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凤城市柞蚕产业存在问题及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徐晓男

  摘要:柞蚕产业在凤城市已逾300年的历史。本文在对柞蚕产业发展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地区柞蚕产业发展瓶颈提出了科学发展的合理性建议,旨在为振兴这一传统产业,使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为凤城市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柞蚕产业;问题;建议
  1 凤城市柞蚕发展史
  1.1 建国前到建国初期
  凤城柞蚕放养始于18世纪。1908年凤城有蚕区41处,蚕民467户。1917年有全省著名蚕场663处。1934年放养柞蚕6782把,比上年减少1708把。1945年放养700把,产茧1.6万千粒,下降到历史最低点。1948年2月,提出“要在凤城、青城、赛马一带发展烟蚕生产”。当年放养柞蚕1209把,产茧38247千粒。
  1.2 恢复发展期(1950~1994)
  1952年放养柞蚕17800把,1955年增长到22245把,1961年下降至5253把,总产量为新中国建立后最低水平。1966年放養柞蚕24435把,1968~1971年连续4年放养面积超过2万把。1976年放养柞蚕15588把。1979~1994年16年间,年均放养面积15755把,年均总产1033685千粒。
  1.3 徘徊起伏期(1995~2001)
  1995年以来,柞蚕杂交种的组合研究和应用取得了较大突破。1998年柞蚕饲养业被认为是破坏生态环境的产业。1999年全市年放养柞蚕15084把,下降到历史最低点。2000年国道等道路两侧严禁设置蚕场。2001年为建设国家公益林,再提封闭柞蚕场的建议,引发了蚕民集体到市政府上访。2002年凤城市人民代表大会等会议上,把发展和稳定传统养蚕业写进了工作报告中。农民的养蚕积极性空前高涨,自发自愿上山养蚕。
  1.4 快速发展期(2002~2015)
  进入“十五”期间,凤城市柞蚕生产蓬勃发展,农民养蚕热情异常高涨,全市柞蚕放养把数达到历史最高峰,2002~2005年年平均放养柞蚕均在18000把以上。“十一五”期间,蚕场建设发展速度加快,柞蚕场质量向良性发展。“十二五”期间,柞蚕产业进入平稳发展时期,全市共投入柞园建设用柞树苗400多万株,柞蚕放养基本控制在1.7万把左右。2015年,柞蚕放养1.9万把,产茧量1.5万吨,产值3.6亿元。
  1.5 平稳发展期(2016~2018)
  “十三五”期间,柞蚕生产进入平稳发展时期,全市100%的乡(镇、区)、93%的村及88%的居民组都参与其中,年均养蚕1.7万把左右,柞蚕茧产量占全国的18%、全省的20%、丹东市的75%。
  2 凤城市柞蚕发展“瓶颈”
  近些年,柞蚕产业发展始终存在沉疴,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2.1 柞蚕场资源大幅度减少
  我市柞林资源在优势上不明显,随着建国后期开发利用程度的逐渐加深,一度达到林地总面积的27%,约200多万亩。但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公益林建设,现降到150万亩左右,导致全市很多农户不能养蚕,每年减少农民养蚕收入近1亿元。
  2.2 林蚕矛盾尖锐
  林业部门主张封山育林与蚕农要求扩大蚕场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一度出现蚕农集体上访事件。
  2.3 产业链条退化
  我市原有30多家丝绸加工企业,现仅存6家,柞蚕相关产品加工没有形成产业链。
  3 凤城市柞蚕产业发展对策
  3.1 科学规划,稳定规模
  柞蚕产业商机巨大,积极建立宜林则林、宜蚕则蚕、宜果则果的生产场地,将面积稳定在150万亩左右。落实好承包政策,加强蚕场更新、管护,禁止掠夺性生产。
  3.2 政策扶持,提升科技
  提高柞蚕场利用率,建议政府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对蚕场内其他生产活动征收费用,并用于蚕场保护。同时加大科技力度的投入,政府出资聘请资深专家对蚕农进行培训。
  3.3 招商引资,打造品牌
  拓宽柞蚕产品增值空间,发挥其在医药、化工、保健、生物防治等领域深加工优势、招商引资,扩大影响。积极研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柞蚕产品,发挥“凤城蚕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作用,培育风城柞蚕产品自主品牌,使之成为拉动地方经济的优质名片。
  作者简介:徐晓男(1988-),女,助理农艺师。主要研究方向:柞蚕放养等农业技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17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