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了研究环保问题与水土流失相关治理现状。通过本人多年工作经验,在预定研究区内展开探讨。就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展开相关研究。为同行提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生态;效益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已经延伸至荒漠以及黄土高原等地的土壤治理。土壤的荒漠化会严重影响本区域甚至一定范围内的生态平衡。在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黄河中游所携带的粗粒径泥沙的下游河道淤阻的关键性因素之一,而不断的淤积物堆积会导致河床抬升威胁河岸一定范围内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而同样处于关键因素的土壤水土流失问题更是诱发耕地锐减以及农业经济性等相关发展障碍的关键。如何建立系统性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案,在生态效益长效型检测下取得不同观点多学科交叉的价值观与方法论是确保水土保持科学发展和进步的关键。基于此,本文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以理论结合实际的工作方针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为同行提供建设性意见。
一、黄土高塬沟壑区区域特征及水土流失特点
在麟游县三北防护林工程黄土高原综合治理项目中,以黄土高塬沟壑区地形地貌现状现得出代表性的区域水土流失概况性特点。根据当前最新数据显示可以得出:麟游县在常规环境影响下已经呈现较为明显的水土流失严重性。而具现场取样观察可以看出其溝谷泥沙为主要水土流失源头。根据测算该种类型产沙总量的83.3%为全流域主要贡献。而相关的径流主要来自于塬面,为全流域产水总量比重的66.4%。进一步分析得出塬面径流的主要来源,其中由于村庄道路的修建和运营为关键供给(塬面径流主要来自于村庄道路,村庄道路面积仅占流域面积的3%左右,而径流量却占塬面总量的81%,其径流模数约为8.5万m3/km2)。根据相关经验分析,在水土流失形式方面,研究所在地黄土高塬沟壑区主要表现为多种水土流失形式共存的现状。基本特征概况为。塬面:溅蚀、面蚀、细沟侵蚀或局部冲沟侵蚀,地表径流通过农田低凹的集流槽汇集,进入道路和胡同后汇集流入沟头,径流下沟后,造成沟头前进,沟岸扩张,沟床下切,蚕食塬面;沟坡:侵蚀形式主要是面蚀和沟蚀,径流一般集聚为小股流分散下沟,侵蚀程度较轻;沟谷:是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是侵蚀最剧烈的部位,侵蚀形式主要以水力诱发的沟坡重力侵蚀为主,包括立崖坍塌、滑塌、陷穴、红土泻溜、沟床下切以及沟头溯源侵蚀等。
二、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1.基于“三道防线”的综合治理方针
在历史原因与当前工艺治理手段限制下三道防线主要为:(1)塬面防护线。由于地形地貌和建设方式影响,较小坡度的塬面显现出平坦而修长的特征,就在该种情况下径流会被环境影响所产生。在相关治理工作开展时需要考虑农作和拦蓄径流的便捷性,所以后续进行较为科学的道路布设并配合相关的防护林以及农田防护林网的部署能保证塬面水平梯田配套修筑涝池、水窖、沟头的可行性,达到自然与人工防护共存的特点。根据当前治理现状,麟游县已经形成以水平梯田为主体,田、林、路、拦蓄工程相配套的塬面防护体系。(2)沟坡防护线。沟坡相对其他设施地形地貌较为复杂,特别是其坡度较大、地形异常之陡。能在多重情况下进行溜、崩塌、滑坡等重力侵蚀情况,形成泥沙淤积源。所以运用生态治理进行相关植物的种植是治理措施的关键。在研究区栽植地埂经济林,坡面以刺槐、油松、侧柏生态林为主,退耕地种植核桃经济林已经初显成效。(3)沟谷防护线。冲沟是径流和泥沙的堆积区和输移区。治理措施突出了沟床下切沟、拦蓄径流和泥沙的目的。具体措施包括:铺设坡脊、建设乔灌固沟林、建设土壤和刘古方集团、种植沟防护林、形成以沟防护林和沟防护林为主体的沟防护体系。以上三种保护体系从不同的地貌部位进行划分,目的是形成从高原保护、边坡防护、沟底连续分层固定的综合治理体系。
2.基于“四个生态经济带”的综合治理方针
该模式将“三道防线”的纯粹治理模式与“因地制宜、防患增效、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土保持模式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生态环境的烦恼。以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强调土地利用的合理性。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如何将水土保持总体规划与普通民众的具体实施相结合,通过建立小型生态单元,达到总体规划的要求。综合治理的目的是通过多层次、多功能的单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建设来实现。该模型提出了“建设小生态单元”的基本概念,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了防治体系中的“三道防线”。认为应建立以造林为主体的表面控制系统、沟坡控制系统和以塘坝、古方、沟林为主体的沟道控制系统。
3.基于径流调控利用的多元综合治理方针
该模型以高原径流泥沙调控利用为基础,以沟壑区径流泥沙调控为支撑,以沟壑区坡面径流泥沙调控为补充。模型如下。高地面:建设集水沟和缓坡用地,在低洼地形成水平梯田,建设庭院水窖、沼气池等生态经济系统,结合新农村建设,努力集中连片民居;建设砂石化村公路并通过公路防护林,结合胡同公路改道,封闭胡同;在高原地表封堵低地、废弃机井、地下堆场,以河胡同复垦地为径流库区。在道路两侧的低洼角落修建涝塘,在水沟的顶部修建涝塘和水沟。通过人工集水渠道的改变,在高原地表形成径流蓄积区,防止地表径流落入沟头沟槽。沟壑区坡面:利用径流林业技术建设集水区造林和集水区植草工程。渠道:在沟底设置淤泥坝、塘坝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重点沟道治理工程。在红土水闸的滑面上种植灌木林,在陡坡滑面上种植混交林和灌木林,建设防护林和护岸林。山谷河流:麟游县土地生产力较高,主要发挥土地生产力的作用。移动式低水头管灌或喷灌设备用于灌溉经济作物。
三、结语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是水土保持思想、方法和治理技术体系相结合的“规范模式”。区域综合水土流失治理的范式应是在分析区域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发展目标和要求,建立综合水土流失治理体系。然而,这种范式是与时俱进的,在不同的时期会产生不同的范式。
参考文献:
[1]郭嘉, 张绒君, 王刚, et al. 甘肃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分析[J]. 中国水土保持, 2014(11):21-23.
[2]张绒君, 郭嘉, 于艳丽, et al. 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调水保土效益研究[J]. 人民黄河, 2015, 37(4):98-101.
[3]范继东. 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生态建设综合效益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1):299-300.
[4]吴坚. 水土保持对区域农村发展的影响评价[D]. 北京林业大学, 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85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