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惩罚教育的“雷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惩罚教育的意义毋庸置疑,但为何现在的教师谈“罚”色变,视之为禁区、避之为“雷区”、宁缺毋“用”?很大原因是担心会误入惩罚教育的“雷区”。因此探索惩罚教育的“雷区”应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必修功课。
  关键词:惩罚教育;“雷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1-0020-01
  惩罚教育的意义毋庸置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孙云晓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脆弱的教育,甚至是虚伪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1]惩罚作为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几乎是所有教师的共识。
  一、罚不择法
  罚不择法是指惩罚教育超越了道德和法律的范畴,把惩罚变成了体罚,结果弄巧成拙,害人害己。
  惩罚不同于体罚,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拿捏有度。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对学生错误行为的一种有效矯正,是合情合理的“法治”;后者是对学生身心的一种恶意侵害,是法理不容的“人治”。我们既不能投鼠忌器、因噎废食,更不能误入“雷区”,一失“罚”成千古恨!
  二、罚而无度
  惩罚教育重在“适度”,而不能“失度”,否则就可能背离宗旨、事与愿违。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量“刑”勿失“度”
  惩罚时切不可重“罪”轻“判”或者轻“罪”重罚,要让学生感觉处罚公平合理,这样才易于学生接受。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掌控好惩罚的力度,做到恰到好处。
  2.情绪勿过“度”
  教师要控制好情绪,否则既失风度,又失精度。冲动的惩罚多少掺杂了教师的个人情绪,既难保惩罚的公允,又易在学生心里产生反感情绪。故教师要处乱不惊、从容镇静,切不可咆哮如狮、暴跳如雷。惩罚教育必须以尊重爱护为前提,切忌使用过激言语中伤学生。这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因此,任何讽刺挖苦打击都应视为“雷区”。
  3.频率勿过“度”
  惩罚教育是万不得已而为之,是教育的最后选择,使用不可过于频繁。惩罚教育不是“痛打落水狗”,不能超过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承受力,要让学生接受得了、承受得起。
  三、罚无章法
  惩罚要尊重教育规律,惩罚的措施、方式、时机等都要有章法。因此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制定科学的措施
  惩罚要做到有“章”可循。教师可以通过民主讨论的方式,制定具体的惩罚步骤和规则等。这既体现了惩罚教育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又显示了惩罚教育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2.选择恰当的方式
  教师在选择惩罚方式时,要因人而异,量身定做。只有对症下药击中其痛处,才有震慑作用,才能取得“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效果。
  3.抓住有利的时机
  及时的惩罚可以让学生尽快认识错误,得到教育,弥补过失。然而,对那些不能认识自己错误且有强烈对立情绪的学生,可延后至时机成熟时再进行,这样可以避免其在巨大的心理落差下做出过激的反应来。
  四、罚不善后
  每次惩罚教育后,教师要及时和学生沟通,掌握他们的心理反应和思想动态,解开他们心中的结,使之心悦诚服。防患于未然是教师必做的预见性工作,它可以及时化解潜在的危险,避免悲剧的发生。
  五、结语
  惩罚教育是把双刃剑,用得好,柳暗花明;用不好,山穷水尽,甚至害人害己。马卡连柯说过:“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2]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行使这个权利时,不伤及学生;履行这项义务时,不误伤我们自己。只有避开了惩罚教育的雷区,我们才能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回报。
  参考文献:
  [1]薛超.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文学教育(中旬刊),2010(8).
  [2]吴式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伍友安(1964—),男,湖北潜江人,中学一级教师,本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30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