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语言文字教学,培育学生人文核心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语言文字是人类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是情感交流的纽带。规范语言文字教学,通过营造规范用语用字环境,开发学生语言潜能,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人文修养和文化品味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和准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言文字 核心素养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1.207
众所周知,语言文字是人类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是情感交流的纽带。让学生掌握和准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培育学生人文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和外在体现。反过来,让学生掌握和准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核心素养。通过规范语言文字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语言所传承的丰富灿烂的文化,加深对母语的情感,明确学习和规范运用语言文字重要性,培养学生说话、演讲和论辩才能,发展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一、拓宽学习渠道,营造语言文字学习环境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主渠道不是唯一渠道。如,组织文学社,让学生剪报、编辑报刊,组织社会调查,组织读书报告会,开展演讲、辩论,让学生确定课外阅读专题、写专题报告等等,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要求学生主动参加班、校、社区的各项活动,自主地办报刊,参加社会调查、采访等活动,要求学生进行自主的、有目的的专题阅读,并写出相应的阅读报告……我们把学生多渠道的显性学习活动和隐性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强调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携起手来,共同关心学生语言能力、人文核心素养的提高,共同营造一个具有深厚气息的语言学习环境。
要规范学生语言文字,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核心素养,就必须重视学生写字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在低段着重指导学生写好硬笔字,结合新课改理念,要求每周至少要有一节写字课进行写字指导练习;高段着重指导学生练习写毛笔字。利用中午的午习时间,开展“笔墨飘香的午间”的全校性的练字活动。学生上交练习作业,到期末上交一张满意的作业参加展评。同时鼓励老师们研究如何提高写字指导的实效。
二、注重语言积累,开发学生语言潜能
语言文字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交际工具,它必须与思维活动相一致;而作为思维工具,它又必然承担着认识客观世界、丰富内心世界的任务,而作为文化,它又必然影响着情操的陶冶、世界观的形成。长期以来,我们对语言性质的认识过于窄化,尤其是对工具性的认识,仅仅把它看作交际的符号。因此,语言教学充斥着的是对知识概念的学习、记诵和机械的运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其基础是语言积累——主要是书面语言的积累。我们的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具备了适应生活的语言能力,但主要是口头语言的运用,入学后,一方面要规范和提高口头语言,另一方面,就是要学习、运用书面语言。在基本解决了识字问题之后,就要从优秀、典范的书面语中认识、掌握书面语,这个过程,也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语言积累,首先是一定量的语言材料的认识、记诵与掌握,尤其是初学书面语,没有一定的量的积累是不行的。
三、注重文化修養,提升学生文化品位
学语言也是在学文化,它正如《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所描述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此次制定的《课程标准》,强化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课程目标第(2)条、第(3)条是这样表述的:“(2)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养分;(3)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可见,落实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必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来体现。《课程标准》适度强化了古诗文的阅读,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并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吸收语言精华,提高书面语的表达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能够钻研教材,巧妙设计,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资源,并积极创设各种有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此外,鼓励老师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融图、文、声、像为一体,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直观化,趣味化,使教与学的过程更丰富、生动,更易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和积极性,发展学生思维,优化课堂教学。全校开展“书声朗朗的晨间”活动,要求学生到校后进行朗读练习,每学期末举行朗读比赛。评比优胜班级。各班参加学校组织的阅读考级活动,学生阅读教师推荐的书籍,进行摘录,撰写心得。达到一定的阅读量后参与考级,获得证书。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更有效地掌握和吸收规范语言,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人文核心素养。
四、改善学习方式,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
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就必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学习方式相结合。我们无意否定接受性学习方式,在学生认知的过程中,必然需要接受;我们要否定的是单一的接受性方式,让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自己钻研教材,体验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情感,逐步地形成问题意识,形成专题研究的意识。
体验性、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指导,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贯穿在基础型课程的全过程,一是体现在综合学习过程中。所谓的贯穿在基础型课程的全过程,就是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沉入文本,感受内容,感受语言,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控制课堂的局面,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提问、讨论、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独立意识和合作意识。所谓的体现在综合学习过程中,就是要让学生自觉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并从中提炼问题,研究问题;综合学习还包括专题阅读和专题研究,要培养学生占有第一手资料的习惯,培养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专题的习惯,使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赏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叶圣陶曾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实践对语言积累的深刻影响。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如参加社会实践,积累常用的谚语,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学会了品味生活,才会使生活的语言富有灵性,学会批判性思考,并积累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得到永久储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049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