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思维视域下推动“课堂思政”建设的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相较于简单性思维,复杂性思维更加代表了一种现代化的思维模式。为了突破简单性思维模式下思政教育的困境,需要从“课堂思政”的角度出发,提取多学科的思政教育共性,协调思政教育各个部分之间的关联性,使用非线性思维有效的处理思政教育不同元素之间的异质性的问题,使用动态化的思维有效地掌握思政教育的发展过程,采用不确定性思维应对思政教育所存在的混沌状态。
[关键词]复杂性思维;课堂思政;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9-008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9.037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课堂思政的概念
课堂思政指的是教师要牢牢的确立所有课堂都具备育人作用,所有的教师都有育人的职责这一教育理念,明确立德树人的要求,挖掘各个学科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在每节课程教学中都融入价值观塑造和思想引导,有效地建立专业育人、思政育人之间彼此协调的机制,做到育人与教书同步,将学生培养成为志向高远,具备高尚道德情操的高素质人才。
要全面的掌握“课堂思政"的概念就要处理好其与“思政课堂”之间的联系,充分的发挥教师“课堂思政”的阵地作用以及思政课教师“思政课堂"的渠道作用,彼此之间相互辅助,互相促进,有效实现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之间的协同发展,保证思政教育的突出效果。
(二)复杂性思维概念
复杂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模式,其对近代科学研究当中所产生的静态性、线性、还原论以及确定性等简单思维的不断超越。伴随着学科交叉研究频繁度的加深,复杂性思维逐渐从开始的哲学领域渗透到了人文社科以及自然科学领域,并且掀起了思维方式变革以及方法论转向的浪潮。
学术界对于如何界定复杂性思维并没有统一的观点,从当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其中被人们所广泛接受的观点是:复杂性思维是以复杂科学基本理论、方法为依托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形式,其是将“非线性、整体性、不确定性以及动态性”作为基本的特征的思维形式。
首先,整体性。人类社会当中存在的精神活动以及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活动,是很多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以及联系的产物。对于事物进行整体性的认知,不单单强调对于构成事物相关要素的认知,同时也强调对于构成事物各个要素之间关联性的认知。
其次,非线性。不论是人类社会还是自然界当中,都蕴藏着由各种变量所共同构成的动力结构,事物运动并不会按照简单规则秩序,事物运动发展的进程并不会受到一因一果解释的约束,而是对复杂性的系统利用非线性思维所开展的多方位、多角度的认識。
再次,动态性。对于复杂系统而言,其并非是某个元素的静态结合,其本身是动态化的演变过程,这种演变不单单体现在复杂系统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与调整,还体现在系统自身所进行的持续性的有机发展。
最后,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并不代表确定性不够重要,而是要保证不确定性以及确定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因为收到了主体适应随机性和内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复杂系统所呈现的行为不单单具备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具备了不确定性的发展时期,假如复杂性思维丧失了不确定特性,就会导致复杂系统丧失活力,其风险也会随之增大。
二、复杂性思维在“课堂思政”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首先“课堂思政”教育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复杂性思维能够为教育者提供充分认识大学生思维特征的窗口,借此可以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提供全新的视角以及方法论指导,使得那些被简单性思维所忽略的思政教育领域以及真实现象能够不断呈现,提升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可行性。
其次,复杂性思维对于学生思政教育有一定的创新功能。复杂性思维下的“课堂思政”教育要注重“人”的因素,包含了对学生特征以及教师变化的系统认知。这表现在复杂性思维本身的非线性特征,由于大学生思政教育本身具有多方面与多维度的特征,其本身是复杂的,因此,复杂性思维从内因以及外因出发,不仅关注教育者的变化,同时也关注学生个性化特征,每个学生都具备独特个性,教育者只有按照学生个性变化对“课堂思政”教育方法不断地创新,从复杂思维层面出发,在认识个性的前提下,才能够全面认识共性,只有认识到个性目标,才可以最终实现共性目标。
