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思政育人在高校体育俱乐部实现的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思政育人工作需要纳入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实现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政治素养及道德修养的有效培养,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基于此,以高校体育教学为例,分析思政育人在高校体育俱乐部实现的路径,从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内涵入手,阐述思政育人开展的不足及实现方法,为高校体育教师进行思政育人提供成功经验。
  [关    键   词]  思政育人;高等院校;体育俱乐部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9-0208-02
   高校体育教育开展的目标在于保障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其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此基础上,高校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思政育人功能,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改进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引进高校俱乐部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育人教学,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及水平,培养更多综合性人才。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分析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近几年出现的全新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按照俱乐部的形式开展高校体育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体育项目的俱乐部。体育俱乐部实施等级会员制,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效果和技术水平,开展不同的教学,组织不同的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体育技能的有效提升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培养。在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体育课程教学和体育活动的开展由学生全权负责,体育教师仅负责指导和协调工作,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和活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一定的思政育人功能。
   二、思政育人在高校体育俱乐部实现的不足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高校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思政育人功能,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在实际的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应用中,受传统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的体育俱乐部教学难以开展,影响思政育人效果。
   (一)缺乏对思政育人的重视
   在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中,高校体育教师普遍存在重技术、轻人文的问题,使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思政育人功能难以体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高校体育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体育技能的训练,缺乏对学生体育习惯和健康意识的培养。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本质认知存在偏差,缺乏对思政育人功能的重视,需要进一步改进。
   (二)缺乏对教学过程的重视
   在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中,高校体育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结果,缺乏对教学过程的重视,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参与性偏低,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运行习惯和健康意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上述问题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体现在于学生仅通过期末考试前期的突击完成体育考核,在平常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活动中难以找寻其身影,根本不能发挥出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需要高校体育教师进行改进。
   (三)体育教学存在不公平性
   在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不公平的现象,高校体育教师为了提升高校体育竞技项目的成绩,将体育教学资源向该体育项目及学校运动队倾斜,使其他体育项目及普通学生得不到有效的教学资源开展体育学习,对体育教学中思政育人功能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同时,高校体育教学的不公平性还体现在师生关系中,在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中,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为主导者,主导学生的理论学习和体育训练,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思政育人作用难以发挥。
   三、思政育人在高校体育俱乐部实现的路径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开展存在不足,难以发挥思政育人的功能,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根据这一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的改进,从教学理念、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案等方面进行改进,提升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其思政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提高对思政育人的重视
   在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是思政育人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对思政育人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会对高校体育俱乐部中思政育人相关工作的开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实现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思政育人功能时,高校管理人员需要确保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提高体育教师对思政育人的重视。在高等教育中,体育属于重要组成部分,也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再加上体育教学具有育人功能,所以高校體育教师需要重新认知体育教学。就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高校体育教学从传统的目的式教学转变为人文式教学,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该校体育教师需要从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入手,进行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进,充分发挥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育人功能。
   具体而言,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树立如下理念:(1)正确认知体育课程的内涵,在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中,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明确体育课程和体育文化的概念及内涵,注重体育课程空间性及延伸性的提升,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提供保障;(2)正确认识体育课程的过程,从本质角度而言,体育课程属于动态变化过程,高校体育教师需要从学生主体入手,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提升体育俱乐部教学的针对性及有效性;(3)正确认识体育课程的要求,在开展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进行讲解与示范,还需要学生参与,通过体育课程中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完成体育知识的传授及素养的培养,实现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有效思政育人。    (二)营造良好的思政育人氛围
   针对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中存在的学生过程参与性偏低问题,教师需要从高校的实际情况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使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精彩。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学生受到体育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体会体育文化的精神、状态,有助于对学生人文素养、政治素养及道德素养的培养。因此,要想实现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思政育人功能,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提高对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视,营造良好的思政育人氛围,有助于思政育人水平及效果的提升。结合高校的实际体育教学状况,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运动标语的征集与展示、校园体育明星推广以及体育馆文化元素宣传等方式,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在实际的思政育人氛围营造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提升学生的參与程度,开展多样化的实践体育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体悟,实现思政育人的目标。具体而言,高校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体育比赛的组织与开办,实现上述目标。在实际的校园赛事的设计与举办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师需要严格按照“整体→单元→整体”原则,将体育项目的整体技术进行细化,降低体育比赛的参与难度,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比赛的积极性。同时,体育比赛开展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掌握体育项目的技术要点,有助于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如某校篮球俱乐部在开展篮球比赛的过程中,将篮球项目划分为运球、投球和步法等内容,分别开展体育比赛,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另外,高校体育教师可以利用榜样作用,在高校体育俱乐部中选取体育明星,引导学生向明星学习,学习其体育技能和行为规范,实现人文精神的有效传递,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在具体的体育明星培养中,高校体育教师需要将体育俱乐部作为基础,逐渐培养校内高水平的竞技运动队,为体育明星推广和宣传提供条件,提升其思政育人效果。
   (三)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就目前的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开展现状而言,主要包括两种教学模式,分别是将教师作为主体和将学生作为主体。在将教师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高校体育教师会将体育俱乐部引进体育课堂教学中,按照俱乐部模式开展课堂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仅是应用了“俱乐部”的“表”,并未对体育教学的实质进行改变,使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优势。在将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高校体育教师将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转变为学生自由活动,实现了教学本质的改革与发展,学生开展的体育学习以俱乐部、社团或者体育部门作为基础,由学生自主进行俱乐部的管理及体育学习。分析上述两种教学模式可知,高校体育教学需要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实现思政育人的目标。
   在实际的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根据以生为本理念,进行体育课程设置的改进及优化,实现课内基础教学→课内外专项训练→课外体育联盟的有效衔接,开展以高校体育俱乐部为基础的递进式教学,提升学生的体育课堂参与程度,充分发挥体育俱乐部的思政育人功能,在逐步提升学生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和健康习惯,实现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以某高校制定的体育俱乐部课程体系为例,大一体育课程为基础教学,教学目标为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掌握基础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身心素养;大二体育课程为体育专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体育项目进行学习,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挖掘学生的运动特长,提升学生的运动水平;大三体育课程为课外体育活动,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主动运动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及社会竞争力。
   综上所述,在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学开始应用俱乐部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有效性,但是在思政育人方面仍旧存在不足。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高校体育俱乐部开展思政育人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提高对思政育人的重视,营造良好的思政育人氛围,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切实发挥高校体育俱乐部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颜意娜,陈华,程磊.“互联网+俱乐部制”高校体育三位一体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浙江体育科学,2019,41(2):48-53.
   [2]杨蓓蓓.以俱乐部形式进行大学体育教学的实验与研究[J].才智,2019(7):168.
   [3]韩旭.体育教改背景下的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7-4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44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