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期基于高校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时期,各高校审美教育工作的开展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尤其是备受青睐的音乐学科更是加大了审美教育的力度。以艺术特色比较鲜明、题材也相对丰富的古筝为例,开展审美教育工作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高效引导学生理解古筝作品、掌握相关的演奏技巧,同时,美学思维也可以在无形中得以培养。
  【关键词】古筝教学;审美教育;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古往今来,音乐被赋予为情感发泄的一种艺术形式,备受众人喜爱,尤其是兼具品位与内涵的古筝——音域宽、音色清脆典雅,表现力及感染力均比较强,各阶层人士对其青睐有佳,近年来更是深受海外人士的推崇,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各大高校在器乐教学方面也是首推古筝,以期挖掘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但是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第一老师,古筝教学必须加大审美教育,助力学生古筝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高校加强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一)素质教育下审美教育必不可缺
  在素质教育盛行的当今社会,审美教育不仅是授人以知美、识美、评美及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还是重塑人们思想认知,在趣味中感知艺术的魅力与价值。为响应素质教育这一政策,高校古筝教师更应主动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参与到民族乐器——古筝的学习中,认真感受其独特的律动并且思考其中蕴含的意义,甚至付诸实践,参与到弹奏表演中。如此,学生才会在感知、认知美的过程中创造美。
  (二)古筝别具一格的美学特点赋予美学教育更高价值
  古筝向来是我国古典音乐的表现形式之一,始于春秋战国期间的秦地,先后流传于河南、山东、江浙等多个地区。受时间、地域及人文风俗等影响,古筝不仅地域特色非常鲜明,而且其作品题材也多种多样,无论是触景生情的《高山流水》还是历史演绎的《昭君怨》[1],抑或《丰收锣鼓》这种特殊时期政治题材的曲目都完美诠释了古筝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以《高山流水》为例,缓慢、雅致的旋律开场使人如临仙境,而紧随其后跌宕起伏的音符则勾人心绪,伴随含蓄的情感表达,使人身心愉悦。这一切都使美学教育有了更高的价值和更广阔的研究空间。加强美学教育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提升其艺术修养。
  二、现下高校古筝教学中美学教育的误区
  (一)盲目灌输技艺手法,严重缺乏学科素养培养的意识
  技艺至上一直是高校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现在古筝教学中这类问题仍旧非常突出,造成学生往往被动地学习,虽然弹奏的手法非常纯熟、技艺也十分了得,但是仔细揣摩不难发现,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所弹奏的乐曲整体缺乏个人情感的融入,以致旋律间缺乏张力,表现效果不尽人意,更谈不上感染力、创造力。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不能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因材施教,在学生感受古筝弹奏时的情境、情感时,往往不能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2],缺乏学科素养培养的意识。
  (二)理论大于实践,教学重点本末倒置
  学以致用一直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但在实际的高校古筝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授课中,而忽视了实践教学这一环节,比如组织学生一起观看现场古筝音乐会、带领学生组织小型音乐演奏会等。灌输理论知识不仅大大挫伤了学生对古筝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舞台方面实践经验的缺乏将严重影响学生的演奏能力,以致无法完美地呈现古筝弹奏的舞台效果。
  三、古筝教学审美教育的要点解析
  (一)加强古筝音色及韵律的赏析,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音乐最直观的美感差异来源于音色区别。自古以来,古筝的音色相对比较清亮,而且韵律向来也以节奏感著称,以其独有的悠扬、恬静的韵味给予人身心的享受,陶冶人们的情操。所以,加强古筝音色及韵律的赏析是做好古筝教学审美教育工作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需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选取旋律差别比较大的几首古筝乐曲,如相对比较凄楚又有点柔美的《秦桑曲》以及婉约风的《寒鸦戏水》,从两首不同音色、旋律的曲目对比中,能够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古筝的韵味,并掌握其中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创设相对宽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沉着冷静、循序渐进地锻炼自己的耐性,保持平常心的态度面对古筝演奏,在充分感知音色、旋律、节奏、和声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3]。
  (二)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实践教学情境创设多元化
  高校推崇古筝教学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在已有的审美观上通过不断的训练加深学生对曲目的理解,同时使学生在对古筝悠久历史及文化底蕴的感知中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助力其各项学科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中关键在于意境的创设,以《渔舟唱晚》及《洞庭新歌》为例,前者在悠扬、清透的曲风下很容易将人带入到“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情境中,后者则通过古筝的演奏能够引人入胜,仿佛置身于湖水涟漪的湖畔,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并带入自身真情实感,在不断的理论知识储备技艺的练习中增强自身对古筝音乐、文化的感悟。
  (三)正确示范教学,演奏技巧、审美能力两手抓
  无论是画面还是造型都不能直观地展示古筝教学中的美学教育,相反,演奏的节奏、触弦的力度抑或演奏的速度变化反而能将演奏者给予作品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加强美学教育必须重视示范教学,从端庄优雅的坐姿到自然放松的肩膀、手臂的仪态,甚至包括勾、抹、托、按等一系列的动作都需要一丝不苟地进行示范教学[4];另外,在示范教学的同时要加强演奏技巧的传授,比如加强以腕关节为中心的演奏动作的指导,科普腕关节有助于演奏古筝时动作到位,而且还可以有利于摇指的演奏;或者加强发力姿势的纠正,以期传达不同的情感表达效果,具体示范如下:选取小幅度均匀颤音的训练对相对典雅的歌曲进行舒缓情绪的营造,反之,运用大幅度、快频率的颤音,可诠释悲愤激烈的情绪。
  不仅如此,除特定技巧在特定乐曲中美学的指导训练之外,还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感情融入,无论是在视觉效果上,还是情感体验方面都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美学教育收效。
  (四)科普古筝文化,加深学生对古筝文化的认知
  追溯古筝艺术的历史,不难发现古筝艺术的深邃,如果学生浮于表面那么势必无法掌握古筝艺术的精髓,甚至对古筝的认识过于肤浅,如对于古筝如何出现、古筝的发源地在哪儿,或者对古筝在不同地区的风格特色和区别等皆一无所知。所以,在进行技藝传输的过程中必须就古筝流派的不同风格对学生选取经典曲目进行赏析,使之精准地掌握情感走向,增强舞台演奏的表现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教育的实质其实就是美学的教育,但音乐教育的价值主体仍然是人。所以,高校古筝教学的目标始终是以培养人才为重中之重,而加强古筝教学中美学的教育一定要因材施教,不能局限于技巧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通过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不断提高学生对古筝作品的理解,提升专业演奏的技艺,刺激其感受美、创造美的欲望,从而能够拥有对美的体会和感知美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对高校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不仅是为了汲取古筝教学中美学教育的营养,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发掘古筝音乐内容的精髓,形成自己对美抑或生命本身的判断力。
  参考文献
  [1]杨博.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探[J].北方音乐,2018, 38(8):165-166.
  [2]王敏.论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艺术评鉴,2017(1): 109-111.
  [3]卢向忱.高校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应用[J].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7(1):122-124.
  [4]铁静.基于实践能力提升的高校古筝教学改革研究[J].艺术教育,2018,335(19):91-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51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