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广西毛南族傩舞历史变迁与舞蹈形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我国民族众多,民间手工、舞蹈等是各民族长期发展中遗留下来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承价值。广西毛南族傩舞只是其中的一种,该舞蹈是当地民众在长期劳作中演变出来的,肢体语言丰富,从中能窥见毛南族的历史发展轨迹。本文就毛南族傩舞展开讨论,探析此舞蹈的起源及发展,阐述其历史变迁,深入剖析傩舞的形态,并总结傩舞文化具有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舞蹈文化;傩舞;历史变迁;形态分析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毛南族聚居区群山环绕,山体多石,交通受阻,毛南族与外界联系受到影响,在此环境下该民族的傩舞艺术得以保全,原生态是傩舞的最大特点。傩舞其实是该民族祭祀时所跳的舞蹈,一度被认为是封建迷信,傩舞艺术受到严厉打击,几经变迁,傩舞被列入非遗行列,受到国家保护。傩舞是该民族生活、习俗变迁的象征,研究该舞蹈能窥见毛南族的发展历程,可见其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
  一、毛南族傩舞的起源
  (一)毛南山乡的传统习俗
  还愿仪式是毛南山乡的传统习俗,是每个成年男子都必须完成的仪式,肥套還愿在毛南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若不遵守习俗规定,就是藐视神灵,对民众后期生活都会有不利影响。若父亲未举行还愿仪式,子女必须补上仪式,才能完成自己的仪式,且祭品翻倍,若连着三代人一起还愿,举办的仪式被称为“套三期”,仪式提供的祭品是正常情况下的三倍,以表现还愿者的诚意。
  (二)关于傩舞的传说
  傩舞是还愿祭祀中所跳的舞蹈,关于傩舞是有生动传说的,正因如此毛南族才世世代代信奉此仪式。故事起源于一个叫仲定的,他是毛南族人,但家庭贫困娶不到老婆,因此的仲定向万岁娘娘祷告,希望其能满足自己娶妻生子、济济一堂的愿望,为表示虔诚还专门写请愿书。被仲定的诚心打动,万岁娘娘将一位仙女配给仲定做妻子,婚后生活美满,妻子为仲定生了7个子女。仲定十分高兴,一时不查将请愿书当成鞋垫用,因此惹怒万岁娘娘,导致儿女全被收回,此时仲定意识到自身错误,将许愿书取出并举办还愿仪式,载歌载舞、宰杀牲畜供奉万岁娘娘,至此仲定过上儿女双全的幸福生活。傩舞祭祀的传说就由此而来,一直延续到现在。
  (三)傩舞是美好愿景的象征
  毛南族流传的神话故事有很多,但傩舞在毛南族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当族人遇到苦难,首先想到的就是请师公跳傩舞。毛南族人数较少,因此子女成为族群的希望,傩舞本身就是由祈愿子女而来,因此,族人对傩舞相当看重,他们认为儿女满堂就是一种幸福,这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无疑是一股清流,人们祈愿也是以淳朴观念为出发点,不掺杂其它成分[1]。演变到现在,傩舞已经成为祈愿美好生活的祭祀舞蹈,成为毛南族的精神文化象征,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因此傩舞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可。
  二、广西毛南族傩舞的发展与变迁
  (一)功能变迁
  1.传统傩舞功能
  在封建社会,傩舞一般用来进行宗教祭祀,道教文化渗透到整个祭祀活动中,祭拜神灵与还愿是傩舞的主要功能,既有感谢神灵之意,又有敬畏恶神之意。傩舞并不是随便跳的,在还愿仪式中有很多禁忌。首先每个族人一生都必须经历一次还愿仪式,在男子成年时举行仪式;其次每代人都必须遵守族规,若成年者未举办还愿仪式,必须由后代补上,否则后代不能举办还愿,且祭品成倍增长,三代一起还愿称为“套三期”;再次是对跳舞人员的选择,必须是长辈,儿女双全的师公再好不过。
