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生早晨经典诵读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宋月洁
【摘 要】本文将通过对小学生早晨经典诵读现状进行介绍和分析,提出合理的小学生早晨经典诵读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师能够顺利开展相关教学提供可靠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早晨经典诵读;中华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215-01
引言
语文属于一门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能力等的语言类学科,而对于小学生而言,能够朗读出来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歌,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基础。同时,早晨是所有人记忆力、精力最旺盛、大脑和思维最为清晰的时候,因此,早晨经典诵读对于学生学好语文而言极其重要。
一、小学生早晨经典诵读现状
1.读书内容单调枯燥。
很多学校在所开展的早晨经典诵读课程中,所安排的诵读内容基本都是课本内容,有时也会安排小学生必背的70首古诗词,这使得小学生很难对诵读产生新鲜感,容易导致小学生逐渐失去对早晨经典诵读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烦心理[1]。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小学生已经对课本内容过于熟悉了,反复诵读只会增加其厌倦感。这种单调枯燥的读书内容,很难使学生的诵读能力得到有效发展,进而降低其求知欲。
2.诵读形式过于单一。
现今很多教师组织的早晨经典诵读,其形式过于单一,基本可以划分成两类,即自由读和背诵。其中,没有教师引导的自由读,会导致学生不带着真情实感诵读,其诵读状态极为松散;而反复背诵,会进一步促使小学生失去对诵读的兴趣,从而将早晨经典诵读当作累赘、任务,产生抵触心理,越来越消极,进而使诵读效率下降。
3.教师引导并不到位。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极度缺乏诵读经验,为了提升其诵读能力和效果,一般都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有效引导。然而当前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并没有对其展开有效引导,甚至很多教师并不会出现在诵读课堂中。一般早晨经典诵读只有30-40分钟,部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任务布置后,便只在一旁对学生进行监督,并不注重诵读效果。这种缺乏引导的诵读,会使学生并不会用心诵读,缺乏目的性。
二、小学生早晨经典诵读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
1.丰富诵读内容。
在早晨经典诵读环节中,为了激发小学生诵读兴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其诵读内容就应当不只局限于课本教材,而应当结合教材,引入相应的美文、诗词歌赋等以及课外读物等,从而使小学生诵读的内容得到充分的丰富,以便激发其诵读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好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等特点,但是此时期的小学生一般都拥有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可以以书中的短诗歌、童话以及语言等故事为基础,逐渐扩展小学生的读书内容,这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其诵读兴趣,也符合了小学生的正常发展状况。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一课后,一般情况下,很多小学生只知道司马光很聪明,然而却没有更多感触。这时候教师便可以在接下来的晨读课程中使学生对“跳出盒子去想问题”的思维去进行了解,这是因为通常人们在遇到小孩掉入水缸中后,都会想着怎么将其从水里捞出来,而司马光却是想着让水从落水孩童身边逐渐流走,这就告诉学生们思考问题应当适当脱离固有思维。这与以后会学到的古诗《题西林壁》在思想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诵读《题西林壁》,并感受其中的意境,从而掌握古诗词文化对于传播真理的重要性以及艺术感。
再如,经过调查,很多学生都很喜欢教材中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因此,教师可以在书柜中为学生准备一些有关成语故事、我国古代神话寓言故事以及一些短篇中国经典寓言故事等,《二十四孝》也是很优秀的读本。在开始早晨经典诵读课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读物进行诵读,从而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逐渐掌握古代先贤的传统文化思想,并且学习各种优秀的传统美德。
2.创新诵读形式。
对于早晨经典诵读课程而言,为了充分提升小学生的诵读兴趣,教师还需要确保诵读的形式应当多样化。这主要是由于缺乏组织的长时间自由诵读,很难保持住小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诵读形式上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从而充分利用诵读课程时间,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诵读比赛、美文推荐以及分角色诵读等多种方法,从而全方位调动小学生的诵读积极性和热情,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草船借箭》一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诵读,并要求诵读小组事先在组内分配好角色,有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旁白以及其他军士,从而让学生掌握各人物的情感。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适当指导,以便逐渐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进行诵读,进而让学生感受到诸葛亮有胆有识、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此外还可以让其他学生进行实时评价,提升学生的品评能力。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文采水平有限,因此在诵读时教师应当以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喜爱之情为出发点,从而在此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在学习、诵读此课后,教师应当趁热打铁,激发小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或者其他四大名著的兴趣[2]。
3.教师起到引导作用。
在学生进行早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诵读指导,严禁只是在旁边进行单纯的监督管理。教师如果能够融入到学生中,和学生一起诵读,作为表率去激励、感染并且指导学生,便会使學生逐渐产生共鸣和亲切感,从而逐渐提升对早晨经典诵读的兴趣。这主要是因为在小学生心中,教师是其日常接触最多的人,心中会有敬畏、崇拜心理,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如果教师能够主动在诵读过程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会为学生起到一个很好的表率作用,进而使学生主动接触并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北京的春节》一课后,教师可以在后续的早晨经典诵读课程中一方面带头诵读此课,并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逐渐品味传统的节日文化,进而结合自身的兴趣主动去探寻其他节日文化,并且自行寻找有关各类节日的美文来诵读和分享,活跃课堂氛围,激活学生思维,最终使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结论:总体而言,晨读并非一种可有可无的课程形式,它是能够在课堂之外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对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进行全面掌握,从而以最合适的方法提升小学生早晨经典诵读效果,进而使其产生对语文、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参考文献
[1]关谨力.小学经典诵读活动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文教资料,2018(32):57-58.
[2]师小娥.农村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8(19):91.
[注]本文系白银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2019年规划课题《小学语文早读效益提升策略的研究》(课题批号BY[2019]G047)阶段性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15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