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感受情感的力量,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有魅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祁娟娟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基地,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细化教学目标、优化导入设计、精心设计课堂活动等多种形式,逐步让学生感受课堂中的情感元素,体会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魅力。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导入
   苏联学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之所以能够认知世界,其出发点就是情感。只有蕴含丰厚情感的课堂,才能让学生更愿意参与课堂之中,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識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当注重发挥情感的力量,提高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彰显课堂教学的情感力量呢?
   一、细化课堂目标设计,指向情感培养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一切课堂活动的开端,同时,教学目标的内容也是课堂中学生将会发生某些变化的先示。基于情感渗透的前提,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教师应当细化设计教学目标,将情感教育的内容以教学目标的形式进行明确,从而以教学目标为先导,进行教学策略的针对性安排,逐步落实教学目标中对学生情感教育的要求,彰显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魅力。
   例如,在《老师,您辛苦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进行了如下教学目标的设计:
   1.通过走进老师,让学生了解老师的日常工作和辛勤的劳动,从而让学生理解老师,从内心尊敬老师;
   2.在学习生活中的各个环节,用实际行动接受老师的教育,理解老师的用心。
   显然,上述教学目标中的内容,处处彰显着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情,教师以上述目标内容为指导,进行《老师,您辛苦了》这节课教学策略的针对性安排,从而在落实教学目标要求的同时,实现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二、优化课堂导入设计,触发情感因素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实际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的导入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就利用问题形式,让学生经过思考,感受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情感元素,则能使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进一步深化对情感内容的感知,从而让学生体会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感力量,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
   例如,教学《最美是家乡》时,教师基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构建导入环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基于上述内容,教师向学生提出“你所知道的家乡历史和文化是什么呢?”“如果让你换一个地方生活,你是否会思念你的家乡呢?”等问题串,让学生在对上述系列问题的思考中,逐步意识到家乡的美好,从而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上述案例,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构建课堂导入环节,让学生在对道德与法治知识思考的过程中,意识到对家乡的情感元素,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三、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实现情感渗透
   课堂活动是实现教学价值的过程,有效的课堂活动设计,不仅能让学生认知基础知识,同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合作活动是能有效满足这一教育要求的形式。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合作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同伴之间的团结友爱,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从而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课堂,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让社区更美好》的教学中,教师应用合作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课堂中的情感元素。在课堂中,教师先根据学生对基础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进行组员的合理分配,使得每个小组的整体水平相当,每个小组内成员有学习能力较强的也有相对弱一些的。随后,教师让学生以分好的小组开展自由讨论,并让小组中对道德与法治知识掌握程度较好的学生,对组内其他同学进行帮助,渗透分析道德与法治知识,从而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逐步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观察,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地帮助他们,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并及时解决遇到问题,提升学习效率。
   显而易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感受其中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发育的初级阶段,教师要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基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目标、课堂导入及课堂活动的优化设计,从而让学生感知道德与法治课堂对终生发展的意义与价值,进而让学生更自主地参与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悦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优化[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9(01):8-10
   [2]郑琳娜.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路径研究[J].学周刊,2019(11):5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42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