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撒哈拉的故事》的审美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三毛的作品就是她的人生,她的生存梦想、她的命运都在作品中一一展示,《撒哈拉的故事》是她最具代表性的散文集,浪漫诗意地展示着她和荷西的平凡生活。三毛也是一个非常重视语言的作家,她的散文具有鲜明的个性,语言的使用节奏鲜明,简单精炼,自然平实,也不乏优雅。《撒哈拉的故事》之所以有这样的阅读效果和她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三毛的一生漂泊,大起大落,她戏剧般的人生经历、对于浪漫生活的执着追求、对于生活的真诚和洒脱都在她的作品中若隐若现。三毛丰富的人生经历、潇洒不羁的性格、自然纯熟的写作风格成就了她在文坛中独树一帜的风格,对于爱和自由的追求使她内在生命力得以彰显。
  关键词:《撒哈拉的故事》;语言之美;精神之美;审美价值
  一、《撒哈拉的故事》的语言修辞和表达
  (一)修辞适应情境的第一要义
  1.文学、语言与修辞关系简述
  文学的发展和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高尔基所说:文学的第一要素就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首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和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主要材料,所以说其实文学就是利用语言进行雕塑描写的艺术。修辞是一门语言的表达方式,就是对于文学创作语言的一种加工、整合、美化,能提升语言的表达效果,因此,修辞也是一种文学艺术,是进行文学创作的基础。文学创作依靠语言来完成,语言的好坏至关重要,所以文学作者就会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式进行语言的修饰,使得文学作品的节奏表达更加自然和谐。
  2.修辞要适应语境
  修辞要适应语境,修辞的成功使用能够更加突出地表达文章的主旨。只有在真正的语境中使用修辞才会得到特有的效果,例如,“这只无头苍蝇”这句话脱离语境之后读者看不出任何的修辞效果,但是在“这只无头苍蝇,整天不工作,没事就到处瞎逛”的语句中人们就会知道这想要表达的是一个没有工作的人整天到处瞎晃的情境,这里说的“无头苍蝇”就不单单是字面意思了,而是比喻那些没有方向、漫无目的的人,修辞的使用需要在合适的语境中才会产生最好的效果。
  (二)修辞和语境的适应
  1.语境对于修辞的制约
  《撒哈拉的故事》中每一篇散文的开头都会营造一种适合文章语境、语调、氛围的环境,在这样的限定中会更好地展示文中想要表达的意境。例如在《素人渔夫》中三毛和丈夫因为经济周转问题,不得不下海捕鱼维持生计,这就是一种特定的生活中柴米油盐的生活情境的塑造,在这样的背景下读者就会知道以后的文字描写都是围绕三毛和荷西的生活展开的,文章营造出一种平和、轻松、率性的生活情境。在《哭泣的骆驼》中整篇文章都笼罩着一种悲伤的氛围,这里没有一种明快的欢乐的叙述。为了符合文章的整体基调,三毛利用映衬的方式巧妙地对周围的景物进行一种悲凉的描述,以此突出突击队的巴西里被出卖,他的妻子被诬陷出卖丈夫而被欺凌致死的无限的悲哀。
  2.修辞创造语境
  交际语境是一种语言的意义上的表达,它不是单一的意思,而是一种多义或者歧义的表达,但是这种意思又不需要语言本身来表达而是利用语境进行间接的创作和表达;语境是用来鉴别情景意义的创造,文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建立合适的语境,修辞就是创造语境的工具,通过修辞反映出说话者的社会背景、个人思想等。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非常注重语境的描写,利用不同的修辞建立不同的语境。例如“哭泣的骆驼”,哭泣和骆驼本身是并没有关联词不当,但是采用这种移就的修辞方法,把适合在人身上使用的修辞“哭泣”用在骆驼身上,以此营造一种悲凉的感觉,同时也是在告诉读者故事就是发生在骆驼所在的撒哈拉沙漠里。
  二、《撒哈拉的故事》语言之美
  《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的游记散文集,主要记录着三毛在撒哈拉的生活,引起读者的兴趣的除了作品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之外,还有三毛极具特点的语言形式。
  (一)节奏明确,通俗易懂
  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语言通俗易懂,运用了很多的日常生活中的词汇,以亲切、平易的语调诉说自己在撒哈拉沙漠生活中的见闻和感受,使读者在新鲜、快乐中感受到不同的意义和价值。《撒哈拉的故事》展示的自由流畅、平易近人和三毛在散文創作中的通俗自然、节奏和谐是分不开的,在语音的使用上也是利用叠音词、拟声词进行一种自然和谐的叙述,在词汇上也会使用适当的俚语、俗语展示生活的气息,在句法上会使用关联的词汇。《撒哈拉的故事》无论使用的是短句还是不完全句,跳脱的句型较多,灵活地利用一种生活中自然的事物进行排比、反复、比喻,展示《撒哈拉的故事》自然通俗的语言之美。
