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化语言教学观在军事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探讨了生态化语言教学观在军事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主要陈述了生态化语言教学观的形成和发展,并对其在军事翻译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理论论证、构建了生态化的军事翻译教学模式,并对其具体实施进行了阐述,旨在为军事翻译教学在新时代的发展提出又一研究思路。
[关键词]生态化语言教学;军事翻译教学;生态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7-0158-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7.067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军事翻译教学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其所涉及的社会文化因素,这决定着军事翻译人才培养的质量。新兴的生态化语言教学观创造性地把生态学观念融入语言教学中。在此观念下,语言学习是一个学习者在多因素交互作用下把信息转化为知识的生态系统。其强调语言学习的社会文化因素,并重视各因素的各自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动态.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本研究的目的是用生态化语言教学观指导军事翻译教学,尝试构建军事翻译教学的生态系统,以期为军事翻译教学的具体模式和实施方法提供新思路。
二、生态化语言教学理论
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Haeckel)1866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由于其在整体水平上对自然界这个地球上最大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动态、定量的研究,并强调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功能上的统一,含有系统、整体、联系、和谐、共生和动态平衡之优势,自20世纪70年代起,其他专业的学者纷纷开始用生态学视角在各自领域内进行研究和探索,一些交叉学科由此而生,如:社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等。
语言生态学(ecologyoflanguage),又称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由Haugen在其《语言生态学》(“TheEcologyofLanguage”)一书中首次提出,定义为对“特定语言与他所处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并把这种关系比作特定动植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間的生态关系,提倡从生态视角研究环境如何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以及语言的使用者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共生关系。这个由生态学与语言学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兴语言学分支由此确立。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生态语言学。他们在宏观上讨论并完善其定义、进行理论论证,在微观上进行相应的研究,其主题不仅包括认知发展和人类交互的关系、语言生存、语言多样性,语言政策,语言演变,语言思想,而且包括语言习得,语言教学、课堂互动等。由此,生态语言学得到了迅猛发展。
生态化语言教学(ecologicalperspectivetolanguageteaching/learning),或者生态视角的语言教学、生态语言教学观,正是生态语言学在语言教学领域发展的成果。其中心思想是:语言教学/学习是一个把信息转化为知识的生态系统,在该系统内教师、学生、学科的交互嵌入在或者处在一个众多复杂影响因子相互作用并最终决定学习结果质量的环境之中。其提倡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教学问题,强调以一种生态的视角来思考、解释复杂的教学问题,并以生态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实践。生态化语言教学认为教师、学生、学科、社会文化环境等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形成了一个动态的、交互影响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中任何一方的改变都会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要想最终达到理想的效果就必须综合考虑该系统内的所有因素,这就不仅包括宏观上的社会文化环境、教育政策、教育理念等,还包括微观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材的选择、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的应用、课堂教学的组织、课外任务的布置等。正如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一样,一个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语言教学生态系统才能保证语言教学的最终成功。可以说,生态化语言教学不仅涵盖了语言教学的所有相关因子,并且关注他们之间的交互影响,它是一种系统观、整体观、联系观、和谐观、均衡观下的教学,是一种充分体现和不断运用生态智慧的教学,是最完全的语言教学视角。
三、生态化语言教学在军事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生态化语言教学观念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国内相关研究虽然有限,但也已取得一定成绩。例如:吴文在社会文化理论的框架内探讨了生态语言教学观的特征。刘云秋提出了通过建立教学网络平台,实现生态主体与所在环境更多的互动。秦丽莉、戴炜栋探索了二语习得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下的“生态化”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以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为例构建了任务之间、课内/外学习、“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任务—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语言学习生态系统模式。张慧琴、徐珺研究了生态环境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课程教学,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翻译材料的选择,翻译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课后作业的布置以及评价学习者学习效果五个环节的实施过程。
要想更加深刻认识生态语言教学观,并使其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作用,需要更多层次的研究。本文旨在探讨生态化语言教学在军事翻译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理论论证,构建教学模式,并提出实践方案。
(一)理论论证
生态化语言教学的直接理论根基为二语习得领域的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s.Vygotsky)提出,具有坚实的哲学基础。它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认知功能的发展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该理论将语言学习理解为在最近发展区内(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学习者在同所处环境中的人、物和事交互(interaction)中获取给养(affordance),并最终实现语言的突现(emergence)的过程。 在应用语言学层面,生态化语言教学观“关注学习过程、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和活动,以及他们的交互影响和语言使用的多层特性。这些成分自身极其复杂,并相互依存在一个系统中,不仅在社会层面,而且在物理层面和符号层面
该描述就体现出其观念同翻译教学中广为学者所研究并提倡的“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过程为导向’“互动式’“任务型”“注重文化导入”“计算机辅助”“认知视角下’“提高翻译思维能力”等等教学观念一致,却又比任何一个都更加全面。因此,生态化语言教学构成了全面考虑各个因素的统一体,是可以指导翻译教学的新理论流派。而军事英语翻译教学受军事英语语言特点的制约,要时刻考虑到其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使用生态化语言教学观进行指导合理并合适。
(二)模式构建
语言教学的生态模式对应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其构建要全面考虑到该系统中的主要因素、其动态交互,以及系统的多层性。如:Frielick构建并论证了一个由学生、教师、学科、知识类型、方法和结果等几方面交互作用的复杂语言学习生态模式。在国内,秦丽莉、戴炜栋以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为例,采用学术性专题小组口头报告任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构建了任务之间、课内1外学习、“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任务—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语言学习生态系统模式。这些模式不仅全面、动态,而且有针对性。
