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讨以护理职业领域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从护理职业领域应用出发,思考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如何进行职业化为导向的教与学活动,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方面进行阐述,在高职护理专业二年级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 计算机应用基础 职业领域应用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正是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社会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护理专业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内容基础、实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我校是卫生类职业学校,今后绝大多数护理专业学生要到医院做护理相关工作,如何以职业为导向,让学生学会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并应用于职业领域中、提升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能力,做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方向。为此,通过调研发现了一些问题,在近几年的教学中选择开发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实践,完成教学反思并进一步指导教学。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
  一、调研发现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通过对我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护理专业部分学生的调查,发现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1.课程内容要有专业性,能够提升职业应用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我校大部分学生在中小学已经学习过信息技术类课程,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低版本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如office2003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到了现阶段的学习,他们对于教材中千篇一律的案例和大量重复的知识并不十分感兴趣,他们更关心的是深层次的知识学习以及在职业学校毕业后,在职业岗位上的应用,希望能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的职业应用能力。
  2.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对已经上过课的同学的座谈发现,“学过就忘”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主要困扰。学生课堂上跟着老师按照教材的提示按操作步骤操作,下课后没有应用的机会,很快就没有了印象。很多学生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与熟悉的同伴展开讨论、互相帮助解决问题的机会,更希望老师起到引领、启发、服务工作,而不是老师讲授、学生模仿的传统学习方式。因此,鼓励学生在研究和探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这样他们才能印象深刻,才能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3.既要重视基础内容的学习,又要重视创新型项目的制作
  通过调查和交流发现,部分学生感觉书上的内容过于零散和简单,学生对于富有挑战的创新型任务很感兴趣,他们更希望在基础知识和技能已经掌握的基础上,在职业应用中自由发挥,探索发现、应用知识,拓展能力,通过分享相互借鉴和提高。
  二、开发职业化教学资源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发现,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在职业中的应用有迫切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开发职业化教学资源。教师通过QQ、微信、调查问卷等方式与部分科室护士、指导老师、护士长以及我校已经毕业的在医院工作的学生交流,根据护理行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的实际需求,开发教学职业化资源、设计职业化教学案例。如windows7文件管理部分,寻找医院护士站平时需要整理的文件作为教学资源;网络部分,布置与护理工作相关的资料查阅、整理、发送邮件给老师和同伴的方式进行学习。word2010字处理部分,通过医院科室健康知识宣传栏、护理专业论文排版等案例制作进行教学;Excel2010电子表格部分,通过医院病人信息登记、科室排班表、各科室月工作量统计与分析等案例完成教学;PowerPoint2010演示文稿制作部分,通过各科室护理知识讲座,如各科室常见疾病预防与护理为案例进行教学。这些都需要老师到医院实地调查,不断丰富和更新与职业相关的教学项目案例,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进一步加工和设计成适合我校学生现阶段课堂学习的学案。
  三、研究职业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实践
  1.职业情境法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今后工作的医院,开始工作。教师通过提出解决与今后职业岗位相关的实际问题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2.职业项目法
  通过呈现医院的护士需要面临大量此类工作中的一个典型项目作为本次课程职业项目主题,并指出通过本项目的制作,需要达成的目标,可以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工作场景的真实性、知识的实用性。接着进行项目的实施,开展分组讨论、探究、在实践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再进一步进行项目的拓展、评价、分享经验、项目总结等教与学活动。
  3.职业问题解决法
  在项目的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具体工作场景的方式,提出工作中需要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的问题,再展开科室内部探索、交流讨论、动手尝试、优秀示范,各科室竞争、分享,教师通过引导、启发、指导、演示等方式使学生在职业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4.职业团体合作法
  在教学中将班级成员进行分组,划分为医院的不同科室,具体科室由本组同学共同讨论确定,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学习团体。在职业项目完成后,教师为了让学生多样性地掌握知识,布置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创新型任务,创新型任务主题与专业相关、与职业接轨。通过应用知识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新的职业技能。
  教师引导各科室成员讨论对问题的理解并制定工作计划,领导成员们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学习团体的成员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层面来建构知识,同时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领导技能,各团体展示分享相互学习。这样的学习团体可以促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职业合作文化氛围的发展,促进学习知识的分享。
  5.工作汇报总结法
  通过汇报工作过程、结果、总结经验和反思,有助于学生理清工作中解决了哪些问题,学会和应用了哪些计算机知识等,增强学生成就感,提升学生自我批评和归纳能力。最后,师生再提出有一定深度的思考问题,作为工作的拓展与延伸。
  《計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护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基于护理职业领域应用为导向的教学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知识技能职业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白雪峰.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探讨[J].现代计算机,2013,(06):48.
  [2]杨文舟.高职护理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0):65.
  [3]于敏,王宗运.计算机课程职业行动能力培养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05):189.
  [4]刘仕云.五年制护理医学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01,(10):115.
  [5]李桂岩,贾瑞凤,马曾.职业技术教育背景下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04):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87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