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培育学生健康生活核心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基于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将身边发生的生活事件、生活情景、生活现象、生活经历引入教学课堂,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在认知上说服学生,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在态度上改变学生,在价值观上引导学生,丰富所教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体验和感悟中陶冶情操,升华品格,体会感悟,增进情感,提升道德;要注重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逐步养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让自己平静接受现实的同时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学会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 教学情境 教学案例 课后探究
把发展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出发点。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夠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生成与培养?这是值得每一位道德与法治教师思考的重要课题。将课堂生活化,从教学培育学生健康生活核心素养、关注初中阶段的学习与生活,积极地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成长意义。
一、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引领学生道德成长
初中《道德与法治》充分展现学生所面临生命成长问题和现实社会的真实问题,承接地气,体现教材的生活化。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材把“回归生活”作为理论基础,以初中学生不断扩展的现实生活为背景,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解决学生面临的生命成长问题,注重从学生生活体验中总结提升。
教材每节内容的设计都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引领:
①运用你的经验: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为起点,唤醒学生生活经验。
②探究与分享: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丰富和调整学生的个体经验,促进学生健康生活核心素养的形成。
③拓展空间:设计意图是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现实生活,感悟生活,培育健康生活核心素养。
以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少年有梦”这一节为例,从“运用你的经验”开始,探究自己的梦想,并且思考:如果梦想不能实现,那么梦想还有意义吗?将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唤醒学生对梦想的探究。教材第一目中以“阅读感悟”“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其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人类的发展需要少年的梦想,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目标、时代脉搏、国家梦想紧密相连。第二目中,通过,一个“方法与技能”以及一个“相关链接”两个“探究与分享”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努力,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坚持;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努力需要有方法、目标。本节最后以“拓展空间”结束,引导学生制订“我的努力计划”,使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整个过程主线为:创设情境经验引入—直面矛盾和困惑—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体验道德成长—相关行为和行为能力及方法的指导。这样的设计意图在不同层面促使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得以表达、分享、交流,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丰富和调整学生的个体经验,促进学生健康生活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将课堂生活化,创设素养培育平台
教法自然则需要课堂生活化。生活处处是课堂,时时是教育;内心感悟的提升就是教育。如果我们只把课堂局限在教室中,那会摧毁为学生心中的课堂。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而积极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的交流、生生的探究中来实现。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范式,将课堂创设为健康生活核心素养平台,引领学生解决生命成长中的生活问题,由此判断学生的行为动机、观察学生的思维养成,最终引领学生实现所要达到的核心发展素养。例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一框题《守护生命》中,对于面对溺水、地震、火灾、楼梯踩踏、校园欺凌等人为或意外事故发生时,我们该如何避免受到伤害,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分不同的角色自主参与演练,在演练和观看的体验中,分析各类事故发生的原因,遇到诸如此类问题时如何解决,并总结从中得到的启示。再如,我们还可以通过校园欺凌事件拓展,除了知道自护自救外,逐渐内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增强了法律意识,提升了健康生活核心素养。教材是统领,它将生活、兴趣、责任……呼唤到一个叫做课堂的地方,然后让他们自由地撞出智慧的火花,课堂来源以生活,最终回归生活,引导学生的健康生活核心素养在课堂中形成,最终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
三、教学课堂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养成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把课内与课外、知识与生活、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起来,将课堂教学转化为学生课外日常生活当中的成长行为,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
例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第九课第一节的“守护生命”主线设计
首先:明确健康生活的学科核心素养,热爱并尊重生命,具有健康生活方式和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其次:用课堂实例让学生探究分享生活中如何爱护生命,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护自救方法。知道怎样养护我们的精神,了解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
最后:珍视生命,对生命负责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爱护自己身体、关爱他人,增强自我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认同中华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自觉守护精神家园。
教学片断1
在11月26日7时57分,台湾海峡(北纬23.28度,东经118.6度)发生里氏6.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20千米。学生经历发生地震后,体会相当深刻。地震好可怕呀!这要是发生在我们大灾难可怎么办呀?(学生朗读)
师:我们再来演习地震来我们该怎么逃生?下面我们来进行一次实战演练,老师数1.2.3,看看大家会采取哪些行动。1.2.3地震了! 师:找到个别没做好逃生方法的学生,如果刚才真的地震了,你可能就阵亡了,你有什么感受?
