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及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非常普遍,大学生常常难以用准确的英文表达母语文化。这一现象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育工作者应在教材编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多方面共同完善,以增强学生母语文化的英文输入。
  关键词: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解决路径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0-0053-01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失语的现象
  “中國文化失语症”这一现象最早由南京大学从丛教授在发表的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一文中提出。他在文章中指出,许多学生有着较高的基础英语水平与中国文化修养,但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立即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即对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处于忽视状态,为此还闹出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1]。事实上,母语文化失语这一现象不仅在我国英语学习者中普遍存在,也在我国各级各类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
  1.课程设置的片面性
  大学英语课程中英美概况及英美文学课程为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非英语专业选修类课程。而中国文化导读、中国文学导读类课程的设置少、课时少。这样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只关注于英美国家文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普遍对西方文化较为熟悉,忽视了本国文学作品、风俗人情的学习,更忽视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文化传播者,应该肩负起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从课堂上系统地学习本国文化。
  2.教材编排的局限性
  大学英语教材是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目标达成的载体[2]。特别是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教材的内容直接影响着他们英语学习的范围与深度。目前大学多分为综合教程与听说教程,综合教程多选取英美国家文学作品及文章作为阅读材料,听说教程往往以日常生活、就业面试等为场景,设计听力题材、口语话题。这既缺少中国文化的内容,又缺少相应的文化词汇及表达。
  3.教学内容的偏失性
  教师意识到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多围绕英美国家文化做介绍,告知学生西方人的习惯与社交礼仪,却忽视了中国文化元素的导入。
  4.英语文化的强势性
  西方国家以英语为载体,不断向外输出它的文化价值,学生对母语的文化认同感被强势的英语文化所弱化,对西方文化产生崇拜心理,所以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片面重视输入西方文化,而忽视了本国文化的摄入。
  5.师生重视度不足
  教师在课上经常对西方文化进行讲解和引申,却忽视了对母语文化进行拓展和延伸。与教师一样,学生同样存在着忽视母语文化的倾向。一方面,学生自身普遍对母语文化不太了解。另一方面,他们本身并没有强烈用英语学习母语文化的意愿。学生表示西方文化更有吸引力,而对于清明节这样的传统文化太熟悉而没有新鲜感,再加上学生本身对相关表达掌握欲望不强。师生对母语文化的冷淡直接影响教与学中母语文化的摄入。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失语的解决路径
  基于以上现象,我们可以从教材编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三方面增强学生对母语文化英文表达的摄入。英语教材的编写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实施和教学目的的实现。因此,教材应合理编排,多呈现中国文化内容,多涉及中国文化特色事物。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开设中国文化类英语选修课,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及相关表达。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上,也可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多项文化类活动。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01).
  [2]于艳华.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失语及其拯救策略[J].教育探索,2010(7).
  基金项目:四川省南充市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青年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文化失语’现象及对策研究”(NC2018C053)。
  作者简介:王稀婧(1994—),女,四川成都人,助教,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32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