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问题的思考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过程中,需要每位公民都具有法治思维。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后继者,他们对其他社会成员起着带头示范作用,所以必须着力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思维。目前,这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社会法治环境缺失、多样化媒介缺少以及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等问题。所以必须通过优化社会法治环境、开拓大学生法治思维、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方法来提升法治思维培育的效果,从而提高全面依法治国的成效。
[关 键 词] 大学生;法治思维;思考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3-0110-02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培养具有法治思维的公民是关键的一个环节。法治思维是思维素质的一部分,培养公民的法治思维完全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当前,建设法治社会的任务依然非常紧迫,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高素质人才,他们的法治思维的养成对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法治环境的缺失是首要問题
环境在一个人的学习成长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学生法治思维培育过程中社会法治环境发挥着重要的影响。随着依法治国不断深入,社会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问题。违背法治精神的社会现象屡禁不止,如贪污受贿、钱权交易、以权谋私等,对构建法治社会产成了不良影响,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带来了危害,对法治的权威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在这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下,大学生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认识产生偏差,在法治思维的培育过程中也会产生不良情绪,影响培育的进程和成效。
法治社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法治思维的养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一过程中,违背法治精神的这些现象正是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召唤,社会的合理运行需要完善法律制度、需要具有法治思维的合法公民,所以要进一步加强改善社会法治环境,为大学生——这一带有示范性的群体法治思维的培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多样化媒介的缺少是现实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一种途径。在这样的情况下,课堂教学就成为了培育学习者法治思维的主要媒介。但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在内容方面表现为比较单一,只有教材中部分章节涉及到法律知识和法治思维。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所安排的课时相对较少。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学生从教学中获得的法律知识很有限,法治思维培育的目标就更难达成。随着法理的发展,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会存在教材内容的更新跟不上实践发展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教学重点并不是放在提升大学生法治思维这个方面,存在着教学过程中把书本内容灌输给学生的现象,并没有认真地考量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力。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之外,其他培育媒介比较少。
(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作为主体,他们是否有学习的积极性、实践的主动性,对他们自身法治思维的培育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全面依法治国在不断推进,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虽然对大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法治教育或法治活动,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思维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他们并不清楚法治思维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性,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法治没有必然联系,学好专业知识就可以了。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法治思维在一个大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而法治实践更是一片空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公共课,大班上课的这种形式使大学生没有认真学习的氛围,认为只要通过考试即可,是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没有把这门课真正作为培育自身法治思维的载体去认真学习和揣摩。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能变被动为主动,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法治环境方面的原因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中儒家思想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造成了中国封建社会重礼轻罚,并且这一思维方法和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人治、轻法治”的观念仍然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之中。这些思想和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依法治国、法治思维的观念相悖,不利于人们法治思维的养成。
随着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方针的推行,标志着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许多违背法治精神的现象存在,如部分公职人员、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存在不按法定程序、暴力执法、滥用职权等行为。这部分人员可能存在着官本位的思想,存在权高于法的思想,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法治的信仰。另外,在面对一些法律问题时,法律和人情产生冲突,人们往往会选择求情,避免选择法律。以上这两种现象都会对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造成困扰。
(二)多样化媒介方面的原因
多样化媒介的缺失与长期以来很多学校对法治思维培育工作不重视有很大关系。很多大学仍然把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作为重点工作,所以在常规教学中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教授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上,忽视了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这一任务,只是简单地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即可。高校存在的这种认识对于多样化媒介的开拓是不利的。 在坚持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时,开拓更多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培育学生法治思维的有效途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能够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贴近生活,在体验和参与实践过程中接受法治教育,加深对所学的法律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进一步巩固法律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
(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很多大学生仍旧没有意识到法治社会下需要什么样的公民,所以对于培育自身的法治思维不以为然,认为和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事实上,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已经成为自身全面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自己走上社会后不免会与各种人、事发生关系,法治思维的养成对于自身处理这些问题将会起到巨大的帮助。正因为对培育法治思维的认识不足,才导致学生缺乏学习法律知识的动力、缺少参加法律实践的积极性,这对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造成较大的困扰。
三、提升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成效的方法
(一)创造有利的社会法治环境
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首先要大力优化整个社会的法治环境,为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提供良好的大环境。通过大量法律知识的宣讲,让学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公民自觉的意识。通过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使之前存在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淡薄的现象有所改善。严厉打击各种违法乱纪的现象和行为,建设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法治环境。如果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而自身不去维护,那就是对违法犯罪行为的纵容。如果违背法治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就会对大学生理解法治产生误导,使大学生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失去信心,从而严重影响到培育的成效。所以全社会要养成一种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习惯,为大学生形成法治思维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开拓多样化的媒介
当前,高校仍然要保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足够重视,无论是在师资还是在课时的安排上都要给予充分的保障。除了传统的在思想理论层面上抓好对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培育工作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加强法治实践。法治思维需要在法治实践中逐步养成,单靠学习记忆法律知识,要想形成法治思维是不可能的。可以在校内积极利用好法律社团所开展的活动,让大学生身在其中去锻炼自己的法治思维能力,参与者能够头脑清晰并理性地分析一些案例的起因经过以及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不仅能使自己的法律知识得到巩固和完善,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逐步培育法治思维。还可以在校内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编写、展演一些普法剧,让大学生當主人公,开展普法宣传,使更多的大学生了解法律常识,培育法治思维。此外,还可以利用好学校的宣传栏、校园广播、班会课等形式去开展培育的工作。
(三)为学生发挥主体地位创造条件
法治思维的培育虽然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和教师的正面引导教育,但不论是何种思维的养成都要通过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成。因此,法治思维的培育过程中,在外部条件和知识获得途径有限的情况下,大学生也可以主动地通过多种方式和方法去学习更多的法律知识,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还可以积极参与到法治实践中去,在这一过程中主动去积累知识、丰富经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增强权利意识、义务意识,法治底线意识,自觉抵制各种违法乱纪行为,充分运用法治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金鑫.当代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2]刘彩.当代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研究:以天津市高校为例[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6.
[3]齐卫平.树立法治思维,全面依法治国[J].求是,2015(7).
[4]耿兆辉.中国高校法治教育的问题与路径选择[J].河北大学学报,2014(6).
编辑 武生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66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