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美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从这个角度说,美育与美术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因此,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给学生渗透美育,从而培养小学生理解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给小学生灌输美育观,要让学生具有美育的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感知教材中存在的美,继而带领学生在活动中欣赏美,在生活中发现美,并且最终能在具体的实践中创造美。
关键词:小学美术;美育;美育观
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曾经说过:“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的美术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美育,可谓奠定了他们一生正确理解美、欣赏美的基础。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这种美的教育,就是在从根本上培养学生们发现美、感悟美、欣赏美并创造美的能力。这与小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美术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美育,要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的要求是非常一致并吻合的。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師要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渗透美育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教师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自身要具有科学的美育观
所谓美育,就是指审美教育,还可以被称为美感教育。在我国的教育理念中,学校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为人素养。不论在哪一个学科的教学中,教师都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审美教育[1]。也就是说要教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这也正吻合了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
然而很多教师都会人为地将美术教育和美育分割开来,从而把美术课程变成了单纯的美术技能课,在课堂上只是进行单一的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而缺乏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感受的教育。因此,也就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学习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其实,不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美术作为一项艺术,它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审美性和情感性。一幅美术作品不仅要具有审美性,而且还要具有获得这种审美性的情感。也就是说欣赏者要能通过艺术作品感知到作者熔铸于其中的更深层的情感。因此,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自身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具有科学的美育观。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既要重视美术教学的技巧性、审美性,也要重视作品中的情感性,要清晰地认识到每一个艺术作品都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在注重技巧的同时也注重对美的发现和领悟。若忽略其中的一种,就有可能导致本该丰富活泼的教学过程变得机械、枯燥。更为严重的还有可能导致学生丧失对美术课程的兴趣,从而丧失了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美术教育的宗旨。因此,对于学生而言,美术教师在教学中拥有科学的“美育”观是极为重要的。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中的美
美术教材中,美是无所不在的,教师要充分地发掘教材中美的因素,让学生从教材中感知美[2]。换句话说,“读”教材是很重要的,要让学生“读”懂教材中美的所在。
例如,在进行四年级下册第十二课《色彩的对比与和谐》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看教材,然后引领学生去体会各种不同颜色的对比搭配会产生什么不同的效果。通过几幅图的对比,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颜色搭配的规律和重要性,从而促使学生明白如何进行搭配才能让颜色更和谐、更完美。
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便利,将教材直观地搬到屏幕上。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二课《走进大自然》一课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将栩栩如生的自然景观展示在屏幕上。学生通过直观欣赏各种不同的自然景观,从而快速感知到自然风光所呈现出来的形态美以及动态美,从而促进学生对美有着独自的见解和欣赏,进而促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感知美,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我们进行课堂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将知识运用与生活中,从而有效地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美术课堂上对审美的培养和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发现美[3]。我们都知道,生活中不缺少美,有的时候往往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艺术源于生活,美术作为艺术的一项自然也离不开生活,所以,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好生活这部教科书,善于开发其中的美术素材,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并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如在教学小学美术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十一课《玩泥巴》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己拥有的彩泥,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然后仔细观察自己家中所喜爱物品的颜色、形状等等,最后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和喜欢这个物品的原因与同学进行交流。在这个交流过程中,学生们的表述可以起到相互启发的作用。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彩泥试着捏出喜欢物品的样子。从而教会学生怎样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美,怎样用自己的手创造出生活的美。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教会了学生创造美的技巧,也教会了学生如何去欣赏美。
再如,在进行二年级下册第六课《花儿朵朵》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仔细去观察校园里的各种花朵,让学生熟知各种花的名称、颜色、味道和形状,然后再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花的种类,同时还要说出喜欢的原因,并由此引申到对生活中各种花草植物的观察和描述,从而促进学生对生活仔细观察。最后,再由教师引领着将这些花草呈现在学生的美术习作中,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审美创作。
四、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活动中的美
美术教学离不开具体的活动,而作为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如果不能在活动中发现美、欣赏美,那么活动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美,并学会欣赏美。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加深对美的概念,从而激发他们创作美的兴趣和欲望[4]。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注重多样性和趣味性。例如教师可以在上课以前设计一些相关的小游戏来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上课热情。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十一课《神奇的瓦楞纸》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在小组之间进行折纸游戏,通过游戏带动整个课堂的轻松氛围,进而启发学生对折纸方法的领会。
再比如,同是《花儿朵朵》这一节课,教师在带领学生对花进行细致的观察后,还可以带领学生用花草做各种饰品,如花冠、手环等等,通过这种手工制作,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也感悟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并最终回归生活的道理,從而再次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五、教师要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创造美
当学生体验过了发现美、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创造美。这必然要在一定的审美趣味之上,只有具有一定的审美趣味,学生才可能在实践生活中创造美,从而有效地实现美术学科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进行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贺卡》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做贺卡的实践活动,教会学生如何去构思贺卡的图画美和具体的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市场上的贺卡范本,和学生一起探讨什么样的贺卡是最受喜欢的,哪些颜色适合出现在贺卡上,如何做出更有新意的贺卡等等。然后将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对审美的理解和赏析。最后带领学生进行贺卡的制作,从而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开发和创造力的提升。在多次这样的创作实践中,学生们感知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兴趣都会得到提升,自然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
再如,进行六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和第十八课《头饰和帽子》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带引学生去搜集一些做头饰和帽子的素材,如羽毛、亮片、碎布、花边、扣子等等。然后将所有的素材聚集到一起,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构思来选取自己所需的素材。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欣赏一些头饰和帽子的范本,从布局和审美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熏陶,让他们感受到范本所呈现出来的美感,从而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作品。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的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出发,注重挖掘小学生的美术创造能力和美术欣赏能力。同时,教师要注重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提供一个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机会,要引导小学生将生活中的美与课堂中的美相结合,让他们更深刻地懂得“美”是源于生活,并要回归于生活的艺术修养,从而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让小学美术课堂的美育之花开得更加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
[1]张珍.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7(48):186.
[2]王璐.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探析[J].情感读本,2017(14):6.
[3]杨桦.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J].美术教育研究,2018(2):109.
[4]左玲.审美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初探[J].中华少年,2017(29):190.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96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