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风格整合下的有机音乐创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钢琴协奏曲》(#f小调)作为斯克里亚宾早期创作的唯一一部钢琴协奏曲,遵循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及俄罗斯学派所惯用的音乐形式和语汇,在作品中也存在有为巡回演出而发挥自己演奏技巧的段落。并且,斯克里亚宾在尝试形成自己音乐语言的同时,能感受到在钢琴的写法上借鉴了肖邦式的情调处理。以此,可看出《钢琴协奏曲》这部作品是融合古典、浪漫等不同时期风格并结合自身创作实践而诞生的。本文将从这首作品的作曲技法谈起,探讨斯克里亚宾是怎样在继承肖邦等浪漫主义音乐作曲家的传统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和体会,使音乐极具美的感染力。
【关键词】斯克里亚宾;《钢琴协奏曲》;风格;技术;有机整合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斯克里亚宾《钢琴协奏曲》(#f小调,OP.20)创作完成于1897年,时年24岁的他,还是一位风华正茂、对音乐充满着无限激情的有为青年。从创作分期的角度来看,此时的创作属于早期创作,并没有斯克里亚宾代表性的对神秘主义探寻和思考,也没有中期在动荡政治局势下世界观的转变,但是此时更多显现出来的是一种对未来生活无限憧憬的乐观主义精神。这个时期对他而言,离不开他钟爱的作曲家及当时所处的社会对他的影响。在《钢琴协奏曲》中,也有着明显的体现,其将肖邦抒发情感的模式、俄罗斯的情感宣泄及简练有效的织体表达等汇聚一身,刻画出了充满 “多元化”特点的作品。
《钢琴协奏曲》作为斯克里亚宾早期创作的唯一一部钢琴协奏曲,在遵循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及俄罗斯学派所惯用的音乐形式和语汇,在作品中也存在有为巡回演出而发挥自己演奏技巧的段落。并且在斯克里亚宾尝试形成自己音乐语言的同时,能感受到在钢琴的写法上借鉴了肖邦式的情调处理。以此,可看出《钢琴协奏曲》这部作品是融合古典、浪漫等不同时期风格并结合自身创作实践而诞生的。本文将从这首作品的作曲技法談起,探讨斯克里亚宾是怎样在继承肖邦的浪漫主义音乐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和体会,使音乐极具美的感染力。
一、斯克里亚宾《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曲式结构的划分
《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调性建立在升f小调上,3/4拍,快板(Allegro)。音乐开始进入是乐队演奏的引子部分,从重属和弦和弦进行到属和弦暗示了音乐上的不稳定性,随即才进入到钢琴独奏部分,引子部分为钢琴的进入在调性和情绪上的铺垫。而后钢琴与乐队轮流出现,两者存在着戏剧与动力冲突,但钢琴的主题充满绚丽、略带忧伤的情感。在第一乐章中作曲家并未着重强调独奏与乐队以及各部分间的强烈对比,而是突出优美流畅的旋律、精美雅致的装饰音型和恰当贴合的织体等。
从曲式结构来看,该曲是奏鸣曲式结构,遵循了传统奏鸣曲式的特点,但在主部和副部的对比性上没有像传统的那样强烈,主副部材料以类似回旋的特点循环出现,这可能与作品表达的内容有关。
呈示部中,引子为1-8小节,由木管组与弦乐组先后奏出,主部为9-29小节,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9-19小节;第二部分20-29小节。第一部分以第12小节的D7和弦为分界点,划分为5+6的非方整性结构;第二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变化重复,钢琴奏出的主部主题在弦乐声部高八度出现。连接部30-45小节,8+8由两部分组成,主要在主题和调性上从主部向副部的过渡。副部为46-69小节,均从三连音动机中延展发展而来,大致可分为四个小乐句,四个部分显现了副部主题呈示、展开、收束三个过程。结束部的材料来源于副部,是副部的补充性延伸,为进入展开部做好铺垫。
展开部中,84-87小节为引入部分,采用呈示部中引子的材料,在A大调上呈示,随后对核心材料进行展开。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88-103小节,由两个规模大致相等的乐句组成;第二阶段104-111小节,钢琴声部材料与之前并无较大变化,但乐队的声音效果更为丰富,开始从衬托的角色中脱离出来;第三阶段112小节-139小节,开始乐队情绪愈加激动,钢琴与乐队的对抗更为激烈,戏剧性更强,随后钢琴声部出现了新材料,乐队音响由丰满到繁杂,展开部到达高潮,而后在129小节开始准备再现,钢琴声部沿用之前的材料,乐队音响归于沉寂,为再现部做好准备。
再现部中,主部材料由乐队再现及调性回归之外,其他各部分与呈示部部分基本相似,但在规模上略有缩减,尾声规模较大。
二、多元风格整合下的抒情创作
在斯克里亚宾的《钢琴协奏曲》中,像其他早期作品一样,创作受到肖邦的影响,他的升C小调练习曲(OP.2),明显地受到了肖邦的笔法和情调。从演奏技巧上来看,作品中也明显地受到了李斯特作品中复杂和弦、不对称节奏、连续的八度跳跃等的影响。并且似乎源于俄法当时音乐交流的繁荣,在音乐风格中音乐形象的表达受到法国音乐的影响,略有弗朗克的痕迹,但他的所有作品都展露出一个无以匹敌的艺术个性。可以说,斯克里亚宾的《钢琴协奏曲》是多元风格整合下走出的一条自我的抒情创作路线。
