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幼师培训中信息反馈机制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在幼师培训中,若能合理地利用信息反馈机制,一方面可以确保培训讲座或报告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员将在培训期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尝试运用信息反馈机制的案例,总结了三种运用该机制的策略,调查问卷,运用调查问卷了解学员当前的需要和兴趣点;工作坊,通过“工作坊”让学员适度释放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和压力;跟踪指导和沟通,提供跟踪指导和沟通以巩固培训学习的成效。
[关 键 词] 信息反馈机制;幼师培训;培训质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3-0230-02
教师需要继续教育,我们学校作为以幼师培养为主的学校,就经常有幼师来进行短期培训。那么,这类面对面的集中短期培训在转变幼师的专业理念、提升其专业能力等方面效果如何呢?根据我们对部分幼儿园的不完全调查发现:幼师,包括部分园长认为,在培训中听报告和讲座的时候很激动,培训中学习的各种原则和策略在实践中却很难解决自己的困惑,尤其是关于幼儿园文化、班级文化、课程领导力等较为务“虚”层面的问题,仍然不知道如何来运用。事实上,这种类似的培训低效状况,较为普遍地存在于不同学段教师的职后培训之中。
这种状况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施训者与受训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等:施训者不了解受训者的现实需要、工作环境与条件、生存状况、学习特点,两者在“对话”时就缺少相应的话语平台。有鉴于此,我认为,可以尝试利用信息反馈机制,来改善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等性,从而提高幼师在职培训的质量。
一、信息反馈机制的功能
信息反馈机制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确定教育质量标准、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模式选择等的依据,同时也是调动学习(培训)主体积极性、评价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在面向幼师培训的每一次讲座(报告)的展开过程中,若能合理地利用信息反馈机制,则一方面可以确保讲座或报告内容的针对性,即解决学员前来参加培训时想要解决的问题或困惑;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员回到幼儿园的岗位后,促进其将培训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
二、信息反馈机制的利用策略
(一)运用调查问卷了解学员当前的需要和兴趣点
虽然在培训开课之前,培训学校大多会召集主讲者参加集体备课,但组织此类备课活动的目的,往往是使主讲者了解培训课程的目标和要求,对主要内容和知识点进行梳理;关于学员的信息往往只能知道学员工作所在地、班级人数等。由于学员只能在开班前一天报到,且大部分学员是在正式开班当天直接到会场。一旦开班,每天的培训课程安排得又非常紧凑,因此,想与他们在讲座之前接触和交流显然不太现实。为弥补对学员信息了解太少而很可能导致培训缺乏针对性的情况出现,在备课时除了多准备一些鲜活的案例之外,还可以编制一份围绕培训主题的问卷。编制问卷,可以促进主讲者本人对讲座的目标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和合理分解与细化;同时,可以促使主讲者转换视角,从学习者的角度来期待和评估讲座内容。而开讲前请学员先回答问卷,则可以帮助主讲者更多地了解学员的相关情况。如以“美术作品欣赏”为主题的培训,其直接目标是提高幼儿教师的美术鉴赏力,其间接目标是提高其创设幼儿园环境的能力,如果能够提前了解学员当前的美术欣赏水平、欣赏偏好、组织美术活动的情况等,再开展讲座,其效果将比在对学员一无所知情况下进行的培训要好得多。这种问卷我们这样设计: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请学员在听讲座前填写的,由几道封闭题组成,其中有关于个人美术经验、美术教学(含欣赏)以及关于环境创设方面的问题。讲座开始前,学员填写问卷,主讲人查阅学员的回答情况。这样,主讲人对学员的个人美术经验、美术教学活动以及园所环境创设等情况,有了大致的把握;在讲座过程中,对备课期间准备的大量案例和素材进行第二次选择,将学员较为感兴趣的问题作为重点培训内容。问卷的第二个部分可以请学员在听讲座之后填写几道开放式问题:(1)您现在关于幼儿园美术教育有什么新的想法?(2)如果现在请您组织和设计一次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您会选用哪类素材?更注重哪些方面?为什么?(3)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次讲座给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这样,通过学员的书面反馈,一方面可以切实了解讲座对提高学员美术欣赏力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验证主讲者从现场与学员互动中得到的模糊体验。同时,也为以后再准备同类讲座提供调整和修改的依据。
(二)通过“工作坊”令学员适度释放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和压力
