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万娟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中入编的古诗词行文优美,感情丰沛。因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各个学段的目标要求中都注重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既要基于对诗词本身的充分理解,又要利于对诗词的审美欣赏,从而架起一座由“解诗”到“赏诗”的桥梁。
【关键词】情感体验;古诗词;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069-01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可通过诵读,想象诗词描绘的景物,体味诗句背后的情感,感悟物象隐喻的哲理和志向;通过扩充、转换、咀嚼等理解手段,抓关键词进行细读品味;通过适量、适度、适时的语言积累,让古诗词真正融会于心。
一、诵读,感受音韵之美
1.诵读想象。
山水风景类的古诗词都会选择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山水等作为描写的对象,整首诗形象生动,最大的特点是“诗中有画”“诗画合一”,浑然一体。因此,教学此类古诗词,应以诵读想象作为重点。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选取水天相接“无穷碧”的“莲叶”与“映日”衬托下的“荷花”作为描写对象,在鲜明对比中表现六月西湖如画美景。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感受诗句的巧妙选景(碧叶、红花)和景物色彩的鲜明对比(一“碧”一“红”)上,落在“诵读诗句,整体想象如诗如画的美景”上。至于诗人杨万里复杂的送别隐喻,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则无须了解,更不必过度渲染和深析。
2.诵读体味。
故事叙事类的古诗词一般都是通过典型的细节描写、传神的动作刻画和“异常的行为”来再现孩童的天真童趣、诗人的豪放潇洒、文人墨客的悲喜之情。因此,教学此类古诗词,应以整体品读体味诗句中这三块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应将教学重点落在“西辞”“下扬州”“碧空尽”“天际流”这组“送别词语”上,通过诵读体味诗人当时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回遐想的艺术效果。
3.诵读感悟。
言志哲理类的古诗词主要通过具体的“物象”隐喻人生哲理和诗人的人生志向。因此,教学此类古诗词,应在整体诵读的基础上,把理解诗中具体“物象”的隐喻作为教学重点。如《石灰吟》一诗,应将教学重点落在借石灰自喻上,落在诗人通过借喻来表现人生志向上。通过整体诵读,学生感悟到诗句表面上是赞美石灰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的美德,实际上是诗人借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这样的教学与高年段学生的学情是相吻合的。
二、理解,赏析意境之美
1.扩充。
对于诗句中浓缩语义的单音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扩展成双音词或多音词来解释,使词义更加具体准确,便于理解。如《望天门山》一诗,可将“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扩展为现代汉语的“拦腰劈开”和“回旋澎湃”之意。再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品味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
2.转换。
相比于现代汉语,古诗词中有不少词的意思或用法已经发生变化,影响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词义转换才能准确品味。如《嫦娥》一诗,“云母屏风烛影深”的“深”按现代汉语来理解是深沉的意思,但学生无法将其与烛影联系起来进行解读。这时,教师必须联系古汉语,揭示“深”还有暗淡的意思。这样一转换,学生就容易理解詩人借“云母屏风烛影深”来描述嫦娥思念人间而彻夜难眠的冷清情境。
3.咀嚼。
古诗词中有不少富有哲理、意蕴深长或形象传神的关键词,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多角度细心咀嚼。如《渔歌子》一词,“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归”,古今义都有“回家”的意思,但诗人为什么不想回家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为因为有“西塞山前白鹭飞”的美景做伴,也可理解为因为“桃花流水鳜鱼肥”,正是捕捉鳜鱼的好时节,还可以延伸为因为诗人的淡泊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对“归”的反复咀嚼,可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品味诗句,从而准确感悟、体验全诗的内在情感。
三、积累,储蓄语言之美
“背诵”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一以贯之的要求,其目的就是为了“积累”。因此,当学生已有一定的古诗词积累量时,应该要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不应停留在纯粹的记诵层面。“会背”只是基础,“融会于心”才是更高的境界。也就是说,古诗词的积累,不单单要积累语言,更要积累思想,积累文化,如此积累才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
以《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为例,教师应先以诗为本,让学生反复诵读诗句,想一想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替换诗中的“绿”。此时,学生可能会回答“到、过、入、满”等,教师再回归原句,激发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用‘绿’?”经过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绿”是江南春天的象征,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内化这句诗的内涵,教师可以继续发问:“春风,从你的脚边开始,一直吹到哪里?”“视线再放远一些,再远一些……你能用诵读来表达你脑海中的感觉吗?能把这富有色彩感和感染力的描绘记在脑海中吗?”如此,诗句便深深烙印在学生的记忆里。接着,教师可设计主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加深积累。以一幅月下思乡的画面展开情境感受活动,提示“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现在,让我们把视线从江南抽离,投向各地,从不同诗人的视角感受思乡之情,请慢慢读,边读边欣赏”,伴随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诗句的联想呈现,留给学生这样的问题:“这些诗人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思乡诗句的,与诗中的这句一样吗?”在学生细细思考的过程中,教师继续给出与这四句诗句相对应的画面或语境描述,让学生“送诗句回家”。在这样的语文实践中,诗句悄然进入学生“语库”,任其随心调遣运用。此类拓展记诵练习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自主的空间,使积累效率提高,也让学生收获“厚积薄发”的成就感。
总之,文以载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古诗词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智慧结晶,而小学生的内心世界有着强烈的想象和真挚的感情,清新、柔软的心充满了生命感知的触角,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引导和帮助学生体验古诗词之美,让学生明辨是非,或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及思乡惜友之情,或阐事明理,教给学生为人处世之道,在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为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和三观的确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柴晓燕.浅析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1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11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