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应当以学生为阅读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引导者与组织者的教学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不断提升自身阅读实践能力,促使学生语文阅读综合能力全面提升。本文立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首先简要分析了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就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论述,旨在分享教学经验,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其本质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中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主要包含语文阅读思维能力、语文知识积累能力、语文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阅读习惯的养成等几方面内容。核心素养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能够以学生为阅读课堂学习的主体,侧重培养学生各项阅读技能及实践能力。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培育,不仅是新课程教育改革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习能力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阅读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性不高
  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现阶段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积极参与,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内容,缺乏主动思考与感悟。在这种长期的阅读教学模式中学生也习惯了按照教师的思路与讲解去进行阅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不良的阅读学习惰性,不愿意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思考探究。核心素养观念下的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能够以学生为课堂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阅读学习实践,提升语文学习综合能力。
  (二)学生阅读量较少
  在传统语文阅读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侧重以考试为目的的知识点讲解,在阅读教学时忽略了原本语文阅读的目的,学生实际阅读量较少,加上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所面临的升学压力,家长与教师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缺乏对学生语文阅读的重视,在这种学习教育环境下,学生语文阅读的数量与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文阅读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词汇量以及语文写作质量,由于家长与部分教师的片面认识,使得小学阶段学生语文阅读质量与数量不尽理想。
  (三)学生阅读习惯与阅读取向存在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阅读方式也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形式,从最初的纸质书籍阅读已经拓展到了现在的各种移动终端的阅读方式。伴随着大量的网络阅读资源的发展,传统阅读形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在为人们带来便利性的同时也给小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和阅历的限制,缺乏一定的分辨能力,在面对良莠不齐的阅读材料时缺乏一定的辨识能力,很容易受到网络小说以及不良閱读习惯的影响,在课堂语文阅读实践中无法专心地进行阅读,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取向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下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
  (一)以培养兴趣为前提,奠定良好阅读基础
  浓厚的阅读兴趣是保证高效阅读教学活动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学生具备了较高的阅读兴趣,才能够更加积极投入到阅读实践的过程中去,获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现阶段,教师更多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作文质量,让学生去阅读一些专门的作文书籍,这样根本无法有效地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甚至直接导致学生产生厌恶的心理。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每个阶段学生兴趣特点以及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例如在学习《师恩难忘》这一课时,教师先不要对整篇文章进行讲解,而是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设置不同的问题让小组进行探讨。“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回忆你与老师之间发生过的趣事。”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去对整篇文章进行分析与探讨,同时通过回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趣事,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以及期盼。这样的教学模式打破“灌输式”“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让学生感到新鲜,加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也可以设置专门的阅读课程,让学生在本节课对所看书籍进行分享,对于分享较好、收获较大的学生可以进行奖励和表扬。在班级设置专门的图书角,为学生课内外阅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需要教师注意的是阅读不仅仅是包括课本书籍的阅读,现代多媒体发展也为阅读提供更多的选择。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选择专门的栏目,以此丰富阅读方式。例如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诗歌永流传》《百家讲坛》等,这些节目都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为继承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推广,对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重视做题技巧和能力的提升之外,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一个良好的习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但是一个良好的习惯需要21天的内化,100天的巩固,因此需要广大教师付出极大的精力。只有学生真正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才能使得阅读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去,从而提升学生对文章和书籍的理解,得到相应的启发,更加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例如在学习《丑小鸭》这一课时,教师不能简单地让学生了解丑小鸭的经历,更多的是引导学生从中得到的收获,让其明白付出一定会有回报,沙子埋没不了金子的光芒。同时徒有其表没有任何用处,心灵美才是真正的、永不老去的美。在学完这一课时,学生会对童话故事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其推荐相应的童话书籍,例如《格林童话》。童话故事本身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阅读,久而久之真正养成阅读习惯。
  (三)立足核心素养,构建阅读课堂情境
  核心素养观念培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主要侧重于增加学生的阅读体验和对文章内容的感悟,在教学实践中良好的课堂阅读氛围和情境是学生融入阅读内容的重要保障。因此,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章阅读与思考的实践中,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优化阅读效果。以《美丽的武夷山》为例,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转变传统的教学策略,首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然后通过多媒体教学设施播放武夷山的相关图片或者小视频为学生营造置身景色其中的阅读情境,通过直观的视觉冲击结合文中的描述,更好地丰富阅读体验。在这样情境中的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武夷山的山水景色,同时可以在切身体验中增强对作者所描述的那种情景的体验,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好地解读文章中心思想,优化阅读学习质量。
  三、总结
  综上所述,阅读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阅读教学改革,注重对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培养,营造良好、宽松的课堂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使得整个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廖玲.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改革初探[J].快乐阅读,2016(18).
  [2]刘兴素.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新课程·小学,2017(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0803.htm