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赣北植棉区板地直播棉8 种常见害虫发生特点与防治要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吴振江 江洪 陈尚海 伍琦

  摘要:为了提高板地直播棉田害虫的化学防治效果,通过对板地直播棉田害虫发生的调查,结合板地直播棉简化栽培技术特点和查阅相关资料,简述了在棉花生长过程中常见的棉铃虫、斜纹夜蛾、棉红铃虫、棉盲蝽、棉蓟马、棉蚜、棉叶螨和白粉虱的形态特征及发生为害特点,推荐了对应防治药剂,如抑太保、丙溴磷、氟铃脲、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联菊·啶虫脒和氟虫腈等8种,并提出了板地直播棉不同时期的防治要点。
  关键词:赣北植棉区;板地直播棉;目标害虫;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0  引言
  随着赣北植棉区棉花栽培轻简化模式的推出,棉花板地直播技术在实践中被棉农广泛应用,其板地包括前茬油菜地、麦地及生产中多年未翻耕的抛荒地、多年免耕轮作地等。而棉花板地直播技术在赣北植棉区主要存在中早熟棉板地穴播技术和短季棉板地条播技术两种方式。
  中早熟棉板地穴播技术为冬闲地采用中早熟棉花品种板地穴播,该技术一般于4月底至5月上旬掌握透雨后抢墒播种,在喷好除草剂备用棉地用专用打洞器按穴距40~50 cm,行距70~80 cm打好播种洞,每穴放精选包衣种子2~3粒,再用盖子剂填平洞穴。
  短季棉板地条播技术为前茬油菜地采用短季棉品种板地条播,该技术一般于5月底至6月上中旬掌握透雨后抢墒播种,在喷好除草剂备用棉地用专用开沟工具按行距60 cm拖好深、宽均2 cm的沟槽,在沟槽内以10~15 cm种粒间距播种,用种量为15 kg/hm2,再用盖子专肥填平沟槽。
  棉花生长过程中对棉花产量及品质有严重危害的螨类及昆虫较多,通过作者田间调查,在赣北植棉区板地直播棉花的主要害虫有三类八种,分别为鳞翅目类的斜纹夜蛾、棉铃虫、红铃虫,半翅目及刺吸性害虫类的棉盲蝽、棉蓟马、棉蚜、白粉虱,叶螨类的红蜘蛛。现将其形态特征、发生与为害特点和棉花生育各期的防治要点介绍如下。
  1  目标害虫的形态特征及发生为害特点
  1.1  棉铃虫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属鳞翅目夜蛾科,别名棉铃实夜蛾,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蕾、花、铃,也取食嫩叶。成虫有趋光性,羽化后即在夜间闪配产卵,卵散产,较分散。为害棉花时,初孵幼虫先食卵壳,不久开始为害生长点和取食嫩叶,成缺刻或孔洞;2龄后钻入嫩蕾中取食花蕊,3~4龄幼虫主要为害蕾和花,5~6龄进入暴食期和为害盛期,多为害小铃、大蕾或花朵,为害小铃的从基部蛀食,蛀孔大,孔外虫粪粒大且多,小铃受害时,铃的基部有蛀孔,孔径粗大,近圆形,粪便堆积在蛀孔之外,赤褐色,铃内被食去一室或多室的棉籽和纤维,未吃的纤维和种子呈水渍状,成烂铃。棉铃虫有转移危害的习性,一只幼虫可为害多株棉花的蕾铃[1]。
  1.2  斜纹夜蛾
  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属于鳞翅目夜蛾科,又称斜纹夜盗蛾,俗称花虫、黑头虫,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暴食性和杂食性农业害虫。该虫的繁殖力极强,一年内发生代数多,世代重叠严重,抗药性强。为害棉花时,初孵幼虫群集一起,在叶背取食叶肉;三龄后分散为害,取食叶片和蕾铃较嫩部位造成许多小孔,严重的把叶片吃光,食害蕾铃,造成烂铃或脱落;四龄以后为害最盛,随虫龄增加食量逐增,有假死性及自相残杀现象,四龄以上幼虫除啃食叶片外,还可钻食棉花的花和果实。为害花朵时,先食花蕊,后食花瓣,雄蕊、雌蕊、柱头被蛀害,造成花冠残缺不全。为害棉铃时,在铃的基部有1~3个蛀孔,孔径不规则,较大,孔外堆有大虫粪,大铃表皮有被啃的痕迹[1-2]。
  1.3  棉红铃虫
