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英国体验式教学方法对我国高校设计专业教学的启迪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英国艺术设计教育独具特色,尤其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探索以及实践和创新。本文通过对英国美术馆、博物馆上课的形式进行分析研究,学习英国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高校设计专业的教学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的艺术教育教学起到一定积极影响。
  关键词:英国;体验式学习;设计专业教学;启迪
  在欧洲的各个博物馆、美术馆,经常可以看到正在上美术课的学生。学生在美术馆里的课堂上始终处于轻松愉快的氛围当中,思维也处于一种开放性的、活跃的状态。这种在美术馆里上课的方式是最理想的艺术教育形式,学生的审美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培养,逐渐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1922年,蔡元培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一文中,探讨了美育实施的方法以及相关问题,将美育实施途径划分为3个部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部分相互贯穿,相辅相成,构成了人一生完整的美感教育流程图。[1]
  1 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更具直观性和趣味性
  学生们在美术馆或博物馆通常席地而坐,听老师简述艺术品背后的故事或其创作特点,之后便开始自由发挥,可以临摹也可以创作。有些美术馆还提供一些相应的模型或教具,供学生亲手触摸、拼装,这有利于学生更具象地理解艺术作品的结构关系。欣赏与创作同步进行,教师通常按课程内容组织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拓展探讨。历史、地理等各学科的内容都可以融入艺术创作中。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接纳新的内容,表达自我感受,并延续到课外的学习思考。学生能不断接纳新内容、新观点,迸发出创意的火花。
  1795年出版的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审美理论的专著,首次提出“审美教育”的概念——审美教育是通过人们对美的形象的观照,培养对美的情感,纯洁人的心灵,以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2]作者大胆的创意、严谨的思维、尝试性的创新都是在其观察体验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
  2 重视学生的创意思维和个性表达
  英国的艺术教育并不过多注重绘画技能,相比之下更重视学生的创意思维和个性表达。不要求技巧性的绘图能力,而要求学生多看、多想、多动手,更注重学生艺术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教师在做设计辅导时,不限定题目和表达方式,十分尊重学生想法,鼓励学生去突破自己的常规创作模式,通过各种形式的试验,打开思路和深化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突破常规的创作模式,进行多种可能性的尝试,使设计方案在思考过程中逐渐成形,不断优化,最终形成方案。这体现了英国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自由与严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侧重引导学生如何有效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个人意愿并支持其个性表达,让学生自主思考并且在实践中解决疑问,在反复提问求证的过程中改善思维方式,提高研究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索精神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尤其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变强,明确知道自己想要学什么,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知识。英国教师在辅导学生创作时,不要求其有绘画技巧的草图,也不太看重学生的技能表现有多完美,而重点是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反复尝试,去突破自己的常规创作模式;通过各种各样甚至是稀奇古怪的方法尝试,来完善构思和表达形式。教學方式有序又比较灵活,突出了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学中做,做中学”的特点,体现出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自由与严谨。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涉猎面非常广,提升了自己的独立研究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对未来发展计划思路清晰。
  4 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展开互动教学
  在美术馆里上课有着良好的艺术氛围,学生能够近距离地观赏艺术作品,有利于学生对艺术有更深刻的理解,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整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这可以解决教学中容易产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新视角和多维度的信息引导,使实践训练更具体而深入。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教学应延续并完善双轨教学形式,由静态教学转为静态加动态的综合教学模式。在设计中实践,再从实践中反思并深化设计。在此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更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英国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对我们国家今后的艺术教育教学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英国艺术授课形式的分析,对英国高校设计专业课程的研究,我们对艺术设计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和更深入的思考。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索出一些有益于我国艺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启示,以促进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优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马芹芬.蔡元培美育思想对当前高校审美教育的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3(6):95-99.
  [2] 张清波,谢飞,昌利娜.中西方审美教育思想传统与发展[J].科教探索,2005(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23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