复杂性思维在“课堂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有效的打破了传统线性因果关系下的科学研究思路。传统简单性思维很难和当代大学生复杂的思维模式相匹配,为此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其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复杂性思维模式,这种复杂性也代表了年轻人思维正在变得复杂化。这种复杂化的思维动态特征将研究对象看作是具备生命特征的、会演化的系统,表现出了很多复杂化行为。教育者通过捕捉大学生的复杂性思维发展趋势,立足于大学生思维方式所表现出的复杂性变化态势。因此,使用复杂性思维对于“课堂思政”教育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复杂性思维视域下推动“课堂思政”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多学科交融
当前,很多人在分析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关系的时候,依然存在着不良倾向。过于注重思政教育学科的独立性,将自身放在狭隘的学科框架下。“课堂思政”教育理念下,有必要对这种现象进行超越,强化不同层次的多学科写作,其中包含了思政教育内部协作,也涉及了伦理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语言学、心理学以及历史学等多学科之间的协作。对于纷杂的教育问题以及活动,单纯依靠思政教育内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众多的学科当中都涉及思政教育素材,这就需要将理论研究放在更加开放以及恢宏的视野下,不能够将视角单纯的放在纯粹思政教育的维度以及层面,还要将一些具备思政教育价值的理论资源都融入到思政教育活动中来。只有利用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才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复杂化的思政教育问题与活动。思政教育创新需要多层次、多方面理论资源的共同参与需要将多学科协同研究融合在一起,产生灵活、高效而又务实的学科研究范式,这是当前思政教育中难以或缺的基本条件。 (二)加强“课堂思政”教育实效性
使用非线性思维模式考察思政教育系统,首先要发挥受教育者本身的主体地位,教育者要从受教育者的差异性以及多样性考量,尽量去了解不同的受教育者,将教育者的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思政教育的主体应该是每个具体的个人,离开任何一个个体而考虑其中的某部分人将是狭隘和片面的,以人为本要关注对每个人的关怀以及尊重,平等的对待所有的受教育者,不能够为了少数人的发展而忽视了多数人的发展,或者是为了多数人的发展而枉顾少数人的发展,应该面向全体成员。思政教育所面对的是具备自我意识和差异性的个体,主体的差异性将会导致教育效果的不同,所以需要采取多目标以及多层次的教育,对于不同的受教育者使用不同的方法,使得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够在已有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否则,思政教育将会丧失其约束力。无视主体的精神需要与自主理性,没有充分的激发起主体主动性的思政教育本身就是無效的。此外,还需要我们秉承民主性的基本原则,反对在教学以及教育过程中进行单向灌输,倡导受教育者对教学、教育以及管理的参与,保证思政教育双向互动。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在民主的氛围下保持教育者与受教育的交流、合作以及对话,是师生解决思政问题,实现社会、个人共同发展的进程,是受教育者充分使用内在以及外部资源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参与教育管理,实现自我教育的进程。因为思政教育过程当中存在非线性关系,单纯依靠教育者的才智进行单项灌输是无法解决道德教育当中的复杂性,需要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共同参与,有效提升道德教育的效果。
(三)把握思政教育变化发展
新时期“课堂思政”教育中涉及不同学科的交融,同时思政教育本身也面临着西方不良思想和国内错误观点之间的交织,面临着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话语内容与话语权的冲击,面临着教育对象差异性、独立性以及选择性持续提升的挑战。对于这些新的问题以及新的情况“课堂思政”教育过程会体现出混沌、时延以及震荡的动力学现象,只有采用动态化的思维才能够准确地掌握思政教育的变化,动态因素所造成的复杂性问题也才可以迎刃而解。其需要思政教育主体不断的打破思维定势,充分考虑时空条件,把思政教育看作是持续变化以及发展的开放性过程。思政教育不应该将教育的不同环节细分成多个没有关联性的单元,而是要将其看作是一个有效衔接的过程,有效实现对于思政教育变化过程的动态化把握。
参考文献:
[1]雷莹莹.基于复杂性思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探索[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2(5):62-65.
[2]刘强.复杂性思维视域下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方法论的省思[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4):103-110.
[3]赵丽涛.复杂性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问题及其出路[J].思想教育研究,2018(6):28-31.
[4]邬焜.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基于复杂性和信息思维的新考察[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3):9-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13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