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有效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特性的自然学科,其概念在于阐述生物学基本原理,体现生命现象、生理特征、生物形态、自然规律,因而是初中生物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学生只有学好概念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生命现象以及规律,为后续生物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对此,从合理设置问题、从直观性出发以及鼓励动手探究等分析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有效性
初中生物概念是整个生物教学最为重要的组成,更是学生认识和了解生物规律、现象的主要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系统化生物基础知识体系。初中阶段生物教学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性时期,因而需要生物教师开展概念教学,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概念教学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生物概念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一、合理设置问题 巧妙引出生物概念
问题是教师开展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在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合理设置问题可以最大限度刺激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思维处于极度活跃状态。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课为例,教师先对学生提出以下两个问题:(1)大家认为什么是生物的生活环境;(2)何为生态因素,分为哪两类?有的学生回答说:“环境就是草木茂盛,空气清新干净。”也有的学生说:“生活的环境有很多流水、高山、鲜花,环境优美。”生物教材中对“环境”的概念即不仅指生物生存的空间,还涵盖环境周围各种影响因素。由此可见,学生对环境概念理解只停留在表象,属于学生的感性理解。生物教材中提出的环境概念则充分反映事物本质。相关心理学指出,学生之所以会从感性经验理解环境,主要受其自身直观形象思维影响。教材中的概念定义则需要学生调动抽象思维,如果想要让学生较好地理解概念就需要引导学生从直观思维转为抽象思维,从经验思维转化为理论思维。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就能从教材中找到问题的答案,生物教师可让学生画出概念下面的文字并大声朗读,加深学生理解记忆。
二、从直观性出发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概念知识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果单凭学生个人经验或日常生活则难以理解所学生物知识,甚至部分生物概念对于学生而言十分陌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引入直观性则可以克服上述的障碍和困难,为学生提供现有经验或直接经验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学概念性知识。以《生物和生物圈》中的一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课为例,从概念角度分析,除了生态系统之外,还涉及食物链、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食物网等概念。讲解“食物链”概念时,生物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个经典动画片段,即“螳螂捕蝉”。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夜晚,一只蝉慢慢地爬上树枝,尽情地吸吮树干上的汁液,此时螳螂悄无声息地来到蝉的背后。谁知在这个关键的时候飞来了一只小黃雀,此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大家可以猜测一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教师提道:“想必大家很熟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但大家可以想一想上述这个故事可以反映出生物间的关系是什么?学生回答:“吃与被吃”“弱肉与强食”,瞬间体现直观性教学效果,此时教师为学生引入“食物链”概念,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三、鼓励动手探究 促使学生理解概念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要求学生积极活跃思维,善于动手操作。学生在探究中可以先尝试理解生物概念形成过程,分析科学家的研究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结合为存储能力的有机物”原理,教师先为学生梳理概念中涉及的氧气、淀粉、水、二氧化碳等物质以及有机物、光能中的化学等能量,再让学生思考如何借助实验探究光合作用产物与原料。学生在教师提出的问题指引下开始阅读教材中和光合作用有着紧密联系的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完善实验方案。之后再适当调整实验内容、方法、材料等,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探究机会。在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原料”时,学生除了要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还应自主操作实验并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使学生快速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
总之,生物概念阐述和解释了基本生命概念、现象、规律等,属于生物知识重点内容,在生物教学中扮演着奠定基础的作用。学生只有理解概念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知识,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精心选取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情况,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生物概念知识体系,深化对所学生物知识的理解,并在此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生物学习习惯,进一步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创新和学习能力等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鲍世颖.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现状与有效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16):173.
[2]杨颜翠.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策略初探[J].亚太教育,2016(1):81.
[3]王超.生物学习,概念先行: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中),2017(11):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04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