  《撒哈拉的故事》运用的跳脱语句较多:“做什么?你们在这里鬼鬼祟祟?我——我们——,快出去,这里不是给你们谈情说爱的地方。”当中的“我——我们——”表示三毛和丈夫荷西在偷花的时候的一种维唯唯诺诺,其实是想用谈情说爱来隐藏自己的偷花的事实。“沙漠军团来了,撒哈拉威人不许他们用水,双方为了争水,常常起冲突,后来——”表现老人想要说出真相时候的停顿,给人一种悬念,表明一种老人回忆沙漠军团被屠杀的时候的悲惨和难过。“三毛,我父亲上封信还讲,就算一个死了埋了四十年的撒哈拉威人,都不能相信他,你单身穿过沙漠,居然——”表示荷西想要责怪三毛时欲言又止,展示了荷西对于三毛的责怪和担心,以及害怕三毛预见坏人的心情。“无论我怎么努力在适应沙漠的日子,这种生活方式和环境我已经忍受到了极限。三毛,你——”的跳脱句,增加了语言的气息,“三毛,你——”体现了荷西看到平时乐观的三毛讲述悲伤时候的担心和惊讶。
  (二)自然平实,展现儒雅
  《撒哈拉的故事》利用常用语和口语的方式展示了真实的情意《撒哈拉的故事》语言具有一种自然平实、儒雅的艺术风格,同样因为游记散文的短,对于语言的使用要求更高,需要使用简单通俗易懂的语句,来达到一种自然但是点石成金的艺术效果。例如:“街旁有零落的空心砖的四方房子,散落在夕阳下”,其中的“散落”完整地表达房子和房子之间不是紧挨着的,是一种分开的状态,零落和散落前后呼应,极具自然和艺术性;“我的心里无端的掠过一丝怅然”利用“掠”展示了一种意境的美,那种怅然的心情来得快,去得也快,“一丝”和“掠”的对应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一种自然口语的形象性和准确性,自然易懂。   三毛一生都酷爱读书,阅读过的书籍的思想和灵魂对于她的创作也有不同的影响,但是书中的成语和诗句的优雅刻在了她的骨髓当中,为此《撒哈拉的故事》的语言也散发了一种浓重的书香的优雅。例如“啊!幸福的青鸟来了”中的“幸福的青鸟”就是比利时时期的戏剧家笔下对于幸福的刻画,正好映衬了三毛看到美餐时候的幸福心情。三毛也会借用古诗句在文中进行镶嵌的叙述,使得句子达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例如:“没有什么了不起,这世上,能看到‘长河落口圆,大漠孤烟直’的幸运儿又有几个如我?没有长河,烟也不是直的。”对于生活的感叹夹杂着诗句,把“我”初到沙漠无法适应,对于未来生活的寂寞、不甘、屈服、苦中找乐的复杂心情,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
  《撒哈拉的故事》当中的语言,不论是节奏明确通俗易懂还是自然平实,展现儒雅,都可以把读者带入一种新的意境之中,展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撒哈拉的故事》的语言之美。
  三、对《撒哈拉的故事》的审美价值进行分析
  (一)独特的叙事之美
  《撒哈拉的故事》从的文字叙述的特征来说,主要是以三毛和邻居的故事进行的创作,以她自身的婚姻为主要内容,以此不同的创作题材,让读者感受到独特的生命价值,体现三毛深厚的文学功底。城市中的水和空气一样没有存在感,可是在这里成为了比黄金更贵重的东西,三毛学会了珍惜生命中的东西,这也让三毛开始珍惜现在的拥有,爱人生的每一个瞬间。她在信中写:“我最近一直在想,住在沙漠中,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都会十分的痛苦,是否值得?洗衣、洗澡都是抽水,吃饭的水也不是很多,但是荷西是一个很好的男人,他没有时间陪我,我也会向一个成熟的女性一样去克服困难。”“荷西也很痛苦但是从来没有抱怨,拥有这样一个丈夫我没有任何的遗憾。他下个月需要去西班牙,本来我想去的,但是要花费二万五千台币,所以我就不去,一个人留下来大概有一个月的时间,原本我在马德里不在乎是大城市我也有很多的朋友,但是在这他走了我得吃点苦头,留下来的我需要做的就是克己,让他更好的去学习训练,本事多一些,所以我也要坚强,荷西也不喜欢爱哭的女人,等他回来我们就可以结婚了,能够去沙漠中国旅行我也是很高兴的。”
  (二)幽默的语言之美
  在《撒哈拉的故事》当中,没有刻意雕琢的语言结构,减少了虚构的故事情节,在艺术结构上更加具有随意性,但是并没有减少三毛作品中一贯的感染力,三毛用清新的、诙谐的语言方式来描寫的,最多的是对自然的爱、对生活的爱、对人类的博爱。《撒哈拉的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了她在撒哈拉沙漠中的生活、在撒哈拉沙漠当中的真实的经历和感受,这些真实的描述、动人的语言,能够让读者更加体会到三毛描述的撒哈拉生活当中的真实效果,引起读者的共鸣,产生了极强的一种文学的感受。
  参考文献:
  [1]杨洁.论三毛散文的美学价值[J].美与时代:下,2018(7):71-74.
  [2]沈源.在黑暗中寻找心灵的栖息地——读《撒哈拉的故事》[J].文教资料,2016(6):8-9.
  [3]卢瑜萍.三毛独特的性灵之美——以《撒哈拉的故事》为例[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1):12-15.
  [4]肖芳. 三毛创作及其现象研究[D].湖南大学,2012.
  [5]姜涛.浅谈作家三毛与她的《撒哈拉的故事》[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5):348.
  [6]罗静晶.三毛《撒哈拉的故事》的修辞分析[D].天津大学,2011.
  作者单位:
   忻州师范学院五寨分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96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