  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assypiella)又叫棉花蛆、紅虫、花虫,属鳞翅目麦蝌蚪,钻蛀性害虫,是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幼虫虫体整体呈橙红色,所以叫红铃虫。该虫以幼虫钻蛀取食棉花的蕾、花、铃、种子等,引起蕾铃脱落,导致僵瓣、黄花、烂铃,造成棉花产量和品质的严重损失。以幼虫在籽棉、棉籽和枯铃中越冬。越冬幼虫在气温达20℃左右开始化蛹,24℃~25℃羽化。成虫在前半夜活动,交配后飞到棉株上产卵。第一代卵产在嫩头及上部果枝的嫩芽叶和蕾上,第二代以后多产在青铃上。1头雌蛾一般可产卵几十到一二百粒。第一代幼虫主要蛀食棉蕾,造成大量脱落,以后各代为害青铃,造成烂铃和僵瓣,使棉花减产,品质降低。越冬成虫活动产卵期遇阴雨天气过多,则不利于一代红铃虫的发生。秋雨多时,则对红铃虫发生有利,会造成严重为害。近年来,长江流域棉区棉红铃虫发生有下降趋势[3-4]。
  1.4  棉盲蝽
  棉盲蝽(Cotton plant bug)属于半翅目盲蝽科,以口器刺吸式为害,是棉花的主要害虫,在我国棉区为害棉花的盲蝽有5种,分别是绿盲蝽、苜蓿盲蝽、中黑盲蝽、三点盲蝽、牧草盲蝽,其中,以绿盲蝽分布最广。棉盲蝽以成虫、若虫刺吸棉株汁液,造成蕾铃大量脱落、破头叶和枝叶丛生。春季棉盲蝽主要集中在越冬寄主和早春作物上为害,棉花幼苗期转移到棉苗上为害,在棉花现蕾到开花盛期为害最盛[5]。
  1.5  棉蓟马
  棉蓟马(Thrips flavus Schrank)属缨翅目蓟马科,锉吸式口器,分布于华中、华南各省区。成虫、若虫在植物幼嫩部位吸食为害,叶片受害后常失绿而呈现黄白色,花朵受害后常脱色,呈现出不规则的白斑,严重的花瓣扭曲变形,甚至腐烂。棉花受害常表现为皱叶偏多。棉蓟马具有昼伏夜出习性,一般以成虫潜伏在土块、土缝下或枯枝落叶间越冬,少数以若虫越冬。每年4月开始活动,5~9月份进入发生为害高峰期,以秋季最为严重。棉花齐苗后至4片真叶期是棉叶螨防治的关键期。
  1.6  棉蚜
  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属同翅目胸喙亚目蚜科,俗称腻虫。为世界性棉花害虫,我国各棉区都有发生,是棉花苗期的重要害虫之一。棉蚜以刺吸口器插入棉叶背面或嫩头部分组织吸食汁液,受害叶片向背面卷缩,叶表有蚜虫排泄的蜜露(油腻),并往往滋生霉菌。棉花受害后植株矮小、叶片变小、叶数减少、根系不扩展、现蕾推迟、蕾铃数减少、吐絮延迟。在棉花上为害的蚜虫有棉黑蚜、棉长管蚜及棉蚜。春季当气温达10℃时开始孵化,在田间以散居形式进行活动,其种群数量不大,一般情况下对棉花的为害也较轻。5月中旬至6月中旬气温低(20℃~22℃)有利于低温型蚜种棉黑蚜的猖獗为害。棉蚜在棉田的为害按季节可分为苗蚜、伏蚜和秋蚜。   1.7  棉叶螨
  棉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又称棉红蜘蛛,属蜱螨目叶螨科。该虫在我国各棉区均有发生且寄主广泛,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玉米、高粱、小麦、大豆等。棉叶螨一般在棉花叶面背部刺吸汁液,使叶面出现黄斑、红叶和落叶等为害症状,形似火烧,俗称"火龙"。在我国为害棉花的叶螨主要有朱砂叶螨、截形叶螨、土耳其斯坦叶螨、敦煌叶螨。朱砂叶螨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植棉区,截形叶螨分布偏北。棉红蜘蛛一般在叶背取食和栖息,但在严重为害时和虫体密度过大时亦有少数在叶表栖息为害。棉花受棉红蜘蛛为害后,最初叶片出现黄色斑块,以后逐渐呈紫红色,严重时棉叶枯死脱落。棉花苗期严重受害时,能使棉叶全部脱落,造成光杆,只能重播或改种其他作物。即使不致光杆,也将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棉株不能正常生长,植株矮小,造成棉花减产。棉花在中后期严重受害时,会造成落叶、落花、落蕾、落铃,影响棉花产量。
  棉叶螨的发生蔓延和繁殖速度与温湿度有明显的正相关。高温干燥对其发生有利。在15℃~30℃的条件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发育速度加快,且发育历期缩短。当气温升高到30℃以上时,产卵量就下降,升高到34℃时就停止产卵。当气温在23.0℃~27.5℃时,对叶螨生长、繁殖最有利。赣北植棉区5月中下旬至6月初,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棉叶螨的繁殖速度随之加快,并集中开始为害棉花,在棉叶上很快出现红斑,6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繁殖和传播蔓延速度最快,于6月中旬至7月初便出现第1个为害高峰期,7月中下旬会出现第2个高峰期。这2个时期如得不到有效控制,到8月下旬会使棉田呈现一片红,对棉花生产造成严重损失。9月份以后,随气温下降,棉株开始衰老,棉叶螨逐渐转移到杂草上为害,并准备进行越冬[6-7]。
