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美不言:以“无印良品”为例论品牌禅意美学之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无印良品,这是一个倡导简约生活、简约设计的经典品牌。无印良品的设计语言深刻地受到西方设计思想与形式影响,却没有对西方的设计亦步亦趋,而是西方极简风格与日本的传统审美观念的结合,并最终在设计中用当代的形式语言传神地表现了出来,赋予品牌的视觉语言以更多的含义。本文通过研究剖析无印良品的美学特点,以及它的设计理念,由此引导人们关注现代设计中的简约美,引发人们对简约美的内涵作进一步深层次的思考。
  关键词:无印良品;简约美;人性化质朴;自然设计回归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9.07.042
  中图分类号:TU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07-0179-04
  品牌文化构建对于树立品牌形象、明确消费群体、固化消费情感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文化意义,所以对其进行全面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而无印良品在产品中展现的道法自然的美学特点和审美内涵,最终形成了其特有的禅意美学,为此类研究提供了典型范式。
  无印良品诞生于1980年,历经近四十年的历史,在世人心中留下了“去除繁杂,只留简单,删去浮华,只为本质,人乃核心”的品牌印象。“无印”即是"No Brand'’,在日文中无印是没有花纹装饰的意思,意为无品牌。无印良品没有logo,英文MUJI和中文“无印良品”组合而成了最为简洁、朴实的标识,没有任何图案的装饰,没有刻意繁杂的外包装、没有多彩缤纷的颜色,一切的主题都从自然的角度出发,产品独有的原生态的特点成为其品牌标志。通过清新简洁的包装以及高角度的还原产品最初的本质,及其低调却不失自我的风格,个性独特鲜明,使其成为众多品牌中特性鲜明的佼佼者。
  无印良品以老子“道法自然”的观念为思想基石,认为自然界万物和人类和谐共存要遵守“自然”这个唯一的法则,社会才能稳步发展,人类文明才能得到延续,自然万物才能自主生活。后续,庄子也认同这一思想,并从中延伸出一种“自然”之道。“论美,讲自然;论人生,讲自然;论性情,也讲自然”,庄子认为为人要表现出“真性情”,因为只有性情“真”或者“真诚”,做事才会让人感动,让人动情;而“真”的表现,是“授予天”的,是“自然不可易”的,这也说明必须要遵守“自然”这条基本准则,才能由内而外地感动人,感染人。因为“诚于中而形于外”的真情实感,才具有感染的力量和动力,这些表现在艺术中才能更好地展现产品的审美价值。这也是“自然唯美”的原因所在,就目前中国艺术的发展趋势来看,“自然之道”与“自然唯美”的品质思想才具有长遠的影响和审美的内涵。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说过:“自然之美是不经概念而经感觉的”。日本艺术也符合这一论断,它从自然事物最本身的形态和色彩出发,来表现现代人追求情感的欲望和天性。
  而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无印良品正是沿袭了这种“道法自然”的设计原则,使其产品充满了诚意。早在创立之初,无印良品就去除一切不必要的加工和颜色,提醒人们去欣赏原始素材的质感之美。渐渐地将绿色天然的生态观演变为社会大众的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或生活形态。无印良品的货品,亚麻的经纬给人以清晰而温暖的感觉,令人愉悦,是视觉先、嗅觉紧随、触觉后的一次旅行,以沉浸在回忆中的满足微笑结局。即便不是为了消费而去,身处充满艺术设计感的空间,体验到近似原生态的美好,也会产生审美享受。
