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问题引领课堂 互动更有成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问题是源于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没有需要,也就没有问题,这种需要的表现形式往往是人的思维中的“疑惑”和“想知道”。如果为达到某种目的过程中没有障碍,也就没有问题,“障碍”是导致问题有价值的根本原因。新课标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更是一个适合于学生个性主体发展的创新过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问”的重要性。
  【关键词】兴趣;巧问;追问;质疑冲突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191-01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问题就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并贯穿于始终。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是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他们积极自主地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提问”实际上就是实现师生多元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教学技能。课堂提问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启迪学生思考的驱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问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之间有效互动呢?下面谈谈我个人浅见。
  一、巧问导入——以问激趣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憧憬和向往。针对小学生这种心理特征,课前我们教师可以设计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有意设置悬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善于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情境,巧妙设问,尽快导入新课。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一位执教老师是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观看一场轿车比赛。
  师:你有什么要说的?
  生1:车轮是圆的轿车开的最快。
  生2:车轮圆形的轿车开的最稳。
  师: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轿车开得最快又最稳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起来研究一下。
  通過学生的观察,引发悬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引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为下面新课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激起探究欲望,进而展开主动积极的学习与训练,学习效率也会得以提高。
  二、难处追问—一以问启思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无疑不进。”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数学问题的解决,“问”是思的起点。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新知、突破教学难点是当今数学课堂常用的方法,教师若能在此时巧妙追问,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则能使学生的操作探究更具实效性。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已经初步验证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对应高。接着,我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动手剪拼,将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再次验证。
  师:在动手操作前,请大家先想一想,怎么做,才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
  生1:我会先画出它的高,然后沿着高剪下,将左边的平移到右边,拼在起,这样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师:说的太好了!和老师想的都一样了。那你们再想一想,为什么要沿高剪呢?
  (片刻的思考之后,几个学生有了答案。)
  生1:我觉得如果不沿高剪开,拼出的图形就可能不是一个长方形。
  生2:因为长方形特征就是: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3:我认为只有沿高剪开,我们才能得到直角,才能拼出长方形。
  师:说得真好!那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只要沿高剪开都能用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呢?
  师:请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进行操作。
  (1)你是怎样剪的,怎么拼的?(2)剪拼后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3)剪拼后的长方形各部分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所谓“思”能促“动”,动中有“思”。上述案例中,我通过一个个疑问,让学生对“沿高剪”有了深刻地认识,同时,利用操作时的思考提示,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指引,有效地促进了师生的互动,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质疑冲突—以问导学
  小学生受年龄和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影响,有时认知与思维会遇到障碍或产生矛盾。当矛盾发生,学生则更有兴趣去探究,才会更积极地展开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出现“认知冲突”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思维矛盾冲突,及时、巧妙地进行引导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突破认知上的“障碍”,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
  如在教学《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时,我出示踢毽情况统计图,先让学生说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哪队能获胜?当学生答案不一致时,我问:你能说说自己的想法吗?在学生阐述完想法后,接着我问:有没有比较公平的办法呢?然后指名学生说方法,最后再进行小结。
  本案例,我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哪队获胜,引发矛盾冲突,让学生在解决哪队获胜的实际问题的需求中,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产生学习平均数的迫切需求。这样,为新知的探究与学习提供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有效地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参考文献
  [1]《学习策略方法教学问题诊断与导引》小学数学/焦肖燕,伏志瑛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ISBN978-7-5602-8942-7.
  [2]《问题解决与数学实践》/郜舒竹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6ISBN978-7-04-035228-3
  [3]《小学教学》(数学版)http://www.shuren100.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89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