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方式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春红

  [摘           要]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时代要求下,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弱化和不合时宜,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信息社会迅猛发展的势头下,“互联网+”这一概念应运而生,“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能够贴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并且能够紧紧契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关    键   词]  “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8-0100-02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不一般的重要意义,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大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加以配合和共同努力,这不仅是德育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复杂多变的时代要求。
   一、“互联网+”概念介绍
   “互联网+”是以人类的需求和愿景为前提,在各种信息技术的平台基础上建立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联通和链接,从而达到创新和突破。
   “互联网+”具有六大特征: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
   我国的经济发展还不够发达,区域之间的差距也很明显,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文化素养还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优势,积极探索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并且要积极正面应对“互联网+”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不断探索发展新出路。
   二、“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内涵及原则
   (一)“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内涵
   迄今为止,我国“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成熟的内涵和定义。经过對比和分析,笔者认为,“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受教育者也就是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互联网背景下的先进技术,有的放矢地对互联网的使用者这一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潜移默化地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总而言之,互联网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它使当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互联网的特点,并且具备中国特色,最终目的是把在校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合格的复合型人才。
   (二)“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原则
   1.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原则
   在互联网时代,深入探讨和研究虚拟和现实的界限问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要求与人们的道德品行发展的本质关系问题。现实世界与互联网的虚拟世界既对立又统一,互联网世界从创立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形态。
   2.开放性与引导性相结合原则
   互联网的开放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能自由发表言论的平台,但是这种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而应该建立在法制的约束和社会秩序的正常范围内。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对新鲜事物的探索阶段,好奇心与求知欲极高,因此,如何引导他们寻找实用的信息和正确的思想道德标准是极为重要的课题。
   3.继承性与借鉴性相结合原则
   要处理好继承与借鉴之间的关系。继承是创新的根基,借鉴是创新的养分。没有继承的创新就好比大树没有根,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没有创新的继承,就不会有发展。因此,我们应该立足马克思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方法,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合理利用不断进步的现代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受教育者的信息来源更加广泛,因此教育者的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丧失了对信息资源的把握和控制。这就会使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筛选不够专业,因此会接受一些不良信息,产生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很大冲击。以往的教师课堂灌输的方法已经远远不如互联网的声图并茂有吸引力,因此,面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早已厌倦,没有了兴趣和新鲜感,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遭到了很大的冲击。
   (二)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1.“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素的影响
   我们不能低估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现实过渡到虚拟,从很有把握过渡到难以监管。我们不能单纯相信和依靠网民根据自己的判断和自觉性去筛选和接受网络言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追求的是时效性,但是网络内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非常困惑,容易受到误导。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很复杂。
   2.“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因素的影响
   “互联网+”背景下,受教育者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所以我们的教育就不得不考虑他们的成长环境,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但是争取教育方式的探寻道路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断进行探索,才能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阵地。    四、“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构建
   (一)重视网络教育阵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1.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网络课堂和在线教育应运而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现代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线课堂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其目标不仅仅是课本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心灵的净化和升华。而且在线课堂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让学生上课更加灵活,对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监管
   网络的发展不仅能够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扩大涵盖范围,更重要的是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负面问题。互联网上的信息虽然大部分都很正面、很阳光,但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负面讯息,因此加强网络监管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第一课题。各大高校应该着手于技术创新,设置各级网络监管管理员,分层次分等级对不良信息进行实时监管,让大学生拥有更加纯净健康的网络环境。
   (二)变革网络师资结构,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在“互联网+”环境下,要想拥有高素质的受教育者,就必须对教育者进行全方位的素质培训。
   1.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员结构
   当今社会,学生的视野受互联网的影响,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拓展。因此,互联网是他们进行信息获取的最主要渠道。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努力补充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和话题,趁此拉近和学生的距离,知他们所想。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具备互联网的相关知识,成为互联网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牢牢抓在手里。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管理培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宣传,还包括很多方面的培训管理工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还要提升其他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我们要时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寻找其规律性和科学性,同时对教师的培训要全面并且紧跟时代,注重实际要求,按需培养人才。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业务能力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深入了解受教育者面对的网络现状,还要根据现实的教学情况不断进行业务素质的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增强基础能力素质,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三)注重网络制度建设,完善规范性保障机制
   注重网络制度的保障机制,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评价和评估。通过评估工作一方面可以找到過去一段时间工作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还可以借鉴过去,开阔工作的视野,提高高度,推动学科的科学发展。
   1.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
   评估本身会对工作者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因为评估会在无形中形成一种竞争,这种竞争本身就会对教育者产生激励作用,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潜能,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2.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通过教育现象达到教育目标。因此,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结语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是与时俱进、不可缺少的教育,是大势所趋,它的出现和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用网络和科技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行,把互联网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紧结合在一起,使我们感受到互联网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乔玉霜.“三全育人”理念应用于高校就业工作中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
   [2]尹婷婷.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南方论刊,2017(7).
   [3]郑文涛.大众文化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8).
   [4]雷占荣,魏一虎,高建昌,等.新时期高校“三育人”系统研究[J].唐都学刊,2017(4).
   [5]张凤昌,梁立军,许积年.关于营造校园育人环境的几点思考[J].北京教育,2016(11).
   [6]金琳.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服务体系发挥后勤服务的育人作用[J].高校后勤研究,2015(1).
   [7]张宇.高校德育工作中实施情感教育模式探析[J].林区教学,2017(1).
   [8]易红联.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方法新探究[J].中国建设教育,2017(10).
  编辑 冯永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30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