  不为了生态而生态,才是最贴近于生态本质的目的。市面上的纸大都是经过工艺处理的漂白纸,而无印良品使用的都是未经漂白过的纸,不用去顾及这样制作成本会增高,因为“自然”是无印良品的初衷。与此同时,大量使用再生纸,也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思想。无印的大部分产品都是使用质地偏硬且纹理分明的再生纸作为包装,给顾客呈现出一种古朴素净的视觉质感,这也体现了无印的自然观与禅宗思想的和谐,禅悟出一种“幽玄、恬静、闲寂”的生活哲学,这也是尊重大自然之美,极致地体现出产品最真实且不加任何修饰和添加的自然之美。而无印良品产品系列的设计中,简明的色彩,更体现出对大自然的尊敬和情感,通过最原始的色彩和自然色以及大量的透明材质,传递给顾客那种对自然的情感。
  一切皆自然,这是无印良品设计审美的本质。以下将从两个方面对这种“大美不言”的自然之美进行深入阐述。
  一、空寂之美
  (一)受禅宗文化的深远影响
  禅即梵语“禅那”(Dhyana),译为静虑,是安住一心、思维官修之义,由心灵的静观默照而获得智慧和超脱的意思。慧能法师在阐释《金刚经》的过程中说“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并且“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头无尾”,从这里我们能体味到对空灵之美的诗化描写。
  日本民族追求的禅宗讲究的是“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是一种不为任何事物的纷繁形象所执着,也不为任何感知的认知而困惑,更不为任何矫饰而上心。其主张的是那种敢于直面事物最初的本质,敢于追求精神世界的那种单纯且纯粹的空寂境界。日语汉字中的“寂”被赋予更深奥、更广泛的内容,其目的就是想表达那种既悲哀又安静的朴素祥和的美,那种孤寂的美。属于主观感受性的东西,单纯表现主观的情愫,与禅宗精神有着深刻的联系。
  无印良品运用禅的意境来宣传自己,用禅宗的无形做隐喻,用禅宗的精神体现自身商品的自然纯朴的特征。无印良品简约的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所表现出来的“空”象征着其产品的自然特征,运用禅宗的意境,使其品牌形象得以更好地发挥和提升,让禅宗的美学来修饰其产品的灵动感。
  (二)无印良品的空寂之美
  2002年,无印良品的艺术指导原研哉提出“空”的概念,把简洁视为产品的根本所在。于是诞生了主题定为“虚无”(EMPTINESS)的一系列广告,天地相接处的一个黑点便是整个广告的精髓所在,加上无印良品几个精简的大字,其产品的广告已经做出了与众不同的宣传,它将深远的意境留在每一个看过广告的人的脑海中,在此,设计不仅仅是浮于表面的形式,而是历史沉淀中积累下来的精髓,是世界发展的视觉语言。它超越了对视觉符号的表面形式关注,认为美也存在于非具象的事物中,将人对视觉的通常解读由表及里,深入心灵。同时对传统的图案模式进行简化,以一种现代的思维方式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出适用于当代的智慧。以传统的“空灵、虚无”禅宗思想为基础,融合日本艺术特有的“清愁、冷艳”的浓郁色调,追求艺术中优美和冷艳的感情世界,丰富设计的视觉语言,开阔艺术设计的思路。这种设计艺术符合部分现代人的视觉习惯和超艺术设计发展方向,让观赏者从作品设计中淋漓尽致地感受到“静、虚、空灵”的禅宗境界。   在无印良品的产品中这种“空寂之美”体现尤甚,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包装设计,没有多余的繁复的设计。一个简单的标签,大量的留白、大量的留空;同时,大量的产品采用材料本质的色彩,真正做到了“不染纤尘”,都体现了无印良品的理念。例如,在无印良品的包装设计上,以透明、半透明为主,以“素饰”为主,即设计中淡化一切装饰的意味,没有繁缛华丽的设计图案,没有柔美精致的装饰线条,没有新颖别致的文字设计,唯一可见的装饰也就是印有无印良品标识的商品标签,既实现了包装的功能,又拉近了商品与顾客间的距离。这种趋向于“虚无”的形式追求是禅宗“空寂”意识的反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无印良品以简约的、纯粹的、还原商品本质的包装设计贴近于人们的内心,彰显了静谧、洗练而优雅的深远品位,让人感悟出简朴、诚实的设计精神。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设计美感体现了“亦空亦有,色空一如”的韵味,以最少的元素传达出来最丰富的设计内涵。
