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对接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相当丰富,但是民族地区创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研究尚少。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结合10年来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从课程、师资、平台、载体、机制等方面总结创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的做法与经验,形成创业教育对接教育精准扶贫的经验。
[关键词]创业教育;对接教育;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G647.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辖16个县市,居住着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民族,2017年末户籍人口475.9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2%,其中苗族人口占42.7%,侗族人口占29.9%。2010年以来,学院每年在校学生稳定在1.2万人以上,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55%以上,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学生占33%以上(约是全省的2倍、全国的6倍),60%以上学生家庭不同程度地存在经济困难,可以说学院是自治州脱贫攻坚的主阵地。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既是民生,也是国计,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关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创业教育日益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成为驱动经济发展新引擎,也为民族地区开展创业教育带来契机。创业教育天然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所以通过创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对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助力教育脱贫意义重大。
2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形成创业教育脱贫的成效
2.1 形成独特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学院紧扣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的需求,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以“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素养结构”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的职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起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开设KAB创业教育项目选修课程和网络创业教育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创业课程坚持融入专业发展,通过开设创业培训、专题讲座、讲解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等内容;还注重与学生专业知识相结合,邀请行业专家、相关专业创业企业家从专业角度传授讲解。坚持理论学习与创业、个人兴趣与融入专业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2.2 完善创业扶贫师资成长机制
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创业教师走向职业化,是建立完善创业教师成长发展的長效机制。壮大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制定相应的教师创业保障办法。学院注重创业教师团队建设,近年加快创新创业课专职教师建设,组织教师参加人社部和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举办的师资培训,从2010年起,陆续组织教师参加人社部的创业指导师资培训,学院现有创业指导教师29人。同时,注重兼职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训专兼职辅导员,政府、社会和企业创业导师等,邀请国内知名创业导师、政府专家、企业创业高管、行业专家,定期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和培训,来壮大创业指导教师队伍。
为鼓励教职工参与创业,还制定多项制度和办法,促进教职工投身于创业大军中,《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创新创业制度》为有创业意愿的教职工提供创业制度保障。《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社会服务管理与收入分配办法》允许教师离岗创业,三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工龄连续计算,且有同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权利;还制订职称晋升、成果转化、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技术职称序列等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创业热情。
2.3 打造“五位一体”的创业实践平台
学院根据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培养需求,搭建形成技能实训、创新创业、科技研发、企业孵化、产品生产“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学校注重创业平台建设,打造建成国家级、省级等不同层级的创业平台。学校首批入选国家典型示范高校,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星创天地,一个省级大学科技园、还有大学创业园、技能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建成省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大师工作室4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支。“五位一体”的创业实践平台在最大程度上为学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4 开展创业活动,丰富创业活动载体
学院每年举行多场创业培训、专题讲座,普及推广创业经验和理论。创业教育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还举办参与各种创业大赛、创业模拟、创业实战等活动丰富创业活动载体。每年定期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新创意大赛”、“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学生实践作品竞赛”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大赛、“就业创业年度新闻人物”、“寻访创业英雄”以及省州举行的创业大赛。激励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参与项目,发表论文,发明专利,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
2.5 构建就业创业精准帮扶机制
建立学生信息库,建立创业贫困生信息帮扶机制。建立创业学生信息库、贫困生信息、贫困创业生信息库,对有就业意愿的学生,了解其就业意向和对就业的区域等信息,针对性地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就业培训,发放就业补贴。对有创业意愿学生、贫困学生中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重点标记、精准识别,根据学生专业、特长、能力、创业意愿等特点为其安排创业导师,有针对性地提供创业政策,指导创业培训,指导撰写商业计划书、工商登记等。学院充分利用就业网、手机短信、QQ群、就业信息发布栏、电子屏等新媒体技术送政策、送岗位,为其精准推送就业和创业信息,从而也保证了对创业生进行精准帮扶。
2.6 完善创业学分互认与转化机制
建立学分置换与奖励机制,将获得专利、创业转化为学分,进行学分奖励。黔东南职院发〔2017〕23号关于印发《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明确规定:创新创业可以保留入学资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按照学校创新创业学分管理相关办法折算学分,计入学业成绩。学校鼓励、支持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建立创新创业档案、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学校对休学创业的学生实行灵活的学习制度。休学创业的学生,其学习年限为6年,休学年限延长至3年。 2.7 民族企业协同培育创业人才机制
深化产教融合,按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目标,充分体现民族文化、民族技艺传承特征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体系。一是完善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以苗妹银饰、宁航蜡染、太阳鼓苗侗刺绣等企业深度合作为基础,构筑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平台,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岗位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形成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具有民族技艺、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3 创业教育能力提升,扶贫效果呈现
3.1 创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2015年成立以苗侗民族“银饰、刺绣、蜡染”为主题的“黔粹传人众创空间”,于2016年獲首批国家级重创空间。2016年,学院获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黔东南培生星创天地”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星创天地”。学院大学科技园获得省级大学科技园。自2015年至今,学校成功培育了“黔承世锦民族工艺坊”、“康复理疗中心”、“生态养殖”等40多个学生创业团队。519创业团队、“黔承世锦”创业团队、“中医传统康复理疗中心”团队都是其中的典范。
3.2 创业能力显著提升
学生创业团队“519创业团队”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贵州省金奖、全国铜奖等。学子获团中央授予的“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百强”荣誉称号、“国家职业教育资助育人百名成才典型”荣誉称号、“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人物”、“就业创业年度新闻人物”、“寻访创业英雄”荣誉称号。工艺品设计制造学生参加并荣获“中国(贵州)第一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黔东南分赛区民族民间工艺品设计大赛、能工巧匠选拔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黔承世锦”创业团队获首届“2016全国创新创业高端论坛暨全国高校优质创业项目资本对接会”百强项目。
3.3 创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植物组培中心创新研发组培苗推广辐射面积近1333.33hm2、总产值3亿元以上,与企业共同开发苗侗医药新产品28个、产值近5000万元。工艺品设计专业学生设计制作作品1500余件,企业转化为商品1000余件。开展“锦绣计划培训项目”培训600人以上,开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培训200人以上,学生设计制作作品380件以上,企业转化为商品130件以上。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暨“云上丹寨·非遗传承计划”,2000余人通过从事民族手工产业实现居家创业。创业教育极大地激活了学校资源、激发广大教师干事创业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陈文祥,等.民族地区脱贫治本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的构筑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7):86-89.
[2] 王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创新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01):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01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