  哪家还愿就将祭台搭在哪一家的院子里,师公只负责跳傩舞,其他事宜由专门的祭祀人员负责。万岁娘娘是祭祀仪式供奉的神灵,因此,迎万岁娘娘是祭祀仪式的关键步骤,不接万岁娘娘就是大不敬,表示还愿者并未完全履行还愿职责。除万岁娘娘外,祭祀仪式还会邀请其他众神,不仅祈愿儿孙满堂,也祈愿家家户户五谷丰登,显然祭祀光请万岁娘娘是不够的。傩舞在传统社会的功能比较单一,“娱神”是傩舞祭祀的代名词[2]。
  2.现代傩舞功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傩舞功能也逐渐多样化,由祭祀逐渐走向舞台,成为节日期间的娱乐活动。抛开祭祀功能,傩舞中蕴含的民族文化非常丰富,傩舞精神是毛南族人一直传承的,每当节庆活动族人都会跳傩舞,以此表达自己的开心、愉悦等情感。目前,国家对民间文化也相当重视,傩舞以其独特风格和丰厚底蕴,深深吸引民俗文化研究者的目光,傩舞逐渐走进全国人民视野,在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祭祀功能逐渐被弱化,傩舞经历娱神—娱人的变迁,傩舞的神秘面纱被揭开,民众对傩舞的了解更加清晰和深入。
  (二)动作技术的演变
  1.动作技巧纯熟
  后空翻、小翻等高难度动作出现在傩舞中,尤其是“雷兵”“雷王”等片段有很多武术技巧,因此傩舞不仅是对表演者技巧的考验,也是对其体力的考验,身体素质较差的人,在跳傩舞时极易出现精神不济等现象。毛南族生活在山区,长期劳作让族人练就好身体,只要掌握傩舞的动作要领,跳起来并不困难。多数年长者经过长期演练,跳舞动作熟练,有时跳到兴起也会自创一些舞蹈动作,可见傩舞具有较强的随意性,没有明确的套路。舞者根据自身情况,在允许范围内都可对舞蹈动作进行创新,因此,傩舞能充分展现师公的舞蹈功底[3]。
  2.动作表达情感
  长期劳作占据毛南族人的大部分时间,傩舞也是在劳作中演变出来的,在多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傩舞动作不断精简,其武术动作不花哨,因此也有很多看点。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傩舞逐渐将重点转向情感寄托,其祭祀功能被削弱,民众跳舞只是为表达心中的美好愿景,族人逐渐摒弃传统、封建的思想,将傩舞作为民众的一种精神寄托。
  三、傩舞的舞蹈形态探析
  (一)傩舞形态特征
  资华筠先生对舞蹈形态的解释比较全面,人是舞蹈主体,通过相应的肢体动作将舞蹈表现出来,舞者功底有深有浅,对舞蹈内涵的体会各有不同,同样的舞蹈动作传达出的韵味也有着明显差异。舞蹈形态包含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内容,通过观看能全方位品味舞蹈,傩舞形态多样,其中不乏精彩看点。研究者不断深入探讨傩舞形态,总结出傩舞的以下几点特征:(1)韵律感极强,舞蹈动作非常有节奏,不知不觉就将人引入某个情境;(2)动态感,舞蹈中有空翻、跳跃等动作,大部分动作动感十足,能勾起观众的舞蹈意愿;(3)舞者肢体协调能力强,能恰到好处地完成动作转折,衔接巧妙自然,跳舞者随节奏而动,将舞蹈跳活。   (二)经典傩舞解析
  在几千年文化的积累中,毛南族傩舞演变出多种舞蹈,《土地配三娘》《穿针舞》等都是傩舞的经典之作,下面以《穿针舞》为例,对傩舞进行解析。穿针动作是舞蹈的主要动作,用针线的来回穿梭表现出众神忙着实现愿望的场景,三元、灶王等四类神仙是穿针舞邀请的神明[4]。
  简单的穿针动作,被舞者演绎出多种形态,有高低起伏的动作也有行云流水的穿针动作,不同穿针形态相互穿插,表演过程自然流畅,双臂不断旋转,营造出方圆交错的效果,表达出对神明的虔诚邀请之意,也将天圆地方的传统文化融入到舞蹈中。简笏是穿针舞使用的道具,作为道教的法器,有斩妖除魔的作用,两面刻有的文字不同,一面表示五行八卦方位,另一面是各种天师、教主,毛南族人将简笏引入到舞蹈当中,从而传达族人的美好愿景。
  四、傩舞的文化及教育价值
  (一)促进人的成长
  傩舞是毛南族人结合长期劳作特点,赋予传奇色彩的一项舞蹈,想象力是傩舞形成的主要动力。其形成过程也是毛南族人成长过程的体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人类逐渐摆脱愚昧、无知的局面,傩舞形态也随之改变,在民众思想的不断改进中,傩舞文化也被改进,傩舞中的封建因素逐渐被剔除,优秀文化被保留下来,舞蹈与民众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二)增强民族自豪感
