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开发及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沈艳霞
【摘要】以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开发及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存在的问题为主要依据,从转变教学理念、选择恰当的体育游戏教学内容、提高体育游戏应用的针对性、拓展多元化的组织形式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水平,为小学生日后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 体育游戏 现状 方法
对于小学体育教学来讲,加强游戏教学开发十分重要,其不但能够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还能加强学生身体素质。为此,相关教师应高度重视游戏教学开发,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将其作用发挥出最大化,以期提高小学体育游戏教学质量,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作铺垫。
一、小学体育游戏教学的现状
1.教学理念陈旧。目前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存在观念滞后、认识浮浅的情况,教师将体育游戏单一地看成学生玩闹,忽视体育游戏潜在的教育功能,学生在体育课上只是一味地玩,而忽略其内在学习作用。体育游戏是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方式,需担负其推动学生健康成长、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职责。将体育游戏单一地认为体育课的娱乐活动,忽视其实际作用,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十分不利。
2.体育游戏缺少针对性。体育游戏反复利用的原因是其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目前体育课中体育游戏的利用存在针对性缺失的问题,课堂上各个部分游戏应用缺少目的性,和教学内容毫无联系。体育课上应用缺少针对性的体育游戏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十分不利。
二、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开发及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方法
1.转变教学理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指的是学生需具备的,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与品格。体育课堂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主要场所,在课上利用体育游戏教学不能只是单一地组织游戏让学生玩,还需要担负起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任。为此,教师需转变以往对体育游戏教学的认识,全面分析体育游戏的内在价值与功能,进一步挖掘体育游戏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作用,让其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主要途径。
2.选择恰当的体育游戏教学内容。在选取体育游戏教学内容时需要筛选以往的教学内容,以往游戏内容起到的教育意义是不容忽略的,需将不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内容舍弃掉,对满足目前时代需求的素材进行创编,赋予其时代特点,变成学生会接受的游戏内容;游戏内容可以从学生实际生活中选择,让体育游戏素材来自于学生实际生活,与学生生活贴合的游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变成游戏活动的主体;可以结合学生性格特点,全面分析教学过程中的运动难点,把课本游戏化处理,变成学生喜欢的体育游戏,在游戏中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形成。来自于社会素材的体育游戏和社会衔接,能在游戏中培育学生走向社会的品格与能力,运动游戏化处理,可以切实提升学生运动素养。教师需要做游戏的组织者与开发者,让开发的游戏内容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3.提高体育游戏应用的针对性。应用体育游戏需要和体育教学目标相结合,有计划地应用,并立足于目标,全面分析课堂内容、场地器械以及学生学情等,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研究其能够培养出哪些素养,结合目标有针对性地使用游戏方法,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比如,为了提高学生体育情感,在体育课的准备环节中可以使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另外游戏内容还需起到服务学习教材的作用;基本部分的教学需结合培养学生运动实践能力与健康推动的素养,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运动水平与体育素养等,在实际游戏中渗透健康知识;在结束部分,若让学生放松身心,可以恰当地利用放松性游戏,让小学生从兴奋状态恢复到安静状态。
4.拓展多元化的组织形式。体育游戏设计形式的多元化能推动学生不同素养形成,新形态下社会需培育不同能力与品格的人才,这便要求小学体育教师结合不同的游戏素材与课程培养目标,有效设计体育游戏的开展形式。比如对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教师可以应用小组合作的开展形式;对于学生良好的社会品质的培养,能够通过布设游戏情境的方式来培养学生。为了在准备环节与结束环节实现热身放松的目标,可以应用散点、集体以及小组等不同形式来提高课堂效率。基于目标为主,以内容为中心,立足于场地器械,拓展体育游戏的组织形式,有助于培養学生核心素养,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为主要内容,具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若想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一定要确定体育游戏教学的可行性,在课上转变教学理念,和实际目标相结合选择游戏内容,并有效应用游戏,通过多元化的组织形式将体育游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体育游戏的趣味性,推动核心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顾伟军.核心素养引领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32):177.
[2]陈荣生.核心素养下提升小学体育游戏教学有效性的途径[J].当代教研论丛,2018,(05):119.
[3]施永坚.核心素养视角下提升小学体育游戏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08):2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46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