  二、素简之美
  (一)日本茶道美学的影响
  1.闲寂之美
  日本茶道的独特审美在日语中叫做:“WABI”,意思就是:“闲寂、清澄、淡泊”。
  而日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审美的发展延续,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受了日本茶道的影响,因其独特的范式规定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极大地影响了日本传统审美的发展经脉,简约、古朴、素寂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就是“素”为美,摒弃浮华,虚伪和修饰,追求的是事物本身的内在精华的体现。
  因受到禅宗思想的深刻影响,茶室通常素静、简单,常常营造出深邃的情境。2005年《日本茶室系列》广告选用了黑灰色的调子,以小而空旷的茶室与近处的庭院或高大的山峰作衬托,或者只有茶室外的几块干净的发亮的石头,广告画面的干净,宁静的气氛渲染着整个环境,给人一种飘渺,一无所有的感觉,但却又无比充盈。引导受众去思索、领悟视觉形式背后的隐喻含义。
  2.不全之美
  所谓不全之美,即日本民族在欣赏自然中的不完美的残缺,这种“残缺”之美的审美风格,也是受禅学“物体不完整的形态和有残缺的状态”的影响。
  在日本茶道史上,受村田珠光的影响,茶道也逐渐向简朴素寂的形式转换,庄严华丽的中国器具与这种意境越来越无法与之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茶会中使用的器物日渐本土化。茶人们以独特的眼光去发现平凡之处的美,并将其巧妙地结合到茶事活动当中。日本茶道创始人之一武野绍鸥拥有很多从中国传人的名贵茶具,但最终却在粗朴简陋的“高丽物”(当时从朝鲜传人日本的一种日用餐具,以粗朴实用见长。“高丽物”在日本平民中使用很广,分为“井户”、“三岛”、“粉吹”等品种。这种高丽茶碗后来被武野绍鸥发现并引入日本茶道)中发现了独具一格的美,并大胆地将其应用于各种茶会,引发了一场关于“美”的革命。武野绍鸥最早发现其独特的美感,到了千利休时代大兴草庵茶风,力图在身边的“粗陋”茶具中发现其中隐藏的美感,而高丽茶具也被世人提升到了艺术审美的档次,逐渐被人们接受和喜爱,慢慢地成为人们茶会中不可缺少的主角。
  不仅限于茶碗,千利休以其独特的审美眼光引入了许多创新之作。大到举行茶会的草庵设计,小到花瓶、木架,都可以看到日用器具的影子。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日常使用的器具绝非直接拿来搬进茶室这么简单,都要经过茶人们的千挑万选,有时还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加工,使器皿符合“闲寂”的意蕴,与其他茶具搭配起来相得益彰。在茶道里,这是一种特别的鉴赏能力,它的前提是“无”——放下一切外界干扰和世俗成见,用一颗赤子之心去发现日常生活中不为人留意的美。
  茶道之中崇尚的这种不完全的美、寻常之美的观念,无印良品所倡导的“平实好用”生活哲学,都是通过以人为本,注重以理性的方式态度去使用和开发资源,在生产过程和制作过程中简化繁琐的程序,呈献给消费者清静透明的产品。注重给消费者带来实用、便宜、简约、美丽的产品,注重呈现产品的质地。一切提炼自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也就是一切的设计灵感源于日常的生活,而通过平淡无奇的生活形式体现在产品本身的那种极简主义和自然质朴的审美气质,又反过来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二)日本建筑美学之影响
  我们心中美的标准,也许正是来自那些最天然的物质存在,正是在于自然之中。“无印良品”,它轻轻地把一切繁复拂去,将所有的美回归至最简洁最质朴。这个过程像是严格的过滤,去除了一些可能分散我们注意力的包装和修饰,而让本质显露。
  建筑是日本文化渊源的一部分,它处于非常特殊的地位。
  1.融于“自然”
