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遇见“未知”的语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徐玉红

  【摘要】语文是一门充满智慧和魅力的科目,语文的博大精深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阅读者。阅读一篇课文,就像是经历了一个真实的故事;阅读一首诗,仿佛和诗人结成了朋友。学生从小学语文素材中阅读到的内容,也仅仅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尽可能让学生遇见“未知”的语文,在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中去认识语文,品尝语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童趣; 诗意
  【中图分類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上下五千年文明的传承,是历史走过的漫漫足迹,也是人类思维的火花……这是语文给每一个读者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然而语文绝不仅仅于此,语文是学生的“开心果”,是学生的“领路人”,也是学生的“好朋友”……这些都是“未知”的语文,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抓住“未知”的语文,才能让小学语文课堂遍地生花。
  一、“未知”的童趣
  语文教学中的童趣是很多教师所忽略的内容,如果过早地让学生像中学生一样机械地学习语文知识,我相信小学生的兴趣一定不会被全然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也会被一点一点地磨灭。而儿童语文大多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选择一些儿童喜好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和阅历还处于儿童发展的启蒙时期,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应该在基础的语文知识背景上,让学生发现更多的童趣,这是低年级语文与中学语文最大的差别。小学语文三年级课程很多都是以寓言和小故事为主,以此博得学生的眼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童趣的抓取,切不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比如在学习《寓言两则》的时候,这是两个广为流传的寓言故事,本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学生介绍了两个富有深意的人生哲理。这两个寓言故事虽然广为传承,但是将其放到小学语文教材中就多了些许童趣,我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领会有关的人生哲理,也会和学生一起遇见“未知”的童趣。如在学习《揠苗助长》时,我先是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揠苗助长》   的动画片,整个播放过程没有任何的语言,学生却会在最后哈哈大笑起来,这就是语文的童趣所在。然后我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将“揠苗助长”这一语言故事表演出来,这是一项富有挑战和创新的任务,学生非常感兴趣,有学生设置了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一张床,另一个是田地,学生在田地里徘徊的场景,那么学生是如何表现农夫在田地里焦急的样子的呢?学生将双手背在身后,探头探脑,东张西望,一会儿皱眉,一会儿叹气,甚至于用双手去砸自己的头,这一系列的动作设计都是学生潜心研究的,却可以表现出孩子们独有的韵味,表演的学生快乐地沉浸其中,台下观看的学生一次次捧腹大笑,整个课堂洋溢着童趣的氛围,甚是有趣。
  二、“未知”的转变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怪异的师生关系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转变,虽然新课改的浪潮一次高过一次,课改的步伐也并没有停止,而师生关系一直处于僵对局面,这是我所不愿意见到的,也是新课改不愿意看到的。“未知”的语文需要师生关系得以彻底转变,用新型的师生关系确保语文教学健康地发展。具体该如何转变师生关系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蹲下身子和学生对话,用学生的视角和思想去看待语文学习这件事情,从而保证师生之间的平等和民主。
  比如,在教学《地球上的两顶“白帽子”》时,我想多数教师会直接“单刀直入”,为学生讲解地球上南极和北极的有关知识,这种教师主导型的,教师起关键作用的语文课堂往往会缺乏学生的参与,更不会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我会在教学中学会蹲下身子和学生交流,只有蹲下身子,才能以学生的高度来看待周围的事情。在教学之前,我先将课文的题目拿出来让学生分析。“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课文题目《地球上的两顶‘白帽子’》,你们看到了这个题目后会有哪些想法呢?老师在看到了这个题目后最想知道的就是这两顶白帽子到底是什么呀?”我提出的这个问题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的思维随之“舞动”起来,有的学生问道:“这两顶帽子为什么是白色的啊?”