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垃圾分类影响因素及可行性方案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中国城市经济的日益发展,城市化进程也明显加速,导致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不断增长,垃圾问题日益突出。生活垃圾分类是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基础和前提,而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研究较晚。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并对垃圾分类影响因素及可行性进行分析,对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现状及垃圾分类具体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以供参考。
  关键词:垃圾分类;影响因素;可行性方案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07-00-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9.07.025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 economy,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has also accelerated significantly, leading to an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urban domestic waste, and the problem of garbag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classification of domestic waste is the basis and premise of urban domestic waste management, while the research 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 of domestic urban domestic waste is relatively lat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quantity of materials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feasibility of waste classification, and summarizes the status of domestic waste separation and recovery and the specific influencing factors of waste classification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Waste classification;Influencing factors;Feasibility plan
  1 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现状
  1.1 立法现状
  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关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规定涉及法律、行政法规、部门性规章以及地方性规范文件等。但由于这些规定本身存在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等不足之处,在现实生活中也带来了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现阶段,在规制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回收的法律依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等相关方面的法律。
  1.2 社会治理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环境保护逐渐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对于垃圾分类问题愈加重视,但由于缺少垃圾分类单独立法且相关法律制度缺乏强制实施性及可操作度,城市垃圾分类基础设施不完备,导致生活垃圾从源头、中转再到集中处理并没有做到分类回收、分类处理,因此生活垃圾一直是困扰居民的一大难题。某市一直在积极探索促进居民主动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措施,但以往由于没有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及先进的技术水平,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
  2 垃圾分类影响因素分析
  2.1 垃圾分类设施及处理方式落后,后续工作不完善
  各地区垃圾分类措施不统一且相对落后,目前某市的垃圾桶仅分为两种,即可回收与不可回收,还有部分地区仅设置单筒垃圾桶。而根据采访环卫工人及实地走访垃圾处理中心及环卫局发现,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桶的垃圾在收集是并没有分开,而是又全部收集带了一起,现在该地区垃圾处理的方式是:统一收集、集中压缩、特定地区焚烧、填埋,而这种落后的垃圾处理方式严重阻碍了垃圾分类的有效实施。
  2.2 职能部门管理不力,单方面发力效率低
  某市出台了《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单位及个人要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到相应的回收容器或将生活垃圾中的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等交给专门的回收经营者。未进行分类投放垃圾的,将由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个人处以200元以下罚金,对单位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金。此外还要根据相关条例,将行政处罚信息作为不良信息,记入相应有关个人、单位的信用档案。
