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型城镇化评价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阐述了目前学者们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实际,指出新型城镇化的研究趋势与方向,为学者们深化新型城镇化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增加到2017年的58.52%。伴随着城镇化率迅速上升,城镇周围空间失控,大量农地非农化,农村人口极速、大规模地向城镇迁移或转移,引发了一系列的资源环境、生态和社会问题。针对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013年12月,中央首次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将新型城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3月,国务院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明确提出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手段,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为了科学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学者们围绕什么是新型城镇化,如何评价新型城镇化,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
  1 新型城镇化内涵
  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主要有以下观点:学者孙娜等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更关注城镇化的发展质量,综合协调人口、资源、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学者李致平等认为新型城镇化应该是城镇功能完善、城乡统筹、经济集约高效、生态环境优化的过程。孙长青等学者从经济学视角,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人口有序转移、城市资源最优配置、农民收益最大化和城乡统筹的一个过程。学者樊红敏等基于社会学视角,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再社会化的过程。学者李巍认为新型城镇化包括新型城镇化的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三个方面。
  综上,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新型城镇化赋予不同等内涵,但无论是何种理解和任务,都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一种更高质量、更注重内涵发展的城镇化,摆脱原来靠增量、粗放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本文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以综合承载力为支撑,城乡均衡,产业互动,集约高效为特征,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2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国内学者关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和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等。学者们关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者李致平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三个维度构建了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安徽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内部差异明显,新型城镇化布局“带、圈、群”模块间城市发展水平呈现降序的阶梯状分布格局。学者崔征依据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等原则,构建了包括新型城镇化基础条件、发展水平、环境改善情况、新型城镇化资源、社会进步和管理水平6个模块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学者孙娜等认为构建了包括城乡统筹、经济发展、人口就业、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共5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学者颜毓洁根據《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对新型城镇化的界定,选取经济发展、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四个方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学者孙长青认为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应关注城镇化是否集约发展、城镇化质量是否提升、城镇化布局是否合理等方面,构建了包括发展城镇水平、经济水平、集约水平、民生水平和生态水平5个系统的评价体系。樊红敏构建了基于就业城镇化、居住城镇化和行为城镇化的三维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突出反映了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的动态过程。王博宇等构建了包含经济发展、人口转移、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等4个方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江西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内部新型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戚晓旭等在综述国内新型城镇化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反映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城市生活质量和制度建设等5个方面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综上,学者们从不同视角构建了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展实证研究。总体上,学者们已经摆脱了原有的单一指标评价城镇化的弊端,考虑因素更全面、更系统,尤其是关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地关系的动态演变,这也是试图克服我国以往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城镇化滞后于人口城镇化的现实问题。但现有关于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较为多样,学者们构建的指标侧重点各有不同。因此,下一步应更多开展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的研究,更全面反映新型城镇的质量,有助于区域比较,为政府制定新型城镇化考核体系提供决策参考。
  3 新型城镇化评价方法
  关于城镇化评价方法的研究,学者们积极探索。按照指标的多少可以分为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在复合指标法中,学者们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指标赋权,常用的方法有层次分析、主成分法、熵值法、特尔非法等。也有学者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为了克服主观赋权的缺陷,还有学者采用TOPSIS改进法等。总之,关于新型城镇化评价的方法更加多样,这些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今后,评价方法的创新应突出预判功能,加强对新型城镇化过程的动态监控和模拟,以解决现行以静态分析为主的缺陷。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由于各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基础、人地关系等存在显著差异,新型城镇化不可能一个模式,应有所侧重,稳步有序推进。同时,为确保新型城镇化顺利实现,积极开展新型城镇化达成度评价研究、潜在风险研究、新型城镇化实现路径研究等,并针对不同尺度的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尤其是探究新型城镇化的动态演化过程与机理,开展评价方法的研究,增强评价方法的可预测性。
  [参考文献]
  [1] 李致平,李箐箐.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水平测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5):31-35.
  [2] 崔征,田丽娜.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纵横,2018(4):58.
  [3] 孙娜,司秋利.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建议[J].商业经济研究,2017(17):136-138.
  [4] 颜毓洁,谢娇娇.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西部财会,2016(1):71-74.
  [5] 孙长青,田园.经济学视角下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河南社会科学,2013,23(11):56-58.
  [6] 樊红敏,李晨煜.社会学视角下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7(9):79-86.
  [7] 李巍.新型城镇化评价分析——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J].南京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1(2):34-38.
  [8] 王博宇,谢奉军,黄新建.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江西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3(8):72-76.
  [9] 戚晓旭,杨雅维,杨智尤.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4(2):51-5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798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