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生态教学到核心素养的落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文教学要回归原点,要打造原生态的课堂。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诉求,可以表述为通过原生态的教学,促使核心素养落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原生态的教学更加贴近认知实际。基于原生态教学思路的教学设计,朱自清的《春》分三个环节:其一,让学生“素读”课文;其二,让学生思索课文;其三,让学生想象自己的“春”。于是,语言建构与运用体现在学生素读课文的过程中,思维发展与提升体现在学生思索课文的过程中,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则与学生的想象过程同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就可以可靠落地。
关键词:初中语文;原生态教学;核心素养
在近二十年的课程改革中,语文学科教学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这就是原生态教学。很大程度上这个概念,是针对课程改革中方式多样化提出来的。众所周知,课程改革中包括语文学科在内的教学,曾经走过一段“弯路”,大家过多重视教学方式的变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得语文教学少了许多语文味,于是有识之士开始反思,认为语文教学要回归原点,要打造原生态的课堂。应当说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有积极意义的,可以让语文教学立足语文课程,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收获语文知识。而这样的目的放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就可以发现当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诉求,可以表述为通过原生态的教学,促使核心素养落地。
一、原生态的教学贴近学生实际
所谓原生态的教学,就是指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教学问题,强调以一种生态的眼光、态度、原理和方法关照、思考、理解和解释复杂的语文听、说、读、写等问题的语文教学。崔峦先生曾经提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很多人认为这一观点赋予了原生态语文教学以简单而深邃的涵义。在笔者看来,这里所说的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应当是指在教学中要将一些浮华的形式去掉,立足语文学习必需的听说读写,以朴素、简洁、简约且高效的形式,组织教学。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原生态的教学更加贴近认知实际。这里可以从主观与客观两个角度来分析: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也就是从初中生认知规律的角度来看,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如果能够更为直接地加工字词、解读文本,往往就能更为直接地获得认识;但是从主观的角度来看,如果某一个学习过程过于忽视形式,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必要的情境创设必须满足。综合主观与客观两个原因,应当发现教学中最佳的选择,就是学习内容与学习形式的高效搭配,即立足于听说读写的需要,创设最简洁且高效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以最大的效率建构知识、生成观点。
应当说原生态的教学是贴近学生实际的,初中学生已经具有理性思考能力,他们也不希望语文课堂过于浮华,他们也希望在最简的形式里获得真知灼见。如同植物的生长,只要土壤里的养分充足,阳光雨露充足,剩下来的事就是植物自己的事了;语文教学亦当如此,教师应当通过最简洁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养分,至于学习中的工具性问题解决,与人文观点的建构,就是学生自己的事(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组织),笔者以为这就是原生态语文教学的最佳比喻。
二、原生态的教学指向核心素养
我们说原生态教学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自主建构的过程中,能够逐步满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落地。基于这一必然的逻辑,有同行建议在原生态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校条件,结合学生的实际,结合自身的实际,发挥优势,大胆创新,还原语文的原生态:一要因“地”制宜,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结合本地地域文化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學,使语文教学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二要与时俱进,有意识地将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关注传统的同时,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瞬间,使语文课堂充满鲜活的时代气息。下面我们通过一则案例来说明。
朱自清的《春》,是初中语文经典名篇,在部编本教材中列为七年级上册第一篇,根据学习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这样一篇课文可以在绝大多数学生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同时有经验的老师知道,这篇课文常常会成为比武课、评优课的首选。也正因为如此,能够看到不少关于本课的教学,或多或少有不那么原生态的一面。而在笔者看来,基于原生态教学思路的教学设计,可以是这样的:
其一,让学生“素读”课文。素读课文犹如下一碗阳春面,重点不在佐料,而在火候。“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读来就应当是盼望的意思,就应当是识得东风的意思,就应当是感觉到春天接近了的意思……不要隐身,不要想象,就是基于文字建构表象,形成最为直接的认识。其他文字的阅读也是如此。素读通常不止一遍,重复的目的在于增加学生对文字的印象,对文本意向建构。
其二,让学生思索课文。思索课文是原生态教学的应有之义,根据原生态教学的隐喻,教师提供的营养应当为学生吸收,这样才能实现生长。搜索课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解读文本,实现智慧生长的过程。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遇到了东风、山、水、小草、各种果树、各种花儿……这些事物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罕见,学生对这些事物是有经验的,但是对经验的表述,跟朱自清笔下的文字相比,没有后者那么优美,那么传神,于是自然要思考:怎样将自己的经验用最美的文字表现出来?这样的思索,会让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一点一滴增长智慧。
其三,让学生想象自己的“春”。文本解读的境界之一,就是走入文本之后能够走出文本。对《春》的解读,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营造自己想象中的“春”。正如原生态教学中的隐喻,植物在吸收养分之后,总是要自己开花结果的。所以在学生认识朱自清的《春》的时候,还是要让学生去想象自己的“春”。
通过以上三步,一个没有任何繁华、显得有些简单,但是很实在的教学过程出现在我们面前。语言建构与运用体现在学生素读课文的过程中,思维发展与提升体现在学生思索课文的过程中,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则与学生的想象同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可靠落地。
三、原生态教学衔接传统与现代
如果以核心素养从时间维度划分教育,那么初中语文教学有传统与现代两个阶段。原生态教学是可以衔接传统与现代的,这是因为原生态的语文课是简约的,语文课堂删繁就简,返璞归真,是新课标对语文课堂回归本质的期盼。原生态的教学追求:教学目标简明实在,教学用语简明扼要,教学方法简便实用,教学过程真实实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选择原生态的教学思路,可以让听说读写落到实处,这就保证了语文学科教学最本质的一面;原生态的教学赋予了学生极大的自主建构时间与空间,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可以得到扎扎实实的培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强调通过原生态衔接传统与现代,还有一个重要的意涵就是,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不是对传统的背弃,而应当是在传统尤其是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立足学生的成长,培育他们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只有选择这样的教学思路,传统与现代才不会处于背离的状态,核心素养的培育也才能在传统教学中找到扎根的基础。如果我们将原生态的视角演绎到教学关系中来,就会发现传统实际上是可以为现代核心素养理念的落地提供养分的,这本身就是一个生态思路。
参考文献:
[1]赵文科.用“读”“写”再构原生态语文教学[J].读写月报,2016,(24).
[2]程度武,史剑英.大胆创新,还原语文的原生态[J].课程教育研究,2017,(13).
[3]李慧香.静听原生态的语文课[J].语文教学之友,2017,(5).
[4]李惠.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学周刊,2017,(29).
[5]姜娜.试论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9,(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94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