  傩舞是毛南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象征,是民族特色的凸显。作为民主文化的载体,傩舞对当地民众的影响深远,谈及傩舞群众内心都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随着傩舞文化的发展壮大,民众对傩舞的认同感增强,群众更加团结,同时为拥有独有的民族舞蹈而自豪[5]。
  (三)编入到舞蹈课程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傩舞自然要不断传承下去,学校教学成为傩舞传承的最佳方式。毛南族可结合新课程标准,将自身音乐教材重新整合,融入傩舞文化,让学生全面学习傩舞有关的知识,有兴趣的学生可以组成舞蹈队,训练傩舞动作技巧。这样音乐课程极富民族特色,拓宽学生音乐视野的同时,夯实学生的舞蹈功底,避免舞蹈教学出现花架子现象。
  (四)锻炼身体,丰富生活
  情节、角色等决定傩舞的种类,不同舞蹈中的肢体动作存在明显差异,甩手、抖胯等动作在舞蹈中比较常见,傩舞注重的是多个动作的协调配合,锻炼的是民众的肢体协调能力。生活中,群众自发组织跳舞,学校舞蹈重点教习傩舞,既能提升民眾的身体素质,又能为枯燥的社会生活增色添彩,此外舞蹈对缓解人体疲劳也有良好的效果。
  (五)促进经济发展
  随着国家政策的开放,各地区经济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傩舞在毛南族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与傩舞相对应,毛南族有很多风景名胜,当地景色秀美,还有花竹帽、傩面等特色工艺品,每年为当地吸引大量游客,工艺品销量不断增加,傩舞文化也流传到世界各地[6]。
  五、结束语
  傩舞目前已经列入世界非遗行列,毛南族当地还成立了非遗保护协会,将傩舞文化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保证傩舞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在长期历史变迁中,傩舞被民众多次改良,很多动作都是来源于劳作,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傩舞文化是毛南族的精神象征,其文化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1]陆嘉唯,林柏杨,李秋凤,等.广西壮族傩舞与广西毛南族傩舞的对比研究[J].北方音乐,2018(18):59-60.
  [2]朱恒夫,倪金艳.论中国傩舞的发展、表演形态与美学特征[J].艺术百家,2018(3):124-133,171.
  [3]程国辉.广西毛南族傩面具文化的静态保存与动态传承[J].大观,2019(2):171-172.
  [4]程国辉.广西毛南族傩面具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J].大众文艺,2019(12):50-51.
  [5]樊姝乐.广西毛南族傩舞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传承研究[J].大众文艺,2017(10):56.
  [6]范前程,韦子番.广西河池地区毛南族傩舞服饰色彩文化传承研究[J].艺术科技,2017(11):30,121.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毛南族民间音乐收集整理研究”(项目编号:18FMZ012)2018年度广西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池学院广西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研究中心课题“广西毛南族傩舞形态研究”(项目编号:GXRKJSY2018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01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