也有的学生问道:“白帽子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学生好奇:“地球上的两顶白帽子是好的还是坏的呢?”……学生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整个课堂满是民主和自由的氛围。通多对题目的猜想,每一个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如果说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上都是教师明确要求学生打开课本,那么本堂课一定是学生主动打开课本的,他们想要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也想要知道这篇课文到底在讲些什么。总之,在一定范围内转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给学生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学生自会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三、“未知”的情绪
  绝大多数的教师都会认为语文是静止的,是“死”的,在我看来语文是动态的,是“活”的,我想在很多小学生的眼中,语文也同样如此。我在语文教学中会坚持用儿童的视角来看待语文教学,用儿童的视角来发现语文世界中的美,正是这种视角上的变换让我意识到了语文也是有情绪的。学生经常在背诵一篇课文时感觉到非常困难,总是记不住,背不完整,有的学生甚至于将书本扔到一边,这不是学生不良情绪的表现,这是语文在耍“小情绪”。我们在教学中要认识到“未知”情绪的存在,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比如,在学习《燕子》这篇课文时,我要求学生将这篇课文完整地背诵下来,为了提高学生的背诵效率,在早读课时间里,我专门抽出时间来了解学生的背诵情况,不出我所料,一些学生的背诵并不是非常顺畅。有的学生一遍一遍地阅读,却总是不能流利地、完整地背出整篇课文,看到一个学生一直在座位上默读,我就告诉他:“你不妨大声地朗读一遍,你看,你都不朗读课文,燕子都跟你闹脾气啦!”看到有的学生想要一口吃成胖子,我就告诉他:“别急,慢慢来,先把第一段背完整,不然语文可是要闹小脾气的哦!”……让学生意识到语文也有情绪,应该科学合理地与语文交流和互动,从而让学生和语文成为好朋友。
  四、“未知”的意境
  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语文往往能够为我们描写出一番独有的意境,这是语文学科最大的特点。很多时候,寥寥数字却为读者创设了一幅上千上万字都不足以描述的意境。小学语文教学常常忽略意境的作用,由此导致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遇见“未知”的意境,就是要重视对意境的教学和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带到某一个特定的意境中去,让学生在意境中去思考有关的人、物、景和情。
  《枫桥夜泊》是出自于唐朝张继的一首羁旅诗,是诗人途径苏州城外的枫桥所作,这首诗只有短短28个汉字,却勾勒出了一幅令人遐想的江南深秋夜景图。在教学中,我以意境想象为主,为学生描绘了一幅由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组成的江中夜景。那么具体该如何让学生品味其中的意境美呢?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整首诗翻译出来,这一遍的翻译重在精准和简单,只需要学生一字一句地翻译出来即可,让学生在诗人生平事迹的背景之上对本首诗的整体感情基调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其次,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江南深秋夜景的动画图,图画的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联想和发散。最后,让学生用完整的语言描绘出这幅江南深秋夜景图。与第一遍简单的翻译不同,这一遍的翻译需要学生在原有翻译的基础之上添加更多的语文元素,如语言上的修饰,意境上的渲染,文字上的铺垫,情感上的烘托,缺一不可。简单的意境描写可以写出几百字甚至是上千字,复杂的意境描写则可以上升至几千字,这真是语文的魅力所在。对于一些描述存在困难的学生,我会鼓励其先从一个单一意向着手,正如“月落”二字,什么样的月亮从哪里怎样落下来的,其中涉及月亮的形状、颜色和动态变化等描写,月亮在落下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遇到了哪些其他的意向,最终落下后的样子又是什么样的,这些都是学生所要考虑的内容。总之,古诗学习是训练学生联想意境的最佳方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引导,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能够见到的,更要重视他们所忽略的,用深入的、长远的眼光来审视语文,从而为学生呈现出集喜怒哀乐于一身的语文,让学生认识一个更加完整和全面的语文。
  参考文献
  [1] 肖建家.让诗意栖居在语文课堂——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新课程(上),2019(1).
  [2] 骆爱芳.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以苏轼的诗文为例[J].学周刊,2019(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65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