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核心素养下“先学后教”的数学课堂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核心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强化的目标。在核心素养下“先学后教”的高效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交流展示、总结提升、反馈检测是衡量先学后教课堂是否高效的标尺,用高效模式、融合教学;用标准完善、发展模式;用模式补充、诠释标准。学生在尝试、发现、合作、展示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先学后教
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作用,实现学生全员发展、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核心素养旨在“关注那些传统考试无法知道的东西”,以此成为教师的巨大挑战。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核心素养下的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从根本上发生变化,课堂上的关注点从知识和技能向关注教与学行为的深层次的改变。既注重传统的双基,又注重发展学生能力,更要有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课堂之上教师更多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留足操作探索的时空。文章结合教学实例,从以下几个要点进行探讨。
一、变“仿”为“试”,更尊重学生学情的课堂
21世纪快节奏的新科技背景下注定会有不一样社会文化潮流,同时应运而生的新思想、新平台,不断刺激着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更新与进步,随着应运而生的高科技产品如希沃白板、平板电脑纷纷加入课堂教学的队伍中。核心素养下先学后教的数学课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的关注点从知识和技能向关注教与学行为的深层次的改变,同时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更尊重学生学情的课堂。教师需要设计有效的课前学习目标,让教师真实地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而使教师做到胸有成竹,更具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教学中,笔者设计如下具体两个课堂活动:
活动一,先学后教,目标导学。根据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记录先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活动二,实际操作,自学交流。学生尝试画圆,教师当场拍摄学生借助圆形物体和借助圆规画圆的照片投影展示。交流画圆中的经验心得,有学生表示自己用圆规没能画出完美的圆,是因为画圆时针尖没有按住,圆规的笔尖滑动了,所以一定要固定好针尖,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学生表示圆规会用了,要画更大的圆还可以将绳子的一头固定在某处画圆……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基于学生课前就根据教师提前布置了预习要求,即有“先学”基础,学生从自身认知基础出发,初步建立了圆的数学概念;通过动手尝试实践,掌握圆规画圆的要领,感受画圆方法多样性的同时,体会圆规画圆的优势,强化对圆的深入认识;结合圆的特征,引导探索画圆的不同方法,再次感受圆的基本性质。由此可见,学生在“先学”基础上再进行“后教”行为,教师已经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掌握情况,更好地为后面的“后教”奠定了教学思考(行为),即更有效地解决“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二、变“听”为“做”,更注重学生体验的教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数学本质上是人类活动,数学是由人类发明的。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就是学习再创造。学习个体的客观差异性,决定了学习这一“再创造”过程的多样化——学科知识体系是相同的,但每个人对知识都是个性化的、积极的创造、丰富的解释……而学生“本身的”想法与“教材的”想法,其中的联系和区别正是培育联系性思维的最好养料。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租船问题》教学中,笔者进行如下教学活动:
活动一,先学后教,课前思考。如果让你租船,需要收集哪些信息?
活动二,分析信息,思考判断。每条小船可坐4人,24元,大船可坐6人,30元。思考: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有什么建议?能租了吗?还要知道什么?在教学中改变由教师直接提供数据或信息为让学生提出所需信息,教师再提供相关数据。通过对需要信息的讨论、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分析这3个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三,自主探究,经历过程。可以怎么租?个性展示,展示学生不同的租船方案。评价一下你的租船方案?如果从省钱的角度出发,你会选哪个方案?请说明理由。
通过问题“可以怎样租?”让学生开放的情境下自己进行方案的拟定,“怎么租更省钱”与“可以怎么调整”问题引领学生,通过“分析信息——制定方案——选择方案——调整方案——再次调整”层层推进,采用学生“自主发现——自我调整——自主判断——自主选择”的方法,经历从方案的多样到最优方案的形成过程,辨析“最省钱”方案与其他方案的区别。让学生经历多次、多角度的对方案进行调整、比较,让学生对方案调整的基本方法有较清晰的认识和掌握,并对多角度思考问题有更清晰、深入的体验。这样培养了学生客观公正评价的态度、倾听不同意见的习惯以及追求最优、最卓越的方案,也让学生体会并初步掌握方案调整的基本方法,学生对最优方案的选择更加的灵活,从而积累更多的经验,体验更为深刻。
三、变“讲”为“议”,更突出数学本质的教学
史宁中教授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教学——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例》时强调:学生让他顺其自然地学会思考是很难的,教师有义务让学生学会思考,勇于思考,善于思考。数学教师教学要在关心传授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领会数学要领、感悟数学思想,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数与形》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为:
活动一:先学后教,提出问题。问题导入:1+3+5+7+9+11+13和7×7的计算中,你认为哪个算式计算简便?通过观察、讨论发现乘法相对计算简便,7×7可以表示边长为7的正方形。质疑:加法算式也能借助正方形表示吗?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活動二:借助图形,探索规律。教师出示一个加数1、两个加数1+3、三个加数1+3+5等。引导学生发现、感悟、思考。猜想图形、拼摆图形,再通过图形序列,发现数与形的联系,探索出数的规律。观察,能摆出正方形的,都是什么样的数?从第一幅图到第二幅图,增加的3个在哪里?看看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展示动态过程和结论。
借助正方形图,通过学生自己的猜测—探索—验证—归纳,引导学生利用活动经验,一步步地发现一般的数的规律如1+3+5+…+(2n-1)=n2,从中感悟数形结合的方法与意义。设计层层深入,数形结合的思想在课堂上流淌,课堂更加高效,回归数学本质,积极培养核心素养。而教师恰到好处地引导,启发学生,成就精彩的数学思考课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凸显数学本质。教师应当养成有遇到就必问“为什么”的习惯,在知识的重点处、关键处追问“为什么”,让学生习惯性地思考有关“为什么”的问题,那么“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思考习惯会在教师的带领下潜移默化地形成。
综上所述,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对学生在数学核心素养上进行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只有不断积累经验,才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资源做出合理的运用,还应因需定法,对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做出充分的运用,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打下有力的基础。数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其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抽象性,数学既要做到深入挖掘数学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更应该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归纳。进而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内化为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正是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 考 文 献]
[1]史宁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教学——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例[J].中小学管理,2017(1).
[2]李星云.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1).
[3]魏文琴.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0)2.
(责任编辑:李雪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147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