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听说课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已在我校实施了一个多学期,本文主要谈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听说课中的应用,主要从形似阶段、摸索阶段和提升阶段三个阶段谈论了我尝试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过程及取得的效果。
关键词: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自学 自学指导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简介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课堂教学结构,也是一种教学法。它包括三个主要的环节:1.“先学”,即学生看书(读书)、检测;2.“后教”,即学生更正、学生讨论、最后教师点拨;3.“当堂训练”,即当堂完成作业。在这三个主要环节之前,有一个辅助环节(1分钟左右)。辅助环节包括:板书课题、出示目标、自学指导。辅助环节就像高速公路旁的“引桥”,主要环节好像“高速公路”[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个学生会学、学好,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有普遍的应用价值。
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在英语听说课中的尝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我校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一个多学期,从去年的九月份开始,我们便打响了课改的持久战,从最初的“形似”,到现在的“神似”,期间许多课堂都经历了反复的打磨,最后成型,走入学生的视野,并一步步获得了丰硕的果实。下面我就简单谈一下我在初中英语听说课中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点滴尝试。
(一)形似阶段。去年的九月份,我有幸去河南永威学校参观学习,在那里我初步了解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通过听优质课及随堂课,也知道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英语课堂中的实施过程。回到学校后,我们第一批出去学习的老师便带领大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课改。起初我对这种模式只是停留在形式,加上教材版本的不同,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难题,运用该模式的第一节课就用了很长时间,不知从何开始,于是反复看永威学校的教材和视频,才写好教案。开始的几堂课也只是停留在形似阶段,即上课的过程大致是一样的,有板书课题、出示目标、自学指导和当堂训练,但是效果并不好,上起来总是磕磕绊绊的,不顺畅。这种模式对老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要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二)摸索阶段。经过学校各位领导和老师的指导,我们开始了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摸索。课改小组在一起听课、评课,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上第一堂听说课时,我设置的目标包括读和理解两个目标,但是最后我没有完成学习目标,原因主要是我没有备学生,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为班级是一个重组的班级,学生的基础比较差,所以课堂进展的并不顺利,导致学习目标没有完成。后来我重新分析了第一节的听说课,将其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目标为“会读”;第二课时的主要目标为“理解”,这样进展起来顺利了很多,但是又一个新问题出现了,在做活动一的听力题时,课堂又“卡”住了,以致后面的环节进展的又磕磕绊绊,课后课改小组分析得出原因是我的自学指导不够充分、具体。自学指导的四个要素,即内容、方式、时间和要求应力求具体,使学生明白自己要自学什么、怎么学、时间限制是多少、要求是什么,学生明确了这几项以后才能有的放矢、高效学习。
(三)提升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磨,我们已经掌握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要领,并能熟练运用,当然我们还不能止步于此,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練”教学模式的掌握不应只停留在熟练运用的阶段,还应灵活运用,使该模式的精髓得到升华,在继承的同时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保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的活力。
三、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的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的效果已初步显现。虽然新模式的实施时间不长,但这种教学模式的生命力已显现出来。
(一)充分调动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上课前老师需“吃透”课本,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并且了解学生,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对老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调动了老师的主观能动性。
(二)培养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处理好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改变了教与学的顺序,改变了教与学的主次,摆正了“学”与“教”的关系。学生先学,遇到问题积极思考,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讨论,这样得出来的结果印象比较深刻,最后当堂训练,将学到的知识转化成了能力。
(三)师生双方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都很明确,所以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更强,教学效率更高,教学效果更明显。
(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先学,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能发现问题,进而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锻炼了独立思考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结语
总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有效避免了英语教学中极易出现的教师“满堂灌”现象,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空,但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不能盲目乐观,还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在借鉴的同时,我们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创新,使这种模式保持活力,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应具有扎实而宽广的专门学科知识和技能,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以及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因此我们还应不断充电,以适应社会的多元变化。
参考文献
[1]蔡林森.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47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