生:地震很可怕。要保护好自己的生命。
师:在地震的时候要学会自护自救。那么地震时候如何自护自救呢?
生1:跑到空旷的场所。
生2:在家里找一个三角区域或者躲在床、桌子下面。
师:同学们都掌握一些自护自救的方法。生活中,除了地震,我们还有可能遇到其他的自然灾害、人为灾难,如:火灾、交通事故、校园欺凌。请同学们想一想遇到这些灾害或灾难我们该如何自护自救呢?(展示图片交通事故,火灾,校园欺凌)
生:报警,110,120,119,人工呼吸,求救,逃跑
师:爱护身体还需要我们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掌握自护自救方法。(板书)
评析:以事例为切入,联系自身经历,感受人会因为一些外在的因素伤害我们的生命健康,从而达成有效落实本节课学科核心素养养成。
教学片断2
说到校园欺凌,有一位同学正饱受其困扰,我们一起看看他遇到了什么麻烦。
前几天在学校有个初二学长踩了我一脚,随后我们发生了口角,昨天他找了一帮人来我们班打我,还说让我交“保护费”。再也不想去上学了,在同学们面前挨打也太伤自尊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哎~死了算了!(学生朗读)
师:通过邮件我们看出校园欺凌不光给他身体带来伤害,给他的心理也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他甚至有了轻生的想法,我们应该如何对他进行心理疏导呢?
生:在挫折面前要坚强,生命只有一次,要爱护。
师: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守住生命,我们才能感受四季的冷暖变换,体验生活的千姿百态,追求人生幸福的种种可能;才能让我们亲人情有所依、老有所养。所以,无论我们现在或今后遇到多大的挫折或者不如意,都不能伤害自己的身体,更不能结束自己的生命。推己及人,我们同样也有责任更有义务尊重他人的生命,坚决不做伤害他人身体和尊严的事情。因为对我们每个人来讲,生命至上都是不变的真理!所以我们要珍视自己的肉体生命。
养护精神:
过渡语:是不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能做到爱护自己的身体、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就足够了呢?让我们一起看看下一位同学发来的邮件。
林老师,我生活规律,学习刻苦,课余时间也很少打游戏,觉得打游戏影响学习,对身体也不好,可是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让我觉得好乏味,好无聊哦~(学生朗读)
师:大家认为老师该给她提些什么建议呢?
生:读书,户外运动,画画,听音乐等
师:就像大家所说,在日常生活中,这位同学应该通过培养丰富的兴趣和爱好来养护精神。
评析:同样以事例为切入,联系自身经历,再次感受生活伤害我们的生命健康的行为,学会增强自护自救能力,提升珍爱生命的健康生活素养,从而达成有效落实本节课学科核心素养养成。
四、开展生活化课后探究,培养核心素养
中学阶段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不是观念的和技艺的,而是实践的、行动的,是引导学生在整合、理解上述知识与观念的基础上,通过现实行动实现生活和人本身的逐步完善。课后探究是检验教学成果的试金石,通过课后探究进一步让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回归生活,也用生活来印证知识。是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学完第七课《亲情之爱》时我布置学生回家与父母共同完成一件或一件以上家务事,以表达感恩之情。并将课堂上完成的画作和家书带回家,制作成相册、相框,保留纪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课后加深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积极融入到社会大课堂中让学生在生成性活动中,积极表达、善于思考、习得方法、努力践行。
因此,我们要拓展学生的思维,开展生活化课后探究,鼓勵学生自主参与社会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上,利用已学知识指导自己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体悟生活即学习。真正从生活中自觉提升自己的健康生活核心素养。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性认识。
结语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生活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源泉,教师要时刻将生活源头活水引入课堂,让道德与法治课的理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课堂小天地变成生活大舞台。从而彰显道德与法治的魅力,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养成健康生活的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2-18.
[2]教材编写组.道德与法治七年级[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59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