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方法渗透,给学生语文学习的金钥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媛媛

  摘 要: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我们一直将教材中的课文视为教学的中心,教师也成为了知识的解读者和传播者,这就容易使得语文知识局限在机械的记忆和积累上,能力的铸造便无从谈起,同时对学生的自主性也有了较大的限制,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根本没有任何选择和调控的权利。本文提出要基于文本内容,渗透识字方法;基于语言特色,渗透阅读方法;基于文本内容,渗透写作方法,为学生核心能力地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识字方法;语文学习;文本内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8B-0064-02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我们一直将教材中的课文视为教学的中心,教师也成为了知识的解读者和传播者,这就容易使得语文知识局限在机械的记忆和积累上,学生能力的铸造便无从谈起,同时对学生的自主性也有了较大的限制,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根本没有任何选择和调控的权利。随着语文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将课内外知识积累和语文能力综合性运用作为考查的重点内容。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该努力朝着方法渗透、能力铸造的维度转变,为促进学生核心能力发展奠基。
  一、基于文本内容,渗透识字方法
  很多教师误认为进入中高年级之后,识字已经成为了学生自己的事情,甚至还认为在高年级课堂进行识字教学是贻笑大方的事情。事实上,汉字博大精深,小学阶段的识字学习仅仅才是冰山一角。我们要打破传统教学中讲解意思、机械抄写、重复订正的错误思维,设定“会读会写会理解”的基本目标,让学生在生字词教学中记得多、记得牢、用得好。
  (一)强化联系,丰富生字量
  中国汉字在构建的部件、字形和字理上都有着规律可循,其中偏旁部首就是最值得关注的核心特点。教师可以紧扣生字的部首,通过加加、减减、换换的方式,衍生出一批与所要教学的较为相近或者相关的生字,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集中性认读、组词与理解,从而以最少的时间学习最多的汉字。
  如,教学《理想的风筝》中“筝”字时,教师先让学生从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入手,对这个字的音形义进行理解和识记,随后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思考:将部首换去,可以罗列出哪些形近字,比如铮、挣、睁……教师组织学生尝试运用这些汉字组词、造句,从而在教学“筝”字时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高年级的识字教学与低年级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我们不能将所要学习的生字当作是教学的唯一内容,而要将其视为批量识字的中心点,搭建由一个到一类的识字圈,在强化汉字联系的基础上丰富他们的基本性汉字量。
  (二)对比辨析,理解生字意
  机械识记不是生字教学的最终目标,能够为学生所了解掌握,并灵活地加以运用,才是写作最根本性的任务。这就需要教师要能够准确理解词语的大意,在第一和第二两个学段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查阅工具书、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对比辨析就应该成为高年级理解字词大意的重要方法。
  如《理想的风筝》一文中,“每个学生手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其中“酸涩”一词的精妙就可以与近义词“苦涩”进行联系,教师运用对比策略引导学生意识到“苦涩”更加侧重于苦的滋味,多用于诸如咖啡、茶等具体事物;而“酸涩”更多侧重于酸的体验,多指人的内在心情。
  二、基于语言特色,渗透阅读方法
  (一)基于文体,在理解内容中学习知识
  每一种文体都有着基本的脉络与结构,也蕴藏着丰富的文体知识。阅读教学既需要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这些基本的问题知识,同时也需要借助于这些文体知识,强化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让学生在有的放矢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
  比如这篇《理想的風筝》属于典型的回忆性记叙文,教师在学生整体性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将作者回忆的内容分为前、中、后三个不同的环节,让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性结构进行深入而清晰的感知,划分文本的语段结构和基本大意也就一目了然了。同时,这篇回忆性记叙文还以描写人物为主,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在整体性理清文本结构的基础上,了解人物包含了哪些方面,再让学生在文本中探寻专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语句,并紧扣这些语句,深入感知人物的内在特点。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就不再是一个机械而纯粹的知识传递者,更多的是方法渗透者,也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能力发展的促进者和指导者。
  (二)赏析语句,在读懂课文中洞察深刻意蕴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课程。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这就需要在学生整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深刻领悟文本内在意蕴,需要引导学生从基础性的语句入手,特别是文本中的重点性语句,需要在感知其基本大意的基础上,深入开掘言外之意、弦外之意。
  比如,《理想的风筝》中有这样一句话:柳枝染上了嫩绿,……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吹奏着生命之歌。如果仅仅是从写景的角度审视,这一段话并没有太多的深文大义,学生可以借此感知春天景色的勃发生机。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段描写景色环境的语句置放在整篇文本中,深入探究这段景色描写的语段,再将整篇课文的故事以及人物的特点进行有机整合,将写景类文本所蕴藏的丰富意蕴开掘出来,揣摩作者意欲展现的文本内容。
  我国一直以来就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古训。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将其视为一段纯粹写景的文本,而是将环境描写的语言与整篇课文进行联系,感受景物描写时所起到的铺垫和衬托作用。
  三、基于文本内容,渗透写作方法
  (一)整体着眼,学习布局之艺术
  唐代著名散文大家韩愈说过:“文章工之,必从整体着眼,从细节着手。”进入高年级之后,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选材和整体布局的独到艺术。比起很多教师要求学生机械背诵和积累开头、结尾的语句,教师结合教材课文的范例价值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进行感知,就更容易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意识,感知作文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并相机明确写作内容的详写与略写部分,对文本的整体性进行深入洞察,达成自主化积累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整体规划的写作方法。
  如《理想的风筝》一文中,作者一开篇就采用了倒叙的写作方法,将事前选择好的描写素材如同珍珠一般有机串联起来,使得原本零散的资源变得浑然天成。教师在向学生相机渗透自己在描写回忆性的作文时,就可以适度参考并尝试这种文本结构,模仿这篇课文的作者以回忆之前、回忆之时、回忆之后的方式来架构全文的结构设置;然后进一步解读的过程中,分别感知顺序、倒叙和插叙的表达方式,结合课文具体内容来对比各种不同叙述方法的特点,为学生结合素材进行游刃有余的实践运用奠定基础。
  (二)细节着手,借鉴表达之技巧
  入选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蕴藏着众多的精彩词语和优美语句,这些都是文章的传神之处和点睛之笔。在阅读教学中,熟读与背诵这些词句,积累典型的范例资源,是促进学生表达技巧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我们更应该着重于引导学生分析感知这些语句描写出来的方法,并通过品析与借鉴的方式,描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词句,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教师在语文课堂中需要传授的已经不再是僵硬机械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教会学生学习文本的方法,这需要教师结合识字、阅读、创作等不同的版块,渗透相应的学习方法,将语文学习方法的渗透融合在教学模式之中,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将课文的学习局限在浅表化和机械化的尴尬得到了应有的扭转,从而为学生打开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宝库提供了一把万能金钥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陈霞.语文教学,应该给个孩子学习方法[J].小学语文教师,2018,(9).
  [3]王福财.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 2019,(29).
  [4]高海妹.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 才智,2018,(9).
  [5]蒋精兵. 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华夏教师,2018,(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59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