本研究遵循生态化语言教学的观念建构了军事翻译教学的生态模式,在模式中,学生是整个翻译教学系统的中心因子(element)。系统中人的因素处在一个水平面上,包括学生、教师和同学。人以外的教学因素处在一个平面上,包括课前、课堂和课后。这六个翻译教学中的主要因素在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相互作用,交叉影响,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翻译教学生态系统,也可以称为“学生”这个因子的生态位(ecologicalniche)即,其在此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以及与相关因子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虽然每个因素都相互依存,但其自身又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子系统,有着自己包含的因子和活动方式,从而可以被进一步解析。比如,在“课前”这个因子中,有三个主要子因素:军事文章,背景知识和自主翻译,三者相互影响,并与子系统之外的教师、学生、同学、课堂和课后这五个因子相互影响。具体来说:选取军事文章时候,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需求,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需求,而学生要根据选取的文章查找相关的军事背景知识,辅助自己的課前翻译,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时同同学讨论,并把自己的翻译对照原文进一步加工。课堂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课前的翻译情况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并解决遗留问题,在课后进行修改,并内化为自己的翻译知识和能力,更好地进行下一次的课前自主翻译。
(三)实践探索
对教学理论的探索都要最终归结于实践之中,根据上述理论论述,本部分描述了生态化语言教学观念指导下的军事翻译教学的具体实施。
1.课前
在课前,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翻译能力和需要,以及我国军事翻’译教学的需要,在听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选取文章,然后学生自学相关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并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运用理论和技巧对文章进行翻译,准备内容具体包括通过查询网络资源,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文章的主题、涉及的知识背景和专业术语等。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就遇到的问题和同学讨论。
2.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4人左右,选定一名组长,负责上传下达、组织小组活动。小组成员首先相互分享学习掌握的翻译知识和收集到的背景资料,讨论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拓展思路,最终集每人所长,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篇翻译稿。教师鼓励学生在此过程中记录翻译思维过程。这种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剖析翻译过程,积累翻译知识。此外,在小组协作过程中,通过分享和对比,学生可以学他人所长,并有效解疑。翻译稿完成以后,小组代表向全班展示小组的译文、翻译的心得以及可能仍未解决的问题。小组汇报之后,教师可以让其他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关注翻译的过程.技巧的使用、难点的处理、以及翻译的整体质量等,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点评。对他人进行点评的过程也是借鉴和提醒的过程。而且点评的存在也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了课堂的参与感。小组点评后,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总结,拔高补缺。小组讨论一展示一点评和教师总结的过程一方面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小组协作能力,优化课堂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能让教师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存在问题,以便实时调整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课后
在课后,学生整理小组讨论的结果形成最后的译稿,提交给老师批阅。教师要不仅要指出学生译文中存在的问题,并要给出有效的指导,还要指出译文的精彩之处对学生进行鼓励。该译稿可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学生可再根据教师的反馈,发现问题,习得翻译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对课堂的实施进行反思和总结,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形成经验,不断改进。
这样军事翻译教学实施方法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充分考虑到’了各个因素之间的互动,形成了一个完整、有机、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系统。
四、结语
本研究对生态化语言教学观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阐述,并就其在军事翻译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寻找理论支撑,构建了生态化语言教学观指导下的军事翻译教学模式,并描述了其具体实施过程。研究认为,把生态化语言教学观运用于军事翻译的教学能将生态学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融入具体领域的语言教学,发挥社会文化背景和知识在翻译教学中的积极作用,重视学生、教师等的动态交互,充分认可了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的中心地位,激发了其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提高翻译能力和形成翻译思维。 在我军对军事外语人才需求不断加大,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本研究在理论上为军事翻译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但上述研究中所构建的模式和阐述的过程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加以验证。
参考文献:
[1] Skutnabb - Kangas,T. & Phillipson,R. Ecology of Language [A] . Creese,A. ,Martin,P. ,&Hornberger,N.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Education . New York: Springer,2008:3 - 14.
[2] Haugen,E. The Ecology of Language [M] .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3] Creese,A. ,Martin,P. ,& Hornberger,N. H.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Education [M] . Springer,2008.
[4] Frielick,S. Beyond constructivism: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e- learning [A] . In Atkinson,R. ,McBeath,C.,& Diana Phillips.Beyond the comfort zone :Proceedings of the 21st ASCILITE Conference[C]. 2004:328 - 332.
[5]余嘉云,顾建梅、生态化教学:教学研究的生态主义取向[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3-86.
[6]吴文.社会文化理论与生态语言教学观[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3):54-61.
[7]刘云秋.生态语言学视角中的交互式网络英语写作[J].海关与经贸研究,2011,32(2):115-120.
[8]秦丽莉,戴炜栋.二语习得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下的“生态化”任务型语言教学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2):41-46.
[9]张慧琴,徐珺.生态环境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课程教学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3):41-43.
[10]Lantolf,J.&秦丽莉.社会文化理论一哲学根源、学科属性、研究范式与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8(11):1-18.
[11]VanLier,L.Theecologyoflanguagelearning:Practicetotheory,theorytopractice[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0(3):2-6.
[12]李小撒,柯平.關注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以评注式翻译和同伴互评为例[J].上海翻译,2013(2):46-50.
[13]张春柏,吴波.从翻译课堂到翻译工作坊——翻译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2):70-73.
[14]李锐.从生态语言教学观谈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1):87-89.
[15]徐彬.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设计与实施[J].上海翻译,2010(4):45-49.
[16]苗菊,朱琳.认知视角下的翻译思维与翻译教学研究[J].外语教学,2010(1):98-1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80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