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部编版语文教科书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功能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高晔

  摘 要:语文教科书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指的是以儒家文化为主的经典文化体系,对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为“仁礼”,礼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德”。教育具有继承性,几千年之前的儒家文化就提倡要注重道德教育,直至现今社会,德育也是重要的教育内容。这里谈及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指“立德树人”的经典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来实现,语文教科书首当其冲地扮演着这一角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部编版语文教科书更加注重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渗透”。主要表现在文章编排和内容选择上,在七年级上下册部编版语文教科48篇课文中,有12篇谈及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基于此,主要针对语文教科书的文化传承功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科书;优秀传统文化;人文性;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7-0072-04
  学校是培养人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渠道是通过课程来“立德树人”。课程的重要载体是教科书,其不仅是实现教育目标、辅助学生学习的最經济有效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文化传承功能,能够促使学校实现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学生通过课堂中教科书的学习可以传承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身的品德和人文素养。教科书的功能已经不能简单地概括为传承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共同的文化要素,更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教科书作为沟通教师与学生的情感纽带,可以更好地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有机统一起来。语文教育实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必不可少的载体就是语文教科书。语文教科书在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功能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部编版语文教科书的各个角落都向我们展示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魅力,这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古典诗词和经典名著,还有古文字、历史人物、风俗节日、神化传说、书画建筑[1]。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都是我们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窗口。作为文化构成的语文教科书,论文中笔者选择的是教育部审定的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之所以选取这套教材,是因为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有代表性地体现了主流教材的引导示范作用,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一、语文教科书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
  “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学校课堂上,正是教科书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条件,也正是教科书确定了什么才是值得传承下去的精华和合法的文化。”[2]教科书特殊的地位向我们展示了其文化传承功能具体体现在教科书可以通过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延续文化命脉,让传承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国家,文化的种类多种多样,那么哪些文化是值得我们传承的呢?我们这里所说的传承主要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我们的文化想要发展,想要进步,必不可少的步骤就是对已有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3],我们的传承需要强调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需要注重发展和继承二者的关系。
  1.语文教科书可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教科书作为知识的载体,传承的是人类千百年来通过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所积累起来的优秀文化。中华文化具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却一直可以绵延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4]。语文教科书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与丰富内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明确“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强调教科书的编写应该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5]。语文教科书要展现的是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要深刻了解的一点是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要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语文教科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集中表现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弘扬民族精神。2001年的课程目标强调“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6]。
  部编版语文教科书的主要特点是选文注重经典性、审美性、适用性、多样化,文质兼美。要让学生感受到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中外经典文化要有尊严感。根据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增加文言占比,强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七年级综合性学习中有一个专门的传统文化专题。在这一专题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围绕一个具体的“关键词”展开活动,例如在七年级上下册中分别设置“有朋自远方来”“天下家国”,让学生学会收集相关资料,在学习中培养优秀传统美德。中华文化具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却一直可以绵延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7]。语文教科书不仅为学生的语言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材料,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与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语文教材的优秀作品都是运用语言的典范,是作家智力活动的结晶,因而也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一把钥匙。
  2.语文教科书传承经典,立德树人
