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歌唱中的“四字标准”和“六字定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四字标准”是指通畅和畅通,在畅通的歌唱腔体中承载着通畅的气息,支撑着声音向上向外传遞;“六字定律” 则是对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技巧的概括总结和协调统一,有利于进一步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技巧。二者对解决演唱过程中喉头凝重、缺乏流畅性、声音位置低及难以实现声音强弱变化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歌唱;“四字标准”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歌唱中的四字标准
“四字标准”是指通畅和畅通。通畅说的是气息,畅通指的是歌唱腔体。好的声音状态应该是在畅通的歌唱腔体中承载着通畅的气息,支撑着声音向上向外传递。
在金铁霖教授的课堂上,我们时常会听到“U”通道这个专业术语,通道是金铁霖教授对于歌唱腔体打开状态的一种比喻,他说:歌唱通道其实是打开腔体的一种状态,“U”通道是对腔体打开与全身歌唱的要求,良好的气息支持是获得好的声音的基础。歌唱时,腔体打不开也就是说腔体不畅通,就会影响气息的深度以及声音的通畅性。为了能够使歌唱者容易理解歌唱腔体的畅通,金铁霖教授提出了“U”通道,使原本看不见、摸不到的抽象概念,化为可想象和明确感知的状态,“U”通道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用最快的速度找到腔体打开的感觉,通过腔体的畅通来获得正确的声音,可见,歌唱腔体的畅通对歌唱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气息与歌唱腔体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气息要通过歌唱腔体支持声音向外传递,歌唱腔体是气息的承载者,所以“通畅”和“畅通”要同时进行。
(一)演唱过程中气息要“通畅”
古今中外的歌唱理论都把呼吸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意大利美声歌唱的声乐艺术一直提倡“谁会呼吸,谁就会歌唱”的理念。在歌唱训练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声音要“走”在气息上,一个“走”字,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歌唱过程中气息的“通畅”对声音的重要意义,做好歌唱技巧的前提就是气息通畅。
优美的歌唱是以良好气息的运用为基础的,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存在着一些令人困扰的问题,例如歌唱过程中喉头凝重、缺乏流畅性、声音位置低及难以实现声音强弱变化等,这些问题都同歌唱气息有着一定的联系,具体地说就是气息不通畅所导致。喉头凝重就是我前面说的,在演唱的过程中不该用力的地方用力了,演唱时喉头只要充分、积极地打开就可以了,喉咙打不开,必然出现声音干涩、暗淡,而声音干涩、暗淡的原因就是喉咙的关闭,气息无法通畅所导致。缺乏流畅性主要指声音缺乏流畅性,声音的动力支持是气息,所以,声音的不流畅正是气息的不通畅所导致。声音位置低,在演唱的过程中我们提倡歌唱位置要高,以便获得更好的头腔共鸣,而更好的头腔共鸣要靠气息支持,气息不通畅无法支持声音的高位置,所以,气息的不通畅是导致声音位置低的主要原因。声音强弱的变化主要靠气息支持,声音强弱与气息力度强弱成正比,气息力度强则声音强,气息力度弱则声音弱,强弱变化主要靠通畅的气息来调节。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要解决演唱过程中喉头凝重、缺乏流畅性、声音位置低及难以实现声音强弱变化这些问题,通畅的气息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演唱过程中歌唱腔体要“畅通”
歌唱腔体有头腔、口腔、胸腔、腹腔,这都是歌唱的腔体,歌唱过程中声音要经过这些腔体,最后集中在头腔才能向外传递,而在歌唱的过程中,只有这些腔体做到“畅通”才会有准确、生动的声音。
歌唱过程中,头腔、胸腔要打开,口腔状态要积极、兴奋,像打哈欠一样。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要处于松弛的状态,口腔和舌头不要僵着,肩膀不要提着,所有的腔体做到“开”“松”,让通畅的气息走在畅通的歌唱腔体里,声音自然就会“通”。
其实,在打开歌唱腔体这件事上,我们主要还是要掌握打开歌唱腔体的主要方法也就是打开歌唱腔体的实现途径。整个歌唱腔体,从丹田到头腔,其实在丹田到胸腔的位置,只要呼吸这一部分就是畅通的,打开歌唱腔体很重要的就是口腔状态的打开,口腔在整个歌唱腔体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它的打开才是整个歌唱腔体打开的实现途径。打开口腔状态也并不难,其实就是微笑着打哈欠就可以做到。
很多老师在讲课过程中都告诉学生,要追求通而畅的声音,通而不畅和畅而不通都不能做到字正腔圆。其实做到字正腔圆就是要做到让歌唱腔体畅通,让气息通畅,气息通畅了,声音自然通畅。
如果给“四字标准”总结一句话就是:在畅通的歌唱腔体中承载着通畅的气息,支撑着声音向上向外传递。
二、歌唱中的“六字定律”