  经过调查及访问当地居民,政府出台并实施相关强制管理条例后,分类设施也逐步完善,但是目前由于各方面力量协调不足,包括国家政策、政府宣传、国民环保及垃圾分类知识教育、设施及垃圾处理方式等等方面。仅从单方面发力使得居民垃圾分类现状没有出现实质性的改变,且没有其他方面力量的大力支持,工作效率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此外,该市的垃圾桶分布情况的合理性也不容乐观,据调查有70%的人认为该市的垃圾桶分布不太合理。因此,职能部门管理不力也是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2.3 政府相关政策不完善且实施力度不强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分析及政府相关政策的了解,该市政府关于垃圾分类的管理政策仅仅停留在一些理论性的规定与条例,而相关部门并没有强制进行居民垃圾分类的措施。我们在该市内走访了几个大型商场、农贸市场,发现相较于国外垃圾分类比较完善的国家,例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我国缺乏明确的奖惩制度来对公民的行为进行约束。同时,我国也没有出台关于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的相关细则,直接导致很多想要对垃圾进行分类的公民无从下手。   2.4 公民环保意识淡薄,垃圾分类认识不足
  由于环保教育的局限性及相关部门关于垃圾分类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公民普遍没有强烈的环保意识,且对于垃圾分类的概念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水平。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不同学历的人对于环保知识的了解程度相差不大,不管学历是初中、高中,还是大学及以上学历,大部分人对环保及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都是模糊。这也表明,中国的教育中缺乏关于环保及垃圾分类的知识。此外,我国公民环保及垃圾分类知识的获取途径单一、简单。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62%的人是通过网络媒体的方式获取环保及垃圾分类知识的。但是,众所周知,我们在浏览网络是大部分人只是一扫而过,并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垃圾分类知识体系。由此得出,我们国家在环保及垃圾分类方面的宣传做得不够到位。
  3 可行性方案
  3.1 各個方面协调统一,合理改进垃圾处理现状
  无论是政策、宣传、教育还是垃圾处理方式,单方面的发力作用效果不佳,效率低下。民众对从前端垃圾的产生和分类,到末端垃圾处理概念上的普及和观念上的调整,以及政府对于垃圾处理知识的宣传教育,同时政府保证相应法律法规的完善和监察,如此集各方之合力,才是目前中国环境及垃圾问题的解决之道。
  3.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详细垃圾分类细则
  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是解决我国垃圾处理问题的前提,我国需要制定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制度和实施专门的法律,如关于垃圾分类的法律、垃圾回收和处理的法律以及一些居民垃圾处理的奖惩制度,用法律来约束行为以规范居民和企业的垃圾处理行为。同时,我国也应当完善和细化垃圾分类的细则,尽量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各类的垃圾都囊括进去,包括垃圾的分类及处理。有一个规范的标准,企业单位和居民才能够按照标准去完成工作。
  3.3 合理布置垃圾设施,改进垃圾终端回收及处理体系
  垃圾设施的合理分布可以减轻环卫工人的工作负担,此外,可设置多类别的垃圾桶,不仅限于是否可回收,进一步减轻垃圾处理的困难。在垃圾的统一收集和处理过程中应严格规范进行分类,在处理过程中可以引进或者开发新的技术进行垃圾处理,落后原始的垃圾处理方法对环境的危害巨大,应尽快寻找新的经济有效的方法替代。
  3.4 加强垃圾分类教育,加大社会环保宣传力度
  人的行为是垃圾问题的源头,通过加强人的环保及垃圾分类知识教育,让居民自发进行垃圾分类,减少产生垃圾,从源头上减轻垃圾处理问题。一方面从教育出发,我国可以学习日本等国家的做法,从幼儿园时期开始一直到高校对孩子进行环保及垃圾分类知识的教育,将其列为一门必修课程,附加相应的学分,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并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加大社会环保的宣传力度,定期向居民宣传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及政策,使其掌握垃圾分类的正确知识,不断提高居民的环保及垃圾分类意识。还可以在公共区域、人流量较多的地方张贴相关环保及垃圾分类知识,为居民发放垃圾分类细则的手册。
  4 结语
  研究表明,垃圾源头分类作为生活垃圾系统管理工程的首要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后续垃圾处理的减量化和资源化,源头分类行为与年龄、垃圾分类知识和意识具有线性回归关系,应加大对垃圾源头分类的宣传和教育,通过经济因素来引导居民实施垃圾源头分类等。总之,上文所述该市生活垃圾分类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对社区环境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要完全实现各个社区全面开展、每个居民积极参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社区生活垃圾分类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白光林,李国昊.绿色消费认知、态度、行为及其相互影响[J].城市问题,2012(09).
  [2]吴小波,刘志红,胡兴昌.上海高校学生垃圾分类意识的调查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S1).
  [3]曲英,朱庆华.居民生活垃圾循环利用影响因素及关系模型[J].管理学报,2008(04).
  [4]孙岩,武春友.环境行为理论研究评述[J].科研管理,2007(03).
  [5]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02).
  [6]江源,康慕谊,张先根,周燕芳.生活垃圾资源化与减量化措施在中国城市居民中的认知度分析[J].资源科学,2002(01).
  收稿日期:2019-03-12
  作者简介:邓乔蔓(1992-),女,汉族,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垃圾分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43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