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混合教学模式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丹

  [摘           要]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实践的改革与创新,混合教学模式的产生将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带来了一次新的冲击。混合教学模式是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化网络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混合教学模式综合了传统教学模式及网络教学的优势,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可以有效改善单一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缺陷,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从混合教学模式的概念、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电气控制与PLC为例,探讨在电气控制与PLC 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的线上教学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
  [关    键   词]  混合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机电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7-0022-02
   教育信息化以教学理念改革创新为先导,通过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灵活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环境信息化为基础,以教育模式创新为主要课程改革核心。因此,以混合教学模式为代表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成为现今教学改革的热点,混合教学模式融合了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优势,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平台、教学环境等方面实现有机融合。机电一体化专业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都较强,以电气控制与PLC为例,它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兼具的课程,也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多门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1]。但是在教学中,由于课时限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一方面不能兼顾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通常会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另一方面,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为了解决该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在线课程多种表现形式,既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拉近课堂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又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次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增强教学效果。
   一、混合教学模式的概念
   混合教学模式实际就是一种集合面授教学和多种技术媒介的教学的新的教学形式。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杭教授在国内正式倡导混合教学模式的概念是:把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与网络化教学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在课堂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评价学习效果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说,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是混合的,采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结合的教学方式,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在线课程、云课堂以及各种社交平台增加教学的灵活性及高效性,同时线下教学则重视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活动,通过课前、课中及课后的教学活动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更好地为学生解答疑问。在教学理念上更加突出地体现教师与学生在教育中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设计、角色也都会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建立在分析学生需要、教学内容、实际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优势互补来增强学生的认知效果。而利用网络进行的线上教学,如线上课程、云课堂、慕课等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时间及需求有针对性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进行学习环境、学习者的特征和学习任务的分析,制定实施的策略和步骤,并探讨其可行性,确定预期的教学效果。其中学习者的特征分析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共性、稳定性,又要考虑学习者在认知结构、学习风格、学习动力等方面的差异性。
  第二部分,依据第一部分的分析结果进行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主要包括教学过程设计、学生活动的组织、教师指导方式的设计及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在该阶段,教师应注重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要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或者修改,設计出既符合学生探究学习特征,又能针对不同学习层次、不同学习对象的课件、微课、教学视频或交互式动画等供学生使用。
  第三部分,混合式教学的实施,将传统课题教学手段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主要将在线学习、线下学习采用无缝学习策略进行整合,实现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互补。首先,教师利用学习平台开展在线签到,记录学生出勤数据。发布探讨任务,利用学习平台移动端实施互动问答与讨论、在线笔记、多屏互动、实时调查、投票与反馈等教学活动。同时穿插讲授重点、难点,通过随机选人、问题抢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互动热情。其次,教师组织在线测试,系统实时批阅,强化学生知识与技能点的掌握,同时引导学生查缺补漏。最后,学生通过在线成长博客记录课堂反思,从中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提升与情感态度的升华。
  第四部分,教学反馈与评价,一方面通过网络课程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考核,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反馈与评价,验证课程的预期教学效果,对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进行调整,优化教学。整个评价体系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自然构建,改变了以试卷考核为主的评价方式,注重多元化评价,促使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同时,评价体系将项目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挂钩,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与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三、混合教学模式在电气控制与PLC课程中的应用
   在进行教学策略的选择时,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结合起来,采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为了解决电气控制与PLC课程传统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平衡的弊端,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结合网络教学,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采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以视频、图片、PPT等方式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线下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线课堂的方式,通过视频教学展示该课程相关仿真实践操作的具体步骤及内容,让学生利用线下的实践活动加深对电气控制与PLC课程的理解。    教师在进行教学资源设计时,除了传统的教学材料,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借助网络制作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资料等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制作生动的教学课件,将视频及一些网络课程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在第一章“常用低压电器”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展示接触器、继电器、熔断器等器件的图片或3D模型图,生动地为学生介绍相关器件的使用。同时,教师在开展线下教学时,可以制作教学视频上传到云课堂等在线平台,通过平台收集的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
   教师在进行混合教学模式实践时,可以采取翻转课堂的方式,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在课前借助在线课堂,自主完成对基础概念的学习,在上课过程中转变课堂角色,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象,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分享、探讨知识,而教师则在翻转课堂中起到引导及补充作用,在学习PLC编程设计电路时,学生可以在线下结合在线视频课堂,自主学习并尝试编程,设计一个简单的创意电路,在课堂上向大家讲解分享,这种混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结合起来,并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混合教学模式的考核評价是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企业评价等方式,多元化利用问卷、综合考核数据分析等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评判。考核评价分为学习评价与考核,学习评价包括课前准备评价,由在线教学平台根据学生的课前学习任务单的完成情况自动给出成绩以及过程性评价,由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进行给分。考核是指学生完成教师在课后教学平台上发布的考核内容后,由在线教学平台自动给出。教师可以根据在线平台给出的数据进行分析,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形成混合教学模式的最佳实践。
   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应用中存在一些弊端,上课过程中,教师借助黑板及课本讲解理论知识,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及主动学习能力。并且课时安排不合理,课程内容复杂、课时较少,理论教学占据主体地位,忽视课程的实践部分,导致学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发展。而在混合教学模式下,教师采取线上面授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借助网络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重视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多方位的教学模式中加深对课程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实践及编程能力,在今后的工作实践过程中更具竞争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层出不穷,利用PPT的传统教育模式逐渐无法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在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教学实践中,基于混合学习模式实现线下和线上教学过程的无缝对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网络资源的使用率。通过互联网与教育工作的结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增强对知识的掌握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促进学生知识与个人能力的综合发展。技工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学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对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婷,敖茂尧.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机电一体化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以“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课程为例[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5):62-66.
   [2]刘斌.基于在线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1):81-84.
   [3]王春妮.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赤子,2016(17):71-72.
   [4]王鶄,杨倬.基于云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以华师云课堂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7(4):85-89,102.
   [5]张其亮,王爱春.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4):27-32.
  编辑 陈鲜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38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