  1.8  白粉虱
  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属半翅目粉虱科一种世界性的害虫,俗称小白蛾,是近年来中国新发生的一种虫害,也是世界上为害最大的入侵物种之一,主要为害番茄、黄瓜、辣椒等蔬菜及棉花等众多作物。白粉虱直接刺吸植物汁液,导致植株衰弱,若虫和成虫还可以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的产生,严重影响光合作用。白粉虱对不同的植物表现出不同的为害症状,在棉花上,使叶正面出现褐色斑,虫口密度高时有成片黄斑出现,严重时导致蕾铃脱落,影响棉花产量和纤维质量。白粉虱的生活周期有卵、若虫和成虫3个虫态,一年发生的世代数因地而异,且世代重叠极为严重。白粉虱的最佳发育温度为26℃~28℃,在7~9月主要为害棉花。在白粉虱发生初期(每株有成虫2~3头时)及时用药防治,尤其掌握在点片发生阶段[8]。
  2  常用化学杀虫剂品种推荐
  2.1  抑太保(50 g/L氟啶脲乳油)
  该药剂以胃毒作用为主,兼有触杀作用。对多种鳞翅目害虫及直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害虫有很高活性,对鳞翅目害虫,如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有特效,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无效,残效期一般可持续2~3周,对使用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等药剂产生抗性的害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治适期应掌握在孵卵期至1~2龄幼虫盛期,用量为225~450 mL/hm2。
  2.2  丙溴磷(400 g/L乳油)
  该产品剂型为有机磷杀虫剂,具触杀和胃毒作用,用于防治棉花、蔬菜、果树等作物的多种害蟲,特别是对抗性棉铃虫的防治效果极佳,用量为900~1500 mL/hm2。
  2.3  氟铃脲(50 g/L乳油)
  该产品是新型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以胃毒作用为主,兼有触杀和一定的内吸作用,对防治小菜蛾低龄幼虫效果最好,对棉铃虫、红铃虫在卵孵盛期,幼虫蛀入蕾、铃之前用药防效亦好,用量为562.5~1125.0 mL/hm2。
  2.4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
  该产品为甲氨基阿维菌素1.0%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1.1%复合剂,是一种微生物源低毒杀虫、杀螨剂,作用方式以胃毒为主,兼有触杀作用。对甘蓝小菜蛾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用量为150~300 g/hm2。
  2.5  联菊·啶虫脒(6%晶体)
  该产品为烟碱类化合物啶虫脒和拟除虫菊类化合物联苯菊酯复配而成的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内吸作用,防治刺吸式害虫杀虫剂效果好,尤其对白粉虱有特效;用量为375~450 g/hm2。但对蜜蜂、鱼类等水生生物及家蚕有毒。
  2.6  氟虫腈(30 g/L微乳剂)
  该产品是一种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杀虫谱广,以胃毒作用为主,兼有触杀和一定的内吸作用。主要防治对象包括蚜虫、叶蝉、鳞翅目幼虫、蝇类和鞘翅目等害虫。是被众多农药专家推荐为代替高毒有机磷农药的首选品种之一。推荐用量600 g/hm2。但对虾蟹蜜蜂高毒。
  2.7  吡虫啉(200 g/L可溶液剂)
