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就业风险及其规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就业风险,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是我国城镇化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简要介绍新型城镇化,分析其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及农民工就业风险,进而提出新型城镇化中规避农民工就业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 城镇化;农民工;就业风险
  [中图分类号] D412.6;F2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9)08-37-2
  1 新型城镇化概述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的一种更加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城镇化模式。相较于传统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运用科学发展观来解决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问题,对我国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以城乡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中心,努力保障民生,以推动区域制度改革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为重点内容,以集约、绿色、低碳为发展方向,实现农村人口逐渐有序地向城市转移,促进城市全面发展,并不断提升城镇化水平“有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过程[1]。在两个一百年宏伟蓝图指引下,新型城镇化是当前乃至未来较长时间内的重要发展战略与历史性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高质量稳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的城镇化指明了新的方向,新型城镇化核心由“以人为本”转向“以人为中心”,再一次将城镇化过程中人的作用放在了重要位置。此外,新型城镇化相较以往的城镇化思路,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一是更加注重质量,强调协调、内涵式发展;二是更加注重民生,强调包容与和谐;三是更加注重可持续,强调绿色与节约。
  2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
  2.1 积极影响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转变的主要手段。城市的不断发展壮大,给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众多机遇,对农民工就业也具有许多积极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使得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增大,为农民工就业创造了更多岗位;二是新型城镇化中的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推动了农民工就业层次与结构的优化调整;三是城镇化以人为中心的建设思路,使得城市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更加完善,供给水平提升,进而提高了农民工的就业服务水平与社会保障水平。
  2.2 消极影响
  新型城镇化是一种更加注重质量的发展模式。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民工的素质普遍较低,因此新型城镇化也对农民工就业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这也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逐渐向人力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创新型转变,给当前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的农民工就业造成一定阻碍;二是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各方面事业对人的素质要求不断提升,但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普遍难以满足当前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因此就业过程中受到较大排斥;三是虽然新型城镇化注重各方面的统筹协调发展,但就目前而言,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改革仍不完善,给农民工的就业和城市化带来了一定风险。
  3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就业的风险
  3.1 失业风险
  随着城市发展中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开始由传统的粗方式转為绿色、低碳、集约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而与之相匹配的技术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极大地提升了对劳动力的要求。企业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不断减少,而对劳动力文化素质、技能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大部分也未接受过专门的技术培训,技能水平较低,极大地限制了农民工就业的选择范围。而年轻的农民工虽然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但技能水平十分有限,加之缺乏经验又眼高手低,在实际就业中也面临许多困难。尤其在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更加压缩了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范围。此外,当今社会的信息化程度极高,但农民工不会使用互联网等信息手段来获取就业信息,进一步加重了农民工就业的难度。
  3.2 职业伤害风险
  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对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造成城市中职业伤害的种类增多。农民工由于受限于自身的综合素质,所从事的工作多具有较高风险性,使农民工的职业伤害风险上升。一方面,老一代的农民工在城镇中所从事的工作主要集中于建筑业、采掘业等行业,工作环境具有较高危险性,容易造成职业伤害。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一定文化素质,但大多都在车间流水线上工作,而科技发展也产生了众多高科技伤害,如辐射、化学污染等[2],对农民工的隐形伤害极大。此外,由于劳动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相关部门对企业的劳动监管缺位,许多用人单位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也不为农民工提供基本的工伤保险,导致农民工受到职业伤害时无法得到应有的赔偿。
  3.3 心理健康风险
  新型城镇化发展对技术与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农民工由于自身综合素质较低,在城市就业中易受到排斥甚至歧视。一方面,城市中企业的发展多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化,对劳动力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劳动力的需求量反而降低,农民工就业的机会相较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与技能的大学生而言十分有限。另一方面,企业中的“刻板效应”相对严重,往往无法公平对待农民工与其他工作者,不但在待遇上与其他职工存在较大差别,农民工更是没有争取更多薪酬的话语权,常常处于被动承受地位,容易使农民工产生被排斥、被歧视、被剥削的感觉,进而造成种种心理问题,严重时甚至可能产生自杀乃至反社会心理。此外,年轻的农民工由于缺少社会经验、文化水平与心理素质较低,在面对城市诱惑与排挤的极大反差下,若无法及时调节自身心理,将导致其无法适应城市的工作与生活。
  4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规避农民工就业风险的措施   4.1 进一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规范劳动力市场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的就业风险本质是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劳动力市场的条块化与分割化,使得农民工无法享有与城市人口一样的就业环境与公平的竞争机会,从而造成农民工难以完成原始资金积累并实现市民化。因此,以包容性作为特点的新型城镇化应该进一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与社会就业有关的各种制度,给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首先,应该进一步打造开放、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民工创造公平就业机会。这需要政府从制度层面入手,更加科学、合理地改革户籍制度,并加快改革进程,同时规范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公平正义。
  其次,要完善城市中的用工制度,规范农民工薪酬发放标准。这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对信息的公开力度,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从而完善当前的用工制度和农民工薪酬标准,同时加快出台配套的法律法规为农民工就业提供保障。此外,应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对存在不符合劳动法及用工制度规定的,应及时予以处理,以有效减少农民工就业风险。
  4.2 发挥政府职能力量,促进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政府作为公共资源配置主体,应以一种责任与担当的意识,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更多支持。一方面,政府应针对当前农民工就业中面临的诸多难题给予更多关注与扶持。可以通过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为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同时加大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建设力度,向农民工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使农民工享受与他人相同的福利待遇。此外,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城市社会广泛接纳农民工群体,使农民工受到全社会的认可与重视。同时,地方就业部门应针对农民工就业开设专门的就业咨询与服务窗口,为农民工解决就业中遇到的难题提供便利[3]。另一方面,针对农民工职业伤害风险高的问题,政府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农民工的生活与就医等一同纳入保障体系,从而有效规避农民工因生病、职业伤害而造成的生活困难或心理问题。
  4.3 加大农民工人力资本投入,推动农民工市民化有序进行
  为了有效规避农民工就业风险,需要从农民工自身素质着手,通过加大对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入提升农民工综合素质,帮助其适应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就业市场变化。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培训,加大对城乡教育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使得农民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在此过程中,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资金与人力投入,从而全面提升农村教育水平。此外,对城市中的农民工应提供常态化的职业培训,为农民工的再教育提供更多机会。另一方面,应做好对农民工心理问题的疏导,并通过宣传、培训、教育等手段,让农民工掌握更多与自身权益相关的知识,以提升农民工的维权意识,从而更好地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權益。
  5 结语
  当前,农民工城市就业的风险源自于我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各方面建设的不完善,需要政府提升对农民工就业的重视力度,从政策制度层面加快完善城镇化进程中的各项制度,从而尽快为农民工就业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健康的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红霞,江立华.农民工市民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共生与错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54-62.
  [2]李强.非正规就业视角下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城市问题,2016(1):99-103.
  [3]何勤,李倩,汪昕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社会风险预警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5(6):84-9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52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