歌唱中“六字定律”是对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技巧的概括总结和协调统一,目的是为了能够进一步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技巧。“六字定律”的主要内容是“哼着”“开着”“叹着”。“哼着”是指歌唱中的共鸣,为了我们在歌唱过程中保持正确的声音位置,所以要时刻哼着唱,这样才能获得头腔共鸣;“开着”主要指口腔状态,歌唱过程中口腔状态要时刻处于打开的状态;“叹着”主要指气息,歌唱中的气息与叹气的感觉相似,如果同学们在演唱过程中不知道如何运用气息,可以用叹着唱的方法练习,体会歌唱过程中气息的运用。
(一)六字定律中的“哼着”
“哼着”主要说的是共鸣。共鸣是声音向外传递的最佳途径,在演唱过程中歌唱腔体要开,头腔要开,主要指头腔要打开,也就是“眉心”的位置要开,用哼鸣的方法找共鸣点,哼的位置就是声音的位置,把声音叹在气息上的同时集中在“眉心”,但并不是集中在“眉心“就结束了,而是以“眉心”为起点向外向上“抛”出去,用这样的方法将头腔共鸣打开。在演唱的过程中也是将每一个字都以“眉心”为起点,向外向上“抛”出去。“抛”的同时特要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从上口盖到笑肌到眉心,三点成一线的向外“抛”。只有歌唱腔体的畅通,才有气息的通畅,只有有通畅的气息支撑的声音,才能又“远”又“圆”的向外传递。可见,歌唱腔体打开对歌唱效果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而哼着正是打开歌唱腔体的最好的办法。 歌唱中的“哼鸣“它同一般的“哼鸣”没有什么两样,只是要求在“哼鳴”的时候喉咙要放松,把“哼”的感觉叹在呼吸上。但在“哼鸣”的时候注意:嘴巴在做咬字动作和使用面部表情之时不能影响声音,这样共鸣的位置就能保持,使声音能够统一,不“里出外进”。“哼鸣”时我们分“大哼鸣”和“小哼鸣”两种练习,“大哼鸣”就是在“哼”的时候有小声哭泣的感觉,从上向下叹唱,把声音叹在气息上,这样使“哼鸣”不脱离气息,形成一个歌唱的整体,且声音宽厚。练习“小哼鸣”时要有一个明确的交点,唱起来声音明亮,有一个“心”,便于咬字,动作灵活,更适合民族歌曲唱法。无论“大哼鸣”还是“小哼鸣”练习时要注意喉咙打开和气息深度的保持,否则容易气高、喉紧、声音尖,穿透力不强。
在练习“哼鸣”时用“大哼鸣”声音更开一些,比较圆润,掩盖色彩更多一些,声音与呼吸容易平衡,形成歌唱的垂直状态。在歌唱中是运用大“哼鸣”还是运用小“哼鸣”也可以根据歌曲的风格特点而选择。
练习好哼鸣很重要,歌唱中哼鸣的位置找到了,共鸣的位置也就找到了,所以在歌唱时一定要“哼着”唱。
(二)六字定律中的“开着”
“开着”,也就是歌唱中的口腔状态。口腔状态开就是要求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口腔要处于打“哈欠”状态,即软腭提起、小舌头提起、笑肌提起。口腔状态是科学的发声方法的中心,口腔也是歌唱腔体的中心,口腔状态位于上支点(头腔共鸣)和下支点(气息)的中间,口腔位于小腹和眉心的中间,所以口腔状态不开就很难做到气息和声音的通畅。口腔状态要“开”要“松”处于打“哈欠”状态,积极、兴奋、松弛,软腭提起、小舌头提起、笑肌提起。在演唱时口腔要时时刻刻都处于这样的状态,不论怎样“咬字”“吐字”口腔状态都不能动,不能懈怠。打开口腔状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微笑,一种是打哈欠,要通过专业训练,加强两种打开口腔状态的有效方法。
(三)六字定律中的“叹着”
这个“叹着”主要是指歌唱过程中气息的运用。
声乐,科学的发声方法中气息是歌唱的基础。“气乃声之源,声乃气之本”。可见气息的重要性及实用性。吸气时,气息通过鼻、口、胸腔、横隔膜处进入丹田,这是气息进入体内行走的路线,这个行走路线也就形成了歌唱腔体,在歌唱时正确地运用气息就要做到气息的“通畅”,要想让气息通畅就要保持吸气路线畅通。
在吸气之前要挺胸、抬头、展肩,整个身体处于放松的状态。嘴略张开,五官处于很兴奋的状态,上腭提起。把自己从口腔到胸腔再到腹腔想象成一根很通畅的管子,一直把气息吸到小腹(丹田),腰的周围是撑起来的,这才是呼吸的正确状态。
在歌唱过程中正确的气息是:以小腹为起点,向下垂直,我时常告诉学生要“叹”着唱,歌唱时的呼吸运用“叹气式”呼吸法,一张口唱首先要想的就是小腹,感觉自己的嘴没有长在嘴的位置上而长在了小腹的位置上,这样才能获得“深”气息,在歌唱过程中把小腹做为一个支点(即“下支点”),才能正确运用气息。
运用好气息在演唱中十分重要,气息“通畅”就是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运用气息演唱,以气息来实现对声音的支持,以气息支持声音就是说声音的动力只有气息,这样可以避免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不该用力的地方用力,以免导致歌唱技巧的错误。
三、结语
“四字标准”是指通畅和畅通,在畅通的歌唱腔体中承载着通畅的气息,支撑着声音向上向外传递;“六字定律” 则是对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技巧的概括总结和协调统一,有利于进一步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技巧。二者对解决演唱过程中喉头凝重、缺乏流畅性、声音位置低及难以实现声音强弱变化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00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