  教科书是文化启蒙的基础文本,教科书也是对青少年影响最为深远的文本。教科书是民族文化、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集中反映[8]。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使用范围最广的就是教科书,在每个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教科书是对其影响最大的一部分。文以载道,文以化人。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积淀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部编版语文教科书通过筛选经典的传统文化文本,向学生教授优秀的道德品质,例如诚实守信、讲求仁爱的思想与尊老爱幼、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在社会各界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更应该在青少年中被积极提倡。学习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   有效的语文教科书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部编版语文教科书的侧重点不仅在于教予学生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注重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吸收所学的文化知识,实现“文以化人”。以提升学生能力和价值为主要目标,学生学习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中介来辅助,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作为重要获取知识的渠道,通过双线组织单元的安排,既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侧重于向学生传递的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之久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注重的是坚持语文教材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教材内容安排的顺序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全面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现今推行的时尚教科书的教学理念是要为学生提供支架:“主要意旨是在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建立一个帮助学生理解的支架,在支架的支持下,帮助学生一步步把学习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水平。”[9]教科书中的知识授受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之上的,让学生能够新旧知识衔接,消化新知识的内容,就此实现教科书的文化传承功能。
  二、语文教科书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科书虽然有着先天的优势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是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语文教科书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况;语文教科书未能真正体现知识性与人文性;教师缺乏深层次讲解教科书的能力。
  1.语文教科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大于內容”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的重要源泉,也是文化发展进步的基础。离开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发展与进步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经得起时间检验与岁月打磨的文化就成为了经典文化,学生学习经典文化可以受益无穷。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一个弊病就是“形式大于内容”。教师在上课之前会准备多种形式的教学媒介来填充课堂教学,例如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相结合来辅助教学。我们的课堂好像有了固定的模式,从一开始的识字教学、文言文阅读、翻译原文、象征性地谈一谈文章的主旨大意,在学生还没有打开思维畅想作者当时是以何种情怀来抒写古文的时候,一篇经典的古文学习已几乎接近尾声。过于注重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而忽略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实质内容的学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过于注重表面而忽视了实质。我们提出了古代诗文的要求,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更强调理解其精神内涵。我们的古文学习存在的模式是学生一板一眼、枯燥、单调地背诵课文,在背诵中并没有实用性的乐趣。初中语文关于传统文化的教学中,依旧存在着大量“灌输式”、不讲究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学生兴趣匮乏,课堂内容同实际生活相差甚远;教师盲目地灌输知识,并未收获显著的教学效果。这些均关系到学生对语文和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2.语文教科书的“人文性”与“知识性”难兼容
  随着对国语的重视,社会正在形成一股学“语文”的热潮,在我们实际的教学操作中,可以发现现在的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个问题: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被应试教育和题海战术所掌控,我们学习语文的一大目的就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缺乏独立的知识体系,我们常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守正创新”,“守正”即坚持正确的做法;“创新”指的是在编写的过程中尽最大努力体现新课标的指示精神和理念[10]。之前的语文教学多注重其工具性,对人文性的功能有所忽视,在新时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科书注意到人文性功能,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也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教材编写中要注重合理融入新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注重传承经典文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更要强调传统文化对学生内在精神的提升。
  3.教师对新版教科书理解不足
  我们说教学过程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正是因为三个有机要素才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这里所说的教育教学技术性问题突出主要指的是教育者存在的问题,表现为:教师对部编版语文教科书没有十足充分的了解,教师对多媒体资源的利用过多,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这就使得教科书在发挥文化传承的功能的过程中实效不强。
  主要表现为专注于研究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有待提升。由于新教材的原因,教师想要更好地了解部编版语文教科书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如果对教科书没有深刻的了解,仅仅是读教材的教书,把书本上的内容教授给学生,没有很好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就不能较好地开发利用新课程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文化传承方式已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教师对学生在进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的教授方式不能局限于教科书,还需要不断地充实更多的经典知识。现如今的教师在向学生传承古典知识时出现了过度使用多媒体的现象,例如在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的教学中,在学生还没有通过自己的朗读并且仔细思考其深刻含义时,教师就开始布置任务让学生们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学生还没有构想出文言诗句的场景时,教师已经在课件中展示出了实体的图片,抑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在音频与视频的结合中把孩子们带入了课文的学习。忽视了不同的学生在自己的脑海中会构造出不同的图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模式化培养人才,这对我们现时代要想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是没有益处的。
  三、发挥语文教科书的文化传承功能的策略
  部编版语文教科书要想更好地实现文化文化传承的功能,实现立德树人效益的最大化,需要守正创新,注重阐释精神内涵;要实现教科书人文性与知识性的双效合一;要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更好地实现教科书的文化传承功能。
  1.注重阐释精神内涵
  部编版语文教科书更加注重构建和完善传统文化体系,要注重的是提升语文素养与传承传统文化相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诚信仁爱、尊师重道等品格,佛学进退从容、荣辱不惊及自然清静的心境,均值得初中生仔细体会与感悟。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在传承文化经典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加大了文言比重,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七年级上下册的综合性学习中都有一个专门的传统文化专题。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加深对优秀文化的认知,从而学习其精神内涵。培养初中生优良的道德品质,要学会利用语文教科书。文言文记载了我国几千年的文明,首先教师应该准确理解其真实含义,让学生在传统文化氛围下可以更好地领会与诠释文言文。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的过程中要学会利用有利条件,让学生领悟古人的至理名言,体会这些名人想要传达的精神。教师也可以利用语文教科书中塑造的优秀个人品质的具体实例,来激励学生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例如,“《邓稼先》一文表现了‘两弹元勋’邓稼先默默无闻、一生奉献给国家导弹事业的伟大精神。文中提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以及“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文章这样的描述,是对邓稼先先生的集中肯定,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肯定。阅读这篇文章可以体会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德力量,体现传统文化对人的品格的良好塑造作用[11]。   2.人文性与知识性双管齐下