虽然运用问卷调查可以提高主讲者与学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度,从而提高培训的有效性,但在培训中往往是主讲者从头讲到尾的授课模式,这种模式不利于学员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不过,有一种工作坊(workshop)模式(它是一种“旨在提升教师专业实战力的培训模式,有助于教师隐性知识的获取与个人实践知识的习得。因此,这种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教师教育与培训中)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信息的反馈率和反馈量在工作坊培训中将大大超过“一言堂”式的培训。它比较适合引导学员就某个概念或话题进行深入的小组讨论,通过为学员提供当堂各抒己见、自由评议的机会,帮助其适度释放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种种疑问和压力。可见,在考虑运用工作坊这种培训形式时,主讲者更需要提前对学员关于讲座主题的已有知识经验作大致的了解;同时,可以在备课讲义中留出相应的记录空间,以起到引导的作用。如:有主讲者接到以“区角创设及区角活动实施指导”为主题的培训任务,拟定了区角价值、区角功能、区角主体、区角创设策略和区角活动组织与评价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在准备具体的培训内容时,主讲者预设绝大多数学员会对“区角创设策略”和“区角活动组织与评价”等两个方面内容最感兴趣,但考虑到如果不厘清前三个问题,后面这两个问题是无法用一般性的策略来解决的——因为“区角创设策略”是受创设者的教育价值观、儿童观等主导。因此,主讲者在编制讲义时,对前三个问题每列出一个问题,就空出若干留白行(并叮嘱学校在印制时不要调整其讲义的版式),这是为了让学员在讲座进行过程中用于记录自己所在小组的讨论结果;在讲座进行当天,请学员填写完调查问卷后,主讲者同时抛出前三个问题,然后根据学员最感兴趣的话题现场分组,由学员自由组合,每6~7人为一组,每组推选一位临时小组长,担任本次讲座讨论时的组织者。主讲者要求每一组在10分钟内,选择三个问题中的一个,每人轮流发言,一定要结合平时的工作,尤其是工作中的困惑,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出来,不要担心说得对不对。在第一轮讨论过程中,主讲者发现每个组里都存在着个别学员比较活跃、个别学员一言不发的现象,但主讲者并不急于引导或要求学员必须开口,因为尚无法判断一言不发的学员是因为不适应这种培训的形式,还是因为无话可说,只是提醒临时组长将大家的发言概要记录下来。接着,主讲者请各组选代表陈述自己小组的总体思考结果。这时,有的组出现了你推我、我推你的现象,似乎都不太愿意来做这个小结性发言。主讲者同样不急于要求学员按工作坊的既定程序来,而是与学员分享自己以一名幼儿教师的身份面对此问题时产生的困惑。这样,在跳过工作坊一般性流程的同时,主讲者渐渐地拉近了与学员之间的心理距离。此后,通过不断反问和追问,使学员的思考聚集于此前比较忽视的“区角价值”“区角功能”等极为重要和关键的问题。在与学员的不断对话过程中,主讲者终于成功地令学员意识到区角价值、区角功能这些看起来比较抽象、“无用”概念的内涵,有学员边点头边回应道:“原来区角创设不是用来应付检查的呀”“植物角居然有这么强大的功能,以前总觉得没什么用”。听到学员发出的感叹,主讲者不失时机地停下,请学员将自己对区角价值、区角功能的再思考记录到讲义中的留白之处。有的学员在记录的同时,自发地与身边的同伴交流起来,主讲者于是接续起刚才跳过的工作坊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几位看起来“有话要讲”的学员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因为工作坊是一种可以使学员的经验得以较为充分展开的形式,因此比“一言堂”的培训形式所用的时间要长得多。在上述讲座过程中,主讲者用了近一个小时组织学员对前三个在培训开始前学员认为没用的“务虚”问题,以工作坊的形式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同时让学员将平时的困惑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表达了出来,由此构筑了一个比较扎实和宽阔的话语平台。因此,在后面以案例形式讲解区角创设策略和区角活动实施与评价时,只讲了粗略的思路,用时一个小时。虽然案例中的方法在学员看来比较陌生,且没有精讲案例,但从培训之后的问卷开放题反馈来看,绝大部分学员较为全面地把握了这种主题活动建构方法(在80份有效问卷中,对区角创设的理解,明确提出“以幼儿为主体”的有54 人;明确表示“转变了以往对区角功能的理解”的有24人);同时,也没有以自己在农村幼儿园条件有限为由而拒斥这种做法。
可见,当学员被多种信息包围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去选择对自己有价值(可以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信息,也更乐意提供信息(将自己的想法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同时也更易于接纳看似离他们很远的一些陌生理念指导下的活动。因此,工作坊可以作为信息充分共享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提供跟踪指导和沟通以巩固培训学习的成效
幼师在参加培训期间,因为学员暂时告别了压力重重的工作环境,固然会产生出许多改进实践的想法。而一旦当他们回到以往的工作环境,这种想法能维系多久?又有多少想法能真正转变成教学行为?这是培训主讲者均不得而知的。而如果激动不能变为行动,那么培训的质量也就打了折扣。为了提高培训的后继效果,同时也为了巩固培训效果,可以采取跟踪指导和不定期沟通的方式。这种跟踪指导应以自愿为原则,即学员自发地提出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到来自培训主讲老师的指导。对这样的学员,应优先给予跟踪指导的机会。这可以通过在调查问卷上由学员自主决定是否留下详细联系方式,来判断哪些学员有此类要求或愿望;同时自报家门的学员人数,也可作为评判培训讲座是否具有针对性、或是否受学员欢迎的参考指标。如,在进行了“区角创设与区角活动实施与指导”讲座之后,主讲者对问卷数据进行了整理,发现有64.3%的学员主动留下了非常详细的联系方式,还有学员注明“非常歡迎来园”字样。这些信息强烈地显示出一线幼儿园急切地需要培训方对其进行长期的后继指导。主讲者即可对这部分学员进行跟踪指导,如可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前往,以驻园参与观察的方式,了解幼儿园面临的实际问题与困境。通过指导帮助其将培训期间的感悟和想法尽可能地转变为现实的教学行动。
总之,信息反馈机制在教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们培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合理利用信息反馈机制无疑是我们充分发挥培训应有作用的一剂良方。
参考文献:
王强.基于工作坊的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构建[J].全球教育展望,2012(12):92.
编辑 马燕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67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