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爽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大,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重大挑战。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自身的综合素质,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增强自我竞争力,提高自我认知,对当下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影响。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进行深入研究,对当下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对当下大学生就业思想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其在就业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当下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毕业生;思想政治:价值观;必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8-0204-02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就业问题紧密相关。就业不仅事关个人发展,还对家庭和社会有着重要影响。结合就业实践来看,想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遇到的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就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有重要影响,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与个人能力提升的客观需求。
一、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一)就业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关联
随着我国对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当下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对大学生的就业思想进行合理化引导,会对学生的就业前景造成重要影响;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合理的思想政治引导对大学生就业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此外,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如果抛开现实基础谈教育,就会出现人才技能不落地的问题。目前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和弱化导致学生学习目的混乱,也将导致大学生就业信心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问题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紧密相连的关系,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一定保障。
(二)就业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相同点
1.就教学目标而言,就业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样的
学校教育的主体对象是学生,主要目的在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校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使他们能够更加了解自我,更加了解社会,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
2.就教学内容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具有很多共同点
就业关注的是学生本身的发展,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等,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也强调了这几点;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教育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教学形式也基本一致。
在教育方法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与常规教育方法更有着高度的契合。
二、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社会对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证学生对自身进行有效评价,准确认识自身的能力水平,高等院校应大力开展涵盖整体教育教学的中心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性工作,使大学生不断发现和改进自身不足,通过对应的学习教育,逐渐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就业能力。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可以有效调整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对自己的优势、劣势、潜力等有充分的认识,进而确定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改善大学生就业思想。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可以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体现出个人的价值。可以这样说,加强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能够有效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帮助人们解决更大的问题。”
(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思想现象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当下就业问题的不斷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而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如果不加以改进或将成为社会问题,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其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大学生缺乏主动就业的意识
高校学生在就业中表现出的主动积极意识不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就业意识仍旧处于较低的一个水平。大学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自身的兴趣爱好无法充分利用,具体体现在就业信息的收集上缺乏主动性,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合理性。学生在就业求职时会显得格外困难,对就业信息的查询存在先天性不足。在求职过程中,无法较好地施展就业技巧,造成对就业环境的适应力差等问题。
2.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诚信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道德观下降、理想信念缺失、社会奉献意识不足等问题,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就业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诚信缺失的问题。如,大学生为了就业,存在弄虚作假、伪造证件、涂改成绩单等问题。又如,他们只考虑个人因素,在就业时聚集一线大城市,到偏远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工作的积极性不高,造成人才的分布不均衡。
3.大学生情绪不稳
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有些学生的不良心理滋生,骄傲自满情绪蔓延,造成了整个人生价值观的改变。 (三)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合理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生的重大改变,特别是高校扩招后,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大学梦想得以实现。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扩招为大学生就业带来的难题。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就业问题,这不仅是实现大学生就业教育目标所要求的内容,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务实之举,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建立正确的择业观,为就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对高等院校而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责任重大。
(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让大学生具备正确的就业观。重点是要开展形势教育,引导大学生择业观及就业观的改变。高等院校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业指导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就业形势,了解党和国家所实施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让他们的职业规划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并及时调整就业目标,教会他们如何正确看待职业、正确处理相互利益关系,把个人理想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就业规划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奋斗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大学生拓宽视野从定式思维中解放出来,形成全面科学的思考体系,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断提升就业能力及工作水平。
三、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探讨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改善当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如何完善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观念,对所面对的就业环境、就业对象能有正确的认识,对改善大学生就业问题有重要意义,如何正确面对工作性质、岗位和工作状态是人类发展至今仍需解决的问题,这是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所决定的。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改进大学生就业观,要将理论和现实相结合,将思想问题和就业问题相结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坚持做到实事求是、发展务实、以人为本,切实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结合当下实际就业情况,对学生进行切实可行的就业思想政治指导,有效改善学生对自我的规划,对职业的认识,从而有效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就业问题具有指导作用
随着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发现合理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对问题的解决和预防有重要作用,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合理掌握市场需求,了解就业动态,避免在就业过程中定位不清、盲目就业和职业选择不明等问题,能够针对当下大学生就业遇到的实际情况进行提前预防;针对当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可以在思想道德建设中为其树立正确的榜样,促进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完善相关思想道德建设,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合理规划职业道路,正确的就业思想道德建设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提升就业能力。
(三)就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对就业问题处理的可行性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大多针对学生在学校的品德建设和行为约束,在市场化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市场经济对传统道德和行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个人和部分社会组织对职业的主观看法会影响学生对就业的选择和个人的职业及人生规划,而此类人群大多是根据自己的个人经历以及对职业的固有意见,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主观等级划分及职业的高低划分。他们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对职业的判定也仅仅停留在日常生活中对该职业的主观看法,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而就业思想道德政治教育可以将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和思想误区进行系统剖析,帮助学生形成择业观、就业观,对改善当下固有的职业等级制度和完善就业环境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改善就业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从源头解决当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如何解决其就业问题对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有重要作用。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择业观,对其自我职业规划有导向作用。本文通过对当下大学生存在的就业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对其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深入探讨,对当下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指导课程的开展和教育内容的选定有一定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邢莹莹,陈盈盈.新时代下大學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J].信息记录材料,2016(6):110-111.
[2]雷友华.浅析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问题[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67-68.
编辑 赵瑞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29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