《钢琴协奏曲》中的钢琴演奏部分,自进入开始,在织体形态、旋律进行方式、和声进行特点等方面,就有类似肖邦“夜曲”体裁的特点。夜曲作为一种浪漫时期体裁形式,以如歌的、抒情性的旋律描述或为月光下的忧愁或为邂逅的浪漫或为夏夜里的微风等。从作曲技法表现上来看,内在音乐表达以较为古典的方式,有着规整的乐句划分,速度、力度以慢速或弱力度呈现等。在这里可看出,其旋律也有类似的特点。节拍建立在律动性较强的四三拍上;旋律发展整体流畅;强调附点的作用;织体层次清晰等。另外,和弦外音是在级进方式的基础上,结合跳进加入,旋律进行往往以下行为主,暗含了乐曲忧伤的基调。
在和弦的应用上,强调古典和声T-S-D-T的功能序进,并且应用了多种变音体系和声,增强了声部进行的半音化。而低音的做法经常与旋律形成反向的进行,从而使和声与低音形成推动式的发展,变化音在低音的掺入使色彩有了较大的变化。如再现部主部时,离调颇为频繁,但仍然可以通过明确的终止式判断和声及调性。在和弦的种类上也甚是复杂,有离调体系、交替调式体系、变和弦等具有半音化特点的和声。另外,在和弦进行的基础上,作品在细腻的演奏法、详细的表情记号、力度的明确标记上等,都辅助于音乐的表现手段。演奏法方面,如对于踏板应用的控制、顿音与颤音的合适应用,力度上,乐谱上充满力度的细致标记等。这些不同的因素,都为作品的成功表达提供了可供应用的素材。 另外,钢琴部分声部层次、织体形态、音区变动、节奏频率等方面的对比发展,具有李斯特式表现手段的特点,似乎有着音乐戏剧的画面感。这种发展方式与管弦乐语汇是密切相关的,是钢琴性能扩展而使表现力增强,这正是李斯特的创作理念。这种李斯特的创作理念,虽然不像肖邦那样直观,但是通过对全曲乐谱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戏剧化管弦乐语汇近乎贯穿《钢琴协奏曲》这部作品的始终。除此之外,斯克里亚宾《钢琴协奏曲》可以看到其也受到普朗克在节奏律动、音乐材料发展特点等方面的影响。
综上所述,可基本证实斯科里亚宾《钢琴协奏曲》是体现了其受到肖邦、李斯特等作曲家的影响,从而音乐具有多元风格的特点。与此同时,作曲技术手段的也有对传统技法的继承和发展。斯克里亚宾《钢琴协奏曲》对于多种作曲技术手段进行综合利用,其中包括高叠和弦的控制应用、复节奏和复节拍、调式调性的多变、 叙事方式的交响化等。
除此之外,高叠和弦及其和弦转位、变化音的应用、及不协和音程产生的大量的连续性的离调、骨干音存在的三全音音程等,以类似与分解和弦式的织体多层次的显现在谱面上。协奏曲这种体裁,又使音响浑厚而细腻,结构宏伟而精致。这些创作技術与多元风格相结合,为以后斯科里亚宾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斯克里亚宾的《钢琴协奏曲》创作年代为二十世纪之交,充满了各种批判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和自然主义等流派充斥着欧洲文坛,俄罗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受到了东方集体精神与西方自由精神的碰撞,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征。此时的俄罗斯文化正处于近代向现代转型时期,艺术、宗教、文学和哲学等多种领域相互影响,呈现出一幅多元化的格局。这一时代所酝酿的多元化的文化交融又促进文学、美术、音乐等领域新的发展,各种流派如雨后春笋展露锋芒。同时文化的交融现象更为鲜明,新的思想互相影响着。文学、宗教、哲学、美术等的新发展都对音乐思想的变化带来新鲜的血液。这个时期又涌现出大量的作曲家及钢琴演奏家来影响着俄罗斯音乐的创作。斯克里亚宾《钢琴协奏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到多元风格的影响而产生的。
因此,通过斯克里亚宾《钢琴协奏曲》对曲式结构的基础上,对作品中所存在的多元风格进行探寻,这证实了作曲家是借鉴前人钢琴创作的某些特点,结合自己创作实际,多元整合材料之后形成的自己独特的风格。该曲在曲式结构基础上的和声运动特点,通过对旋律中暗含的和弦进行、旋律加和弦式的织体特征、调性色彩的对比与变化等,都体现作品多元化影响的体现。很显然,这种影响是来于环境潜意识影响与作曲家主观设计的基础上,作曲家对于整体结构布局、高潮点与低落点、节奏的变化、调性的布局、和声的把控等多方面都有着深思熟虑。这种设计可以体现出作曲家在理性思考基础上的感性表达。这种音乐的表达似乎是更贴合于人类的内心的,并且是能够被人民大众所喜欢的。在当今社会下,充斥着各种体裁、形式的音乐,每种音乐形式中都有大批的音乐工作者在努力着。观察先辈们留下的能够被公认的优秀作品进行美的探寻,将更加有利于创作出经得起历史考验并得到流传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林逸聪.音乐圣经(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
[2](美)大卫·杜巴,康啸,译.古典音乐精粹[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
[3]陈舒华.中国钢琴艺术发展的深度构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
[4]宋莉莉.斯克里亚宾晚期音乐观念与创作的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孙健(1985—),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系教师,讲师,研究方向:教学科研形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00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