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城市新区发展模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基于国际社区与科学城所在区域相邻,面临的基础发展环境较为类似,同时科学城的独立性较差,因此将两个新城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考虑。科学城可强化国际社区的国际科研产业职能,国际社区可强化科学城的生活配套服务职能,两个新区彼此依存,互利共赢。
  [关键词]国际社区;科学城;联动发展;新区模式
  文章编号:2095 - 4085( 2019) 04 - 0055 - 01
  1绪论
  在当前城市发展进入增质提效,倡导精明增长的大发展形势之下,城市新区的发展不再是满足于以往单一功能类型,新区的发展从起因,形成,模式的选择均将低碳和紧凑作为其发展理念之一。本次以西安国际社区和科学城发展为例,浅析西安西南方向城市新区的发展。
  2新区发展模式探索
  一般城市新区的发展无外乎基于以下几种形式,一是以功能组合类型,可以分为单一型和复合型。二是以主导功能划分,可分为居住新区,工业新区,科研新区,物流新区,旅游新区等。三是以新区的独立性划分,可分为依赖型新区,半依赖型新区,独立型新区。
  无论是基于类型,功能,独立性来划分新区模式,其实质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例如单一型新区主要是新区职能较为简单,一般以某种产业物流仓储和居住等,而此类型的新区往往可根据不同属性的功能进行区分。这类新区是城市外围区域兴起,其生活服务等职能依托于中心城区,故而独立性较差,依赖型较强。复合型新区是指新区中蕴含城市发展的多种功能,这些功能彼此之间不分主次,相互依存良性发展。此类新区其功能的复合丰富度决定了其自身可形成良性运营链条,生活,生产,生态空间有机衔接,因此这种类型的新区独立性较强,对中心城区的依赖型较低。
  3联动发展模式探索
  3.1 西安新区发展现状
  西安市目前新区发展的主要方向是西北和东南方向,主要模式以推进重大项目,开发区空间拓展和乡镇整合推动产业发展为主,新区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些现实问题。
  3.1.1 城市空间形态无序扩张
  近些年由于西安新区发展速度较快,新区的建设过程中缺乏长远的规划和认知,盲目开发和无序蔓延让西安这座古都的规划批判者众多,导致了新区数量多但实质发展缓慢。造成了土地的浪费和农田的破坏,带来了一系列城市问题。
  3.1.2基础承载不足
  新区拓展往往追求土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忽略了其生态的重视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急于求成式的新区建设往往存在配套设施,市政设施,环保设施等建设滞后的情况。例如某些新区作为旅游,居住区发展的如火如荼,但居住其中的市民却为孩子上学,上班堵车忧心忡忡。这些问题都是缺乏先期规划,导致新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隐性之殇。
  3.2梁家滩,科学城新区发展模式
  梁家滩西安国际社区和西安科学城的发展模式,是西安对第三代城区的探索实践区。与以往传统新区的开发模式不同的是,该区域从生态角度出发,以生态承载作为规划的基础条件,保留近50%的生态开敞空间。
  通过生态起底的反向规划思维,合理地组织商业商务,教育科研等新兴产业类型,结合生态特色,组织组团布局形态,合理组织路网交通,形成城市综合交通网。从发展的模式上,力求打破传统高消耗新区发展模式,用新的发展理念打造零排放新区。
  3.3 两区联动发展模式
  梁家滩西安国际社区位于西安主城之边,沣河之心,南部秦岭衬托,周边新区环抱。该片区于2013年启动编制相关规划,其主要是以休闲,娱乐,文化,创新为一体的国际化复合型产业体系。是在沣河水系景观廊道基础上,孕育而生的生态型,低碳型新区,可以科学合理组织生活,生产,生态空间。因此其发展模式为复合型城市新区,带着西安第三代城区探索的责任,进行了生态空间的最大尊重,总体布局形态以组团状为主。
  西安科学城作为2017年西安市委市政府重点发展区域,初步方案确定其位于梁家滩国际社区西南侧,总面积约19. 9km2,主要以大科学装置和科研机构为主,虽可划分为复合型新区,但其职能仍有主次之分,主要职能以教育科研为主。考虑到片区的长远发展与配套需求,选址范围进行了多次论证,最终确定其范围北至西汉高速,南至西安南控线,西至鄂邑区高铁站,东至沣河滨河路,总面积约为27. 6km2。
  该范围的变更将西安科学城从单一类型的新区拓展成为复合型新区。同时基于国际社区与科学城所在区域相邻,面临的基础发展环境较为类似,而科學城的独立性较差,因此将两个新城进行统筹考虑,科学城可强化国际社区的国际科研产业职能,国际社区可强化科学城的生活配套服务职能,两个新区彼此依存,互利共赢。
  4结语
  联动发展作为规划常用的手法并不新奇,但新区发展中,若能将相似,互补等新城进行联动,错位产业发展,衔接服务配套,则更有利于增强新区独立性与产业良性循环。同时结合XOD模式,海绵城市和开放街区等理念,规划新一代城市新区,打造“生态珍珠”式的新区发展模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30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