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因素及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周牧青 陆东杰

  摘 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生活中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这就要求相关技术及管理人员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的力度,从而满足更多人的生理以及心理需求。近年来因为人们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导致生态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这也对环境监测相关人员发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从环境监测的主要特点、环境监测重点关注因素以及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为致力于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的环境监测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对策分析
  一、环境监测的主要特点
  环境监测,是指运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技术手段,针对水和废水、环境空气和废气、海水、土壤、沉积物、固体废物、生物、噪声、振动、辐射等要素开展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的监测(检测)活动。同时,环境监测工作具有比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对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相对较高。一般情况下,在环境治理工作开始之前,都会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检测)和评估,这样才能更加有依据地更加科学地改善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环境监测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环境监测工作具有目标性。进行环境监测的目的就是对某地区的生态环境做进一步的了解,然后再根据监测数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终提出一个适合该地区的环境改善方案,所以环境监测工作的目标性极强,环境监测人员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
  第二,环境监测工作具有不确定性。由于环境条件时刻处于变化当中,天气因素对其影响较大,这也导致环境监测工作具有不确定性,也很难复现现场的监测条件,这就要求环境监测人员在进行环境监测之前,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天气,选择合适的环境条件(如温湿度等),并记录气象条件、周边环境影响等现场情况,否则会导致环境监测数据准确度和精密度的下降,不利于下一步的环境改善工作的进行。另外,不同监测对象的不确定性也存在差异。
  二、环境监测重点关注因素
  第一,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所用到的仪器设备是决定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大量的环境监测数据并不是直观感受到的,环境监测人员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经常需要使用各种仪器设备,仪器设备的性能状态和技术指标,对数据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环境监测仪器设备使用前后,均需要进行性能的确认,按照标准规范的内容进行性能核查并做好记录。同时,设备管理人员也要注意定期对仪器进行核查、维护和保养,这样才能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
  第二,环境监测人员自身的技术水平对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环境监测人员应掌握所处岗位相适应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进行能力确认。环境监测人员包括参与采样、现场测试、样品制备、分析测试、数据审核、报告编制与审核等环境监测工作的技术人员。未经过技术能力确认或者技术能力不足的人员,很容易在仪器的维护和使用、样品的选择和制备、数据处理及判定等方面出现问题,从而影响数据的质量,甚至由于不当操作导致仪器损坏和人员伤亡。所以,环境监测人员的培训和监督工作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不断提高技术能力和专业素养,保障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环境监测对象选取和监测(检测)方法的选择,也对环境监测数据有直接的影响。环境监测对象的不稳定性和不均匀性,直接影响数据结果的质量,这对现场采样人员的技术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外,不同的监测(检测)方法,其数据结果也有一定的差异。对数据结果的质量要求较高时,可采取方法比对的方式,综合判定最终的数据结果。
  三、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第一,仪器设备方面的管理工作十分重要,且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完成。需要重点关注仪器设备的采购、技术验收、检定/校准、核查、日常维护等过程,并进行记录,以确保可追溯。当标准规范对现场监测设备使用前后性能确认有要求时,应按标准规范要求进行使用前后的性能核查并做好记录,保证设备使用期间状态良好。
  第二,如何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的能力,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环境监测人员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标准操作规范、质量控制要求以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安全防护知识。环境监测人员开展相关工作之前,必须经过必要的能力确认。能力确认可采取理论考试、现场操作技能考核和盲样测试三个部分,并予以保存。同时,需要加强环境监测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监督,加大专业知识和管理體系的培训力度,切实开展人员质量监督工作和内外部的质控活动,积极参与行业内的技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的综合能力。
  第三,需要重点控制环境监测对象的选取和监测(检测)方法的选择。环境监测对象的选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场采样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且容易对最终数据结果造成根本性的影响,现场采样人员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工作不容忽视。监测(检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监测对象的特性和自身的技术实力进行选择,初次使用监测(检测)方法前,应进行方法验证,并形成验证报告。
  第四,现场监测或采样时,关注监测或采样位置、电力供应、安全性等是否能保证监测人员安全和测试的规范性,同时,记录气象条件、周边环境影响等环境条件。实验室区域合理分区并明确标注其功能定位,重点区域的环境条件应进行控制和记录。高空作业、有毒作业应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或设施。
  四、结语
  环境监测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生态环境监测条例》也正在研究制订起草中。环境监测手段也由人工采样和实验室常规手工分析向便携式、自动化、远程化、智能化和移动监测方向发展;由单一的地面监测向天地一体化监测方向发展,由传统的理化监测向以生态系统为核心的,结合理化、生物、遥感、信息化等多种技术的综合性多元化监测方向发展。因此,如何深化改革,提高数据质量,是每一个环境监测人员和管理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杜艳芝.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关键因素及对策研究[J/OL].节能,2019(05):111-112.
  [2]黄艳明.结合实例分析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问题及解决对策[J/OL].节能,2019(04):130-131.
  [3]郑国成.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关键因素和对策探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9(04):46+49.
  [4]胡文娟.关于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主要因素分析及相应对策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23):80+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83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