  该产品为烟碱类超高效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和内吸等多重作用。主要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飞虱、粉虱、叶蝉、蓟马等害虫;用量为75~150 mL/hm2。
  2.8  啶虫脒(40%水分散粒剂)
  该产品属氯化烟碱类化合物,是一种新型广谱且具有一定杀螨活性的杀虫剂,其作用方式为土壤和枝叶的系统杀虫剂。广泛用于蚜虫、飞虱、蓟马、部分鳞翅目害虫等的防治。一般通过喷雾防治害虫,但用颗粒剂做土壤处理,可防治地下害虫。用量为34.5~57.0 mL/hm2。
  3  板地直播棉不同时期的防治要点
  3.1  苗期和蕾期
  棉花播种出苗期主要害虫为棉蚜、棉盲蝽和棉蓟马。可用30 g/L氟虫腈微乳剂、200 g/L吡虫啉可溶液剂及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防治。   蕾期重点防治盲蝽象和棉红蜘蛛,可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和6%联菊·啶虫脒等防治。
  3.2  花铃期虫害防治
  重点防治棉铃虫和斜纹夜蛾,兼治红铃虫、白粉虱和红蜘蛛等。防治棉铃虫、斜纹夜蛾可选用50 g/L氟啶脲乳油及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单用或混用,防治白粉虱可用6%联菊·啶虫脒及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防治。以上各农药可轮换混配使用,以防害虫产生抗药性,多种害虫并发时可混用。
  对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要从盛花初铃期开始加强防治,对后期长势旺盛的高产棉田,在8月底及9月初均需用药防治1~2次,才能确保秋桃不受虫害[9]。
  3.3  提倡无人机喷药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积极开展了农用无人机喷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机型越来越多,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推广速度越来越快,技术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作为一种新型的农药喷洒技术,是农药防治从人工背负式转变为无人机喷药模式,正在成为农机行业的亮点和热点[10]。
  参考文献
  [1] 伍琦,刘志文,吴振江. 赣北地区棉铃虫及斜纹夜蛾的为害特征与综防措施[J]. 棉花科学,2018,40(6):30-35.
  [2] 王迪轩. 棉铃虫的识别与综合防治[J]. 科学种养,2016(5):35-36.
  [3] 黄有竹. 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探讨[J]. 农民致富之友,2017(10):74-75.
  [4] 周永萍,师树新,葛朝红,等 . 河北省棉红铃虫的综合防治措施[J]. 棉花科学,2017,39(2):48-49.
  [5] 郭军. 棉盲蝽发生活动规律及防治研讨[J]. 现代农业,2015(5):38-39.
  [6] 曹焕. 棉叶螨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 农村科技,2014(12):45-46.
  [7] 程玉新. 棉叶螨的发生及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2008(23):154.
  [8] 张红娟,王乐涛. 温室白粉虱综合防治[J]. 西北园艺,2016(11):39-40.
  [9] 操宇琳,陈宜,鲁速明,等. 鄱阳湖区“千斤棉”试验病虫害发生及防治[J]. 中国棉花,2014,41(7):36-37.
  [10] 熊新民,吳振江,杨茅难,等. 江西棉区小型无人机飞防作业的实践与体会[J]. 棉花科学,2016,38(6):45-4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59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