  语文教科书在内容选择上应该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取,让学生能够领会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并且有使命感去继承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注重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民族精神的弘扬。课程中所选择和传承的民族文化内容,尤其是教科书中呈现的文化世界,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文化观,对各民族的理解和态度以及学生个体精神的发展,这将会进一步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教材应注重弘扬与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3]语文教科书要想更好地实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不仅要在选文的篇幅上加大优秀传统文化所占的比重,也就是增加学生学习的知识量,更要着眼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塑造健康积极的品质,语文课堂应该注重的是引导学生,活跃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丰富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兼重人文性与知识性的语文教学课堂才能够培养出独具特点的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被优秀传统文化所感染,有利于提升学生自身的修养,塑造健全的人格。语文学科有延承人文性的天然优势,可以说语文学科与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观念紧密结合。语文学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学生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为了实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性”和“知识性”的双效合一,部编版语文教科书更加注重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篇章,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学会适当地选择与创新。七上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在“交友之道”环节,部编版教科书不仅展示了一些古代诗文中与交友有关的名言、警句和历史人物故事,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畅谈对网络交友利与弊的看法和认识。
  3.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语文教师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知识传授的参与主体,需要建构起系统的语文知识体系,才可以科学地分析与拓展语文知识。只有教师具备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与扎实的汉语言专业基础,才能为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学知识,引领学生自觉接受民族的传统文化[12]。为了更好地实现教科书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就要使构成教育过程的要素之一的教师自身能力有所提高。教师要重视并且提高自身的教育意识和传统文化素养,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倡导学生自主阅读,学会开发利用身边的语文教学资源。部编版语文教科书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应不断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要加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学习与理解,更深层次地说教师应该热爱并推崇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此为基础,教师在讲授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文化时才会让学生信服,教会学生形成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愿意去接受传统文化并吸收其内容的精华。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之下,教师要教导学生正确地看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不同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品质和价值取向,利用传统文化选读教材,钻研和发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子,让学生更好地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教科书的更新与变革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材功能上,兼顾师生发展的需要;教材教学上,重视学生生活经验与教材的联系,重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及其积极的情感体验[13]。换言之,教科书质量的提升应当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情感体验为基本立足点,把握住教育教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社会发展现实需要两个层面,实现人、知识与社会的三位一体建构。部编版语文教科书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自身的价值与内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优秀文化的传承,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相对地,针对部编版语文教科书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应该持有积极的态度。准确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实质,把课本中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我们现实的生活相联系。注重实现教科书的“人文性”与“知识性”,简单说来就是在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加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科书的发展要体现出开放性与包容性,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郑新丽.教育部审定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要素选编分析——以已出版的七、八年级语文教材为例[J].教育导刊,2018(8):39—44.
  [2]阿普尔,克丽斯蒂安—史密斯.教科书政治学[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5.
  [3]吴玲玉.初中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读教材的编写探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8.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张文颖.新旧语文版七年级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比较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7.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靳玉乐.教科书选用的运作机制及其改进[J].課程·教材·教法,2014(8):12—18.
  [8]吴小鸥.教科书,本质特性何在?——基于中国百年教科书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2(2).
  [9]余婉儿.论指向于“学会学习”的香港小学语文教材的设置[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7(6):124—139.
  [10]付会改.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学周刊,2018(9):50—51.
  [11]谷树莹.课程转化视角下教科书传统文化内容分析——以七年级6本部编教科书为对象[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12]段泽运.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学语文,2016(3).
  [13]陈柏华,高凌飚.教材观研究:类型、特点及前瞻[J].全球教育展望,2010(6):6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54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