料,仅在14小节加入了流动性强的连续附点节奏,调性上从bG大调转入下属调bC大调上。第二阶段为17-21小节,17小节是贯穿前一小节发展而来,并且16-18小节的连续下行的后十六级进旋律明显体现出是对第一材料的结尾的旋律走向和节奏型的模仿。调性短暂地转入bE大调,形成离调,并且在19-21小节运用连续的上行音阶,推动音乐进入高潮。第三阶段为22-23小节,作者在22小节加入了推动力强的后半拍三连音节奏,在调性上回到了bG大调,推动乐曲形成高潮。第24-28小节为连接句,旋律主要来自于主题,并且运用极似奥尔加农的平行四度或平行五度,形成神秘又梦幻的效果。
  从29小节开始,是一个类似于三部曲式中的再现段的段落,但是它不仅仅是对呈示段的动力再现,还融入了展开段中的材料片段,简洁又悠远,营造出朦胧的意境,将人带入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身边。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三部曲式的结构依稀可以辨认,但德彪西并不是用传统的三部曲式的原则来构思的,更多的是从音乐表现的需要来写作。其中,模糊难以分开的乐句营造出作曲家希望的朦胧、自由的意象。
  二、富于变化的节奏
  在德彪西的作品中,常常出现自由的、富于变化的节奏。他避免以每一小节第一拍上的重音作为旋律的开始,调整每一小节强拍上的节奏律动,追求旋律如同一泓清泉缓缓流淌到下一小节,音乐也在这种轻盈的流动中显露出独有的清丽之感。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以流动性、摇曳性的主题节奏开始(例1),整曲以十六分音型为主,从一拍半的属音bD开始,如同悬挂在天空之上一般,通过减弱节拍的推动力和调整节拍中的重音位置,打破3/4拍圆舞曲的性质,形成安静、祥和的氛围。
  三、独特风格的调式布局
  德彪西不喜欢仅仅使用传统的调式调性,他更多的使用变化的半音,旋律中常常体现出东方的五声调式与俄罗斯音乐调式的特点,有时还使用他创立的十分独特的全音音阶。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主题旋律便是使用了东方的五声调式音阶,整体呈现出五声调式独特的神秘感。在整体的调性安排上是从bG大调(1-14小节)→bC大调(下属调,15-16)→bG大调(17小节)→bE大调(离调,18-21小节)→bG大调(22-39小节)。许多旋律具有东方色彩的调式感觉,例如35-36小节(例3)的旋律相当于五声调式中的角调式。随着东方调式的使用,传统大小调的功能性被大大削弱,营造出独属于德彪西神秘与微妙之感。
  全音音阶和传统的大音阶和小音阶不同,是由六个全音组成的。这种音阶纤细而淡雅,常常塑造出清幽的氛围,根据全音音阶谱成的曲调会给人一种迷惘或朦胧的印象。在《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中并没有涉及,但是在《前奏曲第一集》的“帆”中,德彪西几乎全篇都在使用这个音阶。全曲中除了六个小节以外,都是使用了全音音阶写成的。
  四、充满色彩的和声
  德彪西音乐中最大的特點在于和声的运用,他喜欢表现微妙和难以捉摸的东西,因此,为了营造出朦胧的色彩,或是模糊的轮廓,他常常使用不和谐和弦,甚至是在传统作曲技法中的不良的和声进行,还有持续音,这不仅丰富了他的作品表现力,而且极大地解放了了作曲的技法。   在《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中,主题旋律一共出现了三次,每一次的出现都呈现出不同的和声效果。第一次出现在呈示段的第一乐句的1-4小节,是从Ⅵ级和弦上环绕的旋律开始,呈现出优美的,具有五声调式特点的主题,到音乐的最后和声出现从Ⅳ→Ⅰ的变格终止;第二次出现在呈示段的第二乐句8-11小节,主旋律音区没有发生变化,但此时的和声出现平行的大小七和弦Ⅰ2→Ⅱ2→Ⅰ2→Ⅱ2→Ⅵ7→Ⅴ11→Ⅰ的正格终止,音乐中的色彩性和声与功能性和声进行终止式交替使用,模糊了明晰的曲式轮廓,由第一次出现的清新的主题混入了不同的色彩;第三次出现在再现段的28-32小节,主旋律在下属和弦的映衬下高八度奏出,和声回归到Ⅳ→Ⅵ→Ⅰ的变格终止,与第一次主题出现时的和声布局相似,呼应着呈示段的主题,但又区别于主题,给人模糊不定之感。
  在德彪西的音乐中,增三和弦,九和弦与十和弦等这些不协和和弦,都和三和弦一样,被当作音乐中的色彩材料与功能性和声一起交替使用。德彪西很喜欢使用九和弦,这种和弦有极强的不稳定感,如果不予解决,就会产生不满足的感觉。其效果有如捉摸不定的阴影,为乐曲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德彪西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时就常常使用平行五度来表现音乐,为此他常常受到传统的老师的批评。但是,他对禁用平行五度是持怀疑态度的,并且在自己的作品中经常会使用这种被认为效果空洞恶劣的和声进行来表现自己的音乐。《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中的24-28小节就运用了这种和声进行(例4)。
  持续音的运用也是德彪西音乐中非常鲜明的特点。一般对于持续音的应用有两种:一种是为了巩固调性,如15小节中的低音区的bG持续响起,虽然此时已经转到bC大调上,但是只产生了短暂的离调感;第二种持续音是为了增加和声的色彩,如28-30小节(例5)中延续不断的Ⅳ级和弦,映衬着上方再现的在Ⅵ级和弦上环绕的主题,这种和声的应用丰富了旋律的色彩。
  五、总结
  在德彪西的印象主義风格的音乐作品中,清晰明了的曲式曲调消失了,传统的和声规则也被打破,和声开始更多的只被当作音乐中的色彩使用。在他的乐曲内容中很少表现出伤感、憧憬、激动、喜悦这些主观的情感,更在意的是对瞬间的客观印象的把握与呈现。
  正如德彪西自己说的 “在舒曼之左,或是肖邦之右”,这句话是对他钢琴创作地位的精确概括。他一生并没有像浪漫主义时期的舒曼和肖邦一样,留下大型的钢琴作品,尽管如此,德彪西所写的钢琴曲凭借其魔术般的音响与魅力,仍旧颇具分量并且具有特殊地位。除了《前奏曲》第一和第二集,德彪西还有其他出色的钢琴作品,包括《为钢琴而作》《版画》《欢乐谷》《意象》第一和第二集、《十二首练习曲》等。
  印象派音乐尤其是德彪西的音乐,可以说是连接浪漫派音乐和现代派音乐的一条纽带,是一个音乐新时代的端倪,是新世纪音乐许多重要特点和精神意境的源点。他的创作摒除了同时代李斯特等人绚丽的技巧,仅以淳朴与简洁的音乐语言表达。由于他具有开拓意义的创作,使他的音乐在20世纪甚至世界的音乐的天空之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辉。
  参考文献
  [1]沈旋.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714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