  自始至终,日本民族都想法设法地将自己的日常生活与自然融为一体,并把自己当做自然的一份子,在自然中协调管理自己的生活,使自己的生活尽量能与花草、岩石、鸟兽和动物相关联,形成那种人与自然无障碍交流的关系。传统日本民族的房子基本上都会有一个开放式花园供居住者欣赏,而这种传统的园林艺术以其独特、清纯自然的特点,一直延续至今,从而形成了日本建筑的独特特点,并一直闻名于世。他的重要特征也体现在自然界最纯粹的景观,不要人工雕刻,不要任何痕迹,纯自然纯天然的美好境界,从而使日本的园林房屋具有耐人寻味的精巧细腻。通过运用竹子、石块、水泥、沙砾等元素,打造出一个置身其中就有入境人定、超凡脱俗的直接感受的环境。
  2.灵活开放
  日本建筑还有一个很显著的特色,就是它的开放性,一方面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影响,日本国内大部分地区冬季温热干燥、夏季潮湿多雨,在建筑房屋时一般会充分考虑到房间的通风透气问题。另一方面日本民族喜欢开放式的空间,可以将视野扩展到花园外,并通过将外墙降低,视野更加广阔,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这是在封闭的空间中感受不到的情怀和感觉。视野上没有外墙的干扰,只有空间和时间的存在,让人感受着世界的真实性和存在感。日本的房屋和中国的建筑有所不同,他们的房屋骨架都是由轻质的活动墙组装而成的,这也体现出日本民族那种禅宗的思想,每间房屋都可以随意无障碍地分割和合并,在空间上有无限的灵活性和多变性。这也适宜人与自然的无障碍交流、地面和天空无障碍的沟通,实现人与周围世界的无缝融合,感受自己就在自然之中。
  日本最有名的建筑之一“光之教堂”,出自日本大师级别的建筑师安藤忠雄。通过一个长方体的混凝土和一面与长方体混凝土成15度角的横贯墙体而组成重要部分。在长方体混凝土中还镶嵌了三个直径不到6米的球体,而这道墙恰好将空间分割成礼堂和入口。教堂的廊道前后没有隔档,可以任由空气在空间流通,最末端是成林的树木和优美的海景,廊道两侧都为素面的墙体,廊道顶部由玻璃拱和H型横梁构成。人在教堂的廊道里,透过玻璃顶就可以感受天空、阳光、煦风和绿植。而教堂内部的光线是固定的,前方的墙壁是一面十字形,并嵌入了玻璃,教堂內部成阶梯型的下降,通过这种设计,光线射入时显现出一个发光的十字架。
  这一经典的设计完美地表达了日本建筑中的自然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这种设计观渗透到无印良品的理念之中,通过其设计得以延伸。无印的产品不为了包装而进行包装,而是需要包装才包装。比如它类目下的针织品,都采用裸露式包装,这样的目的就是让消费者能直接接触到产品本身,而对产品有一个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或者是不采用任何包装材料,只在产品上贴上标签,或者是直接将产品折叠好,在用一根带质感的带子将产品十字捆扎,并将产品标签贴在捆扎处,这是无印产品的一个标志性的包装,这种不加任何掩饰的包装,反而使消费者产生更多的亲近与信赖感。
  阿恩海姆曾经说过:“一切艺术形式的本质,都在于它们能传达某种意义。任何形式都要传达出一种远远超过形式自身的意义”。西方国家也流行极简主义,而无印良品的极简主义却又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它是洞察目标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结果,无印良品不仅将极简主义的形式融合到自身的审美价值中,更是将日本的传统简约朴素的品质与西方的极简主义融合得天衣无缝。设计的根本目的,是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像海德格尔所言:“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达到一定境界的设计,就是要化繁为简,呈现本质,这是设计的精